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斗法”4年 沙利文临走前 把希望压在…(组图)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不久前结束了对印度的访问,这位与中方“斗法”4年的老对手,将任内的最后一站外访地定在了中国最大的南方邻国,把拜登政府外交布局的最后希望,压在了印度身上。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不久前结束了对印度的访问】

拉拢印度,抗衡中国一直是拜登政府的重点战略之一,为此,美国一直在努力加强与莫迪政府的关系,而沙利文此行就是要赶在特朗普上台前,巩固好过去4年拜登政治遗产——在印度,沙利文与莫迪政府的代表签署了协议,将印度的民用核能企业从美国的“实体名单”中排除。

当然,沙利文此行也是为特朗普外交和国家安全团队“探路”,为新政府的上台做铺垫。“印太战略”是两党共同的外交框架,在大的方向上没有什么冲突。

实际上,与一般情况下卸任政府在最后权力交接阶段不着力外交领域不同,拜登政府在大选结束后仍然保持着频繁的高官出访频率,表现很高调,相关政策动议不断。布林肯前脚刚去韩国和日本,沙利文就去了印度。

很明显,拜登政府希望继续强化美日韩、美日印澳等多边机制,加强对华竞争战略的强度。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两党有着很多共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还是,此次沙利文访问印度,是在印度外长苏杰生去年年底对美国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后举行的。在美国期间,苏杰生与美国各路政商界人士举行了会谈,并召集了驻美国各地的印度总领事。

【印度外长苏杰生去年年底对美国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

而沙利文在新德里的几天,同样也是非常忙,与包括总理莫迪在内多位印度高层举行了会晤——种种迹象都凸显了印度方面对于特朗普上台的担忧。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朗普已经暴露了其部分对印度的意图,并足以让莫迪政府感到不安。

比如在关税问题上点名印度,特朗普上个月曾表示:“如果印度向我们收取100%的关税,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向他们收取同样的关税吗?”

特朗普的这番威胁让印度极为震动,印度贸易部长随后就强调,印度期待与特朗普政府进行接触,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莫迪和特朗普应该都记得,在2019年的时候,美印双方曾围绕关税大打出手,美国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征收关税,而印度则对美国28种商品征收最高达70%的关税。

【在2019年的时候,美印双方曾围绕关税大打出手】

而就在特朗普去年胜选后,多名印度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印度正在准备对美国商品降低进口关税,范围包括多种农产品和医疗设备。同时,印度还可能将从美国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和军火。

很明显,莫迪已经为特朗普准备好了上任后的“见面礼”。

除了关税问题,特朗普对H1B外籍人才签证,以及金砖国家的消极态度,也是莫迪政府很担心的事情——此前特朗普就曾表示,金砖国家如果继续推动“去美元化”,那么他将对这些国家征收100%的关税。

总的来说,虽然美国两党对印太战略以及印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存在广泛的共识,但特朗普在美印关系上的具体政策,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莫迪政府如今担忧的,不止是特朗普可能征收的关税,还有南亚后院的“起火”。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近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南亚地区与“印度的传统经济影响力展开竞争”,印度不应忽视中国与印度周边国家不断增长的贸易。

【文章称,印度不应忽视中国与印度周边国家不断增长的贸易】

文章指出,早在2006年中国就与巴基斯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今年1月,马尔代夫终于实施了7年前与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中国与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也正在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双方都表示,有兴趣参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曾打算加入RCEP,但2019年11月退出了谈判,截至目前,RCEP仍然为其保留着特殊地位,印度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重新加入谈判。

不过在经过这么多年后,印度已经将RCEP认定为所谓“中国主导的经济组织”,认为自己加入其中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言归正传,文章指出,莫迪政府对中国与南亚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感到担忧,因为新德里担心,中国产品在进入这些国家后,最终会取代印度产品。从2010年到2022年,印度与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贸易额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

【莫迪政府对中国与南亚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感到担忧】

文章认为,如果接下来有更多自由贸易协定落地,那么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另外,由于这些南亚国家已经与印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那么中国商品最终可能会借此进入印度市场,影响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计划。实际上,这种顾虑已经让印度暂停了与孟加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作者最后建议,莫迪政府必须意识到,只有积极与邻国接触,才能“制衡”中国在南亚的经济影响力扩展。与此同时,印度应采取更多措施防止中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莫迪政府打的什么算盘,我们是很清楚的。某一时刻释放的善意和好,往往都是经过算计的,背后的实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莫迪政府打的什么算盘,我们是很清楚的】

治标不治本。印度的贸易保护政策,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但对中国商品和技术的依赖,并无法因此彻底消失。从2014年9月莫迪首次提出“印度制造”的倡议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超过10年,但“印度制造”仍然属于“扶不起的阿斗”,在绝大多数领域难以与中国产品形成有效竞争。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美国近年来强调“减少对华依赖”“去风险化”,让一些美国企业开始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

然而随着印度逐渐接收这些供应链的转移,扩大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医疗用品等商品的生产——人们突然发现,印度经济本身变得更加依赖中国的中上游产业,依赖中国的进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