蛇年新春还未退热,中国官媒又开始热炒“低空经济”。中国政府早在去年底就预测,以无人机和民用有人驾驶为主要载体的低空经济,将很快达到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有专家认为,所谓低空经济只是一个伪命题。
无人机在中国社会中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蛇年新春前后,中文社媒上不时飘散着重庆、无锡、汕头等多个地方庞大无人机群灯光秀的视频。璀璨的灯光、多变的造型赢得无数网友追捧。
这些场景似乎正应和着中国各级政府近两年对“低空经济”的大力推动。这种以无人机和民用有人驾驶为主要载体的低空经济,正成为不断下行的中国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但这个被政府推动的经济板块能否为疲软的中国经济带来所期待的助力,外界却有不少争议。
“低空经济”?想多了!
一提到低空经济,居住在深圳市的刘先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人机,“无人机在深圳,我看到有一些在指定的地方送外卖;主要是大平台在弄,比如美团,”但他也观察到其他的应用场景,“还有在高铁站进行短距离直升机运送客人,比如,从深圳北站到深圳机场,一次2000人民币。”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年底公布的一份《专家观点》指出,所谓低空经济是在低空空域内(通常为1000米以下),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体,通过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提供商业或公共服务的经济形态。
除了前述刘先生提到的两种用途外,在中国媒体和社媒的言辞中,低空经济还包括农业植保、旅游观光、医疗急救、消防应急、环境监测等等繁多的应用场景。就在上个月,中国上海市中心还试飞了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空中出租车,计划下一步就进行商业化运营。
中国政府在2021年初就把“低空经济”概念写入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被认为是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24年,已经有29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纳入了2024年的政府工作规划。中国科学网在本周一(2月10日)的一篇报道中,更是把2024年称为低空经济的元年。
但自上而下对“低空经济”的唱多,不少民众对此还是保持了警惕。网友“FlyNN”在X平台发贴说,“看他们讨论低空经济我就好笑,这个在我看来就是个伪命题。很简单,不妨就代入想象一下,低空飞行出租车(无论有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你敢坐?......飞机可不像汽车,大不了靠边停。”
这位网友告诉记者,他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只是按照日常逻辑思考,“高空抛物都是危险行为,大家都知道,低空飞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等同高空抛物,咋就会被追捧呢?”
身在英国的无人机从业者蔡可对本台记者分析说,所谓低空经济的提法是想多了。就无人机来说,它的安全性能无法满足作为一个大规模产业的要求,“你知道飞机这种东西,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起飞和降落是两个最危险的时段,危险的原因就在于低空的气流是非常不稳定的,”
蔡可分析说,除了低空的限制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因素,“它的电源、续航能力,以及‘冗余’(安全设施冗余——指备份系统)等,这些都是无人机不具备的。”去年底,蔡可在视频社媒平台Youtube上发表了一个分析视频,他在其中指出,实际上无人机在城市里的很多地方连稳定、可靠的降落地点都不容易建立。
蔡可目前是英国的私人飞行员,曾在2015年到2020年在欧洲专门从事无人机市场的开发。他认为,从实用性来说,无人机也没有很广泛的市场,把无人机作为运动爱好的人数并不多,“根据我的判断,在欧洲也就20万左右的使用客户,在美国也差不多这个数字,所以这个数字是非常非常小的,以后在中国也不会特别大;”而作为物流工具,无人机也很受限制,“首先在城市这种物流网已经铺开的地方,而且城市有高楼大厦,有电线,其实是非常不实用的地方”,而在农村或灾区,虽然存在一定的需求,但需求非常非常小。他说,把所有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形成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级物流企业亚马逊2021年调整了其在英国的Prime Air无人机送货项目,超过100名员工被解雇,部分员工被转移到其他海外项目。无独有偶,国际著名物流公司敦豪(DHL)也在同一年宣布停止其“Parcelcopter”小型物流无人机快递项目。该项目自2013年起就尝试将无人机直接整合到快递链中。
2025年1月16日,民众在上海观看广州生产的可搭载两名乘客的EH216-S电动垂直起降机。 (STR/法新社)
逼近万亿市场规模
但低空经济仍然在中国迅速发展。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观点》指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另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赛迪顾问)测算,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可达6702.5亿元。
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观点》中预估,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科学网则更激进,网站在报道中提到,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5万亿元。
对于这些漂亮的数字,前黑龙江省鸡西市、鹤岗市副市长李传良却很谨慎。目前身在美国的李传良在中国担任副市长期间,曾主管财政、经济,他分析说,目前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数字上是有可能的,“五千亿也好,一万亿也好,我认为这个数据存在;2025年迅速达到一万亿的产值不难;”但他指出,这么大的市场规模,真正用于民用、工业的比例不会太多,“去掉消费型的、去掉这些商业、工业型的,剩下的就是军用型的(应该)占很大比重。”
目前外界难以获得低空经济内部结构比例的准确数据。据赛迪顾问测算,在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6700亿元)中,低空航空器制造和运营服务占比接近55%,约为3686.4亿元;间接和衍生其他领域经济活动贡献约占40%,约为2681亿元;其他则来自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
但李传良并不信任这些数据,他强调,所谓低空经济,还是以无人机的生产为主,“真实的目的就是发展无人机的生产,尤其是工业型、军用型,或者是两用型,”他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军民两用,无人机市场内部真实的比例可能还是以军用型为主,“他会把有些军用机掩盖起来。”
美国《纽约时报》2023年3月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有近70家中国出口商向俄罗斯出售了26个不同品牌的中国无人机。路透社则在2024年9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俄罗斯在中国秘密建立了一个开发和生产远程攻击无人机的项目,用于在战争中对抗乌克兰。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乌克兰也通过第三方从中国大疆创新购买了大量无人机。
老百姓很难受益
李传良说,这种以生产军民两用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无法产生真正的效益,“你要是看实际生产,大部分是军工企业背景,军工企业背景,首先带不来税收,带不来税收就普惠不了地方财政经济,普通百姓就享受不了产业产生的效益。”
他强调,由于这种生产具有的军事背景,更无法对产业链产生积极的效应,“这种生产带来的产量和能力不属于普通的民营企业、普通的社会企业,它带不来那些产业的上游链,也发展不了下游链。”
李传良认为,中国经济并未改变其“控制型”经济的本色,在这种前提下大力推动无人机的生产,潜在的目的是以此输入其他国家,可能有其政治目的,“其他国家那就涉及到他们的地理环境安全,还有大数据、普通百姓,还包括国家的领土和政治。”
他指出,美国现在对中国生产的无人机提高了警惕,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这是正确的。
据路透社报道,今年1月初,美国商务部对外表示,该部正考虑制定新规则,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严格限制或干脆禁止中国产无人机进入美国。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