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生长,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拿下50亿元票房,成为中国动画影史的奇迹;这个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掀起观影热潮,上映6天票房突破40亿,正朝着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宝座进军。
两部“哪吒”动画,不仅赋予哪吒全新的故事,更让大众认识了一位充满耐力、毅力和想象力的动画导演——饺子。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从“待业青年”到亿万票房,他创造了哪吒的新世界,也缔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哪吒爆了,饺子老了
相较于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哪吒有了更深入的自我成长——他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逐渐看清了世界的复杂,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团结各方力量。
在技术层面上,饺子也带领团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刚下映,饺子就马不停蹄地投身到续作创作中。如何在延续第一部精彩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成了他必须攻克的难题。
他说: “每一部都当最后一部去创作,不给自己留后路。”只有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从剧本创作开始,饺子就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他希望每一个角色都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丰富内心的鲜活个体。
比如申公豹,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反派形象,而是被赋予了更加立体的性格和无奈的命运,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比如四海龙王,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形象。他们在性别、性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每个人的武戏设计也都紧密贴合自身的特点。
以敖光为例,为了塑造出他年轻俊美又兼具王者气概的形象,设计师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尝试,才最终确定了他的造型。而西海龙王敖闰,其妖娆柔美的外表下隐藏着强大的战斗力,这种独特的反差设计,也是团队精心构思的成果,旨在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本之后便是制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特效是绝对的“S级”。如剔骨削肉、洪流对战、炼化龙宫等场面,都对特效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洪流对战的画面中,包含了百万级别数量的角色。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视觉效果,团队毅然放弃了取巧的方法,选择一帧一帧地画出大部分妖兽的具体形象。为了让这些由妖兽组成的 “海浪” 不仅具有流畅的动态效果,还能展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主创团队从大自然中的鱼群、云烟、鸟群的运动形态以及光线的变化中寻找灵感,不断进行试验和调整。
在陈塘关大战的场景中,百万妖兽身上锁链的制作也极其复杂。团队成员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参数设置。其中一个铁锁链镜头,成千上万的妖族被困在海底炼狱,锁链在水中摇曳,要达到乱中有序且具有独特美感的效果,仅仅这一个元素的制作就耗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而最后,整场陈塘关大战打戏,可能只呈现了一分多钟。
第一部结束后,饺子从未想到第二部能花费如此长时间。在这5年中,他几乎很少给自己放假,总是殚精竭虑。最近几天不少采访素材放出,许多网友感叹:哪吒又爆了,饺子却肉眼可见地老了。
只要自己还有力气,就要为梦奋斗
“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出生于四川泸州。一开始,杨宇并不叫“饺子”,而是叫“饺克力”,既代表了中西合璧,又好吃还能补充能量。后来他觉得“饺克力”实在拗口,就改成了自己爱吃,又带有中国特色的“饺子”。
身为“80后”的杨宇,从小就喜欢看《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又因喜欢李安和宫崎骏,让他有了做漫画家的梦想。
但是漫画家这个职业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高考填志愿时,他认真思考后还是决定听从家人的意见学医,并考入了国内顶级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学了两年医,杨宇仍然对这个职业提不起兴趣。到了大三,同学给他介绍了一个三维动画软件MAYA。通过自学后,他发现这个技能可以在一些广告公司找到设计的工作,也能让他用爱好养活自己。隐藏着的儿时理想瞬间被点燃。于是,大学毕业后,杨宇毅然决定弃医从“漫”,去一家广告公司做动画师。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当杨宇迈入动画行业,也曾和电影中的哪吒一样,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别人对我有很多偏见,觉得我这是瞎折腾,这么好的专业抛弃不要了,我转行肯定是错误的决定。”
但他不信邪,还把“俺别的优点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作为自己的QQ签名。只要自己还有力气,就要为梦奋斗。
在广告公司工作了一年后,杨宇因受限太多而辞职,此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心创作,这一做就是三年半。
其间父亲去世,全家的经济来源只有母亲每个月2000块左右的退休金。但是母亲对此没有任何怨言,为了支持儿子的梦想,她经常去超市购买特价食品,家里的饭桌上更是很少见到肉。
杨宇自己也是能省就省,做设计的电脑不连网线,平日里很少出门,连身上的衣服也是中学时穿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三年半的时间,我过得跟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
能忍受这“非人般”的生活,不是狠人就是神经病!杨宇是前者,“既然选择转行,就要证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机会,一切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宇的坚持有了回报。2009年,一个名为《打,打个大西瓜》的16分钟动画短片颠覆了中国动漫界。这部短片不仅获得包括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30多个奖项,更成为动漫江湖的一个传奇,被众多网友称为“国产动画最优秀的作品”“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