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不眠夜 “老司机”杜蕾斯终于翻车了!(组图)

每年的4月19日都有一个梗。

“419”英文谐音“for one night”(一夜情),一向紧追热点的老司机杜蕾斯登场了。

19日,杜蕾斯官博效仿前年感恩节发起的品牌联动活动,发起了一个#419不眠夜#的话题,想再“撩”一把@各大品牌官微。

结果,翻车了。


这一系列文案被网友吐槽“油腻”、“低俗”,尤其是与喜茶联动的这一句:

发出后,喜茶官博迅速在评论区回复,“你唇上始终有我的芝士”。

这两则文案粗看没什么问题,但结合海报谐音,就有了很强烈的低俗暗示。

评论区大部分网友都表示:“好恶心,一点都不好笑”!

争议声太多,杜蕾斯很快重发了喜茶相关的微博,将“你的第一口最珍贵”改成了“你是我爱喝的奶nice盖guy”,海报上的“今夜一滴也不许剩”也被替换了。

并修改了另外几则海报的文案:

虽然修改过后的版本不再有什么槽点,但流于平庸,没有创意,网友依旧不满意。



“以前的团队让人会心一笑,现在的团队让人觉得恶心下流”,网友的这句点评非常精辟。

此前的杜蕾斯广告,紧跟热点,文案巧妙,被认为是“教科书式的存在”,称得上行业的创意标杆。

随便举几个例子:


很多经典之作。

可是这次,翻车翻得厉害。

网友忍不住开始怀疑,杜蕾斯的“百万文案”是不是跑路了?


一次翻车不说明啥,但还真是。

今年初,杜蕾斯与御用团队环时“7年之痒”结束合作,有门互动接任。

要知道,杜蕾斯的文案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是因为用创意将带有性暗示的产品巧妙包装,满足了大家的窥探欲,却又能文明得体,自然美好。

截至发稿,喜茶已发布致歉声明。

而杜蕾斯呢?恐怕要好好想想,怎么守住幽默与低俗之间的界限。

相关报道:

“翻车”的杜蕾斯广告反而更是一记警钟,更能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大大方方、不遮不隐地公开谈论性爱这件日常之事。

钛媒体编辑丨张远

【钛度评论】是钛媒体(微信ID:taimeiti)针对当前热门事情的独家评论。

热点追得快、文案写得妙——被视为国内社交广告标杆的杜蕾斯,在与合作七年的业界“最佳CP”环时互动解约后不到半年,就因为和饿了么、喜茶联名广告的“下流”文案而惨遭“翻车”。

杜蕾斯与喜茶合作的文案,将人的体液与奶茶进行“相似联想”,这种重口味的性暗示,分明是不顾同桌女生讲黄段子的中年大叔同出一辙。与饿了么的合作文案“喂饱每一张嘴”,更是无聊猥琐的低级性暗示登堂入室。

这两则文案无疑都超出了大部分用户的承受能力,令人深感不适,倍觉冒犯。不仅杜蕾斯7年以来营造的雅痞形象沦为流氓,更把喜茶、饿了么都拉下了水,很多人都表示以后都再也没法喝喜茶,不敢再叫饿了么。

杜蕾斯的此次“翻车”透露出起新social代理有门互动在把握尺度方面的“低敏感”,以为围绕“性”的创意就可以疯狂撩拨用户,百无禁忌。而杜蕾斯广告多年以来不坠的口碑也给了新代理机构以信心,以为目标受众会对杜蕾斯的广告尺度有更高的宽容度。

殊不知,正如环时互动创始人金鹏远在2018年杜蕾斯广告总结中所写的,他时刻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做创意。环时为杜蕾斯打造的“色而不淫”、“风流不下流”的形象也绝没有外人所认为的那么轻而易举。

其实,杜蕾斯之所以成为业界标杆,每有热点人们就翘首以盼“杜蕾斯会怎么跟”,并不一定是环时互动的创意有多高明。正如微博博主邓艾艾艾艾所说:杜蕾斯这广告创意真的很一般,它的强传播性只不过(又一次地)沾了安全套题材的光。

我们的社会传统不支持,不提倡坦率地谈论性爱,于是国人对关于性的隐喻与暗示有种超出普通看待的,过度的挤眉弄眼式兴奋,“内涵”文化实际上是外放被压抑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环时互动成功利用了国人对于性爱话题的“欲说还休”,一次次用新的隐喻去挑逗公众g点,拓宽人们对于性爱的想象空间,与围观者达成一种“你懂的”默契。

正是因为环时互动的努力,性爱隐喻也可以高端大气,而不是围绕着体液、姿势、谐音等令人生理不适的“低级梗”,而可以兼具智性、美感、优雅、幽默。

然而,即便如此,踩着“性爱”的钢丝做“命题作文”,仍然无法摆脱“生理联想”的创意手法,环时互动只不过是通过更高级隐晦(多转几次弯)的文案和海报,将创意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人们在惊叹于包装的巧思、转折的脑洞之余,就会忽略内核创意的“低级”。

这种欧美广告界常见的创意广告,在国内往往敌不过要求简单粗暴、“别弯弯绕”的甲方,在环时互动手中却可以自由绽放,无非是因为国内用户对于性爱题材的无师自通,如鲁迅所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的卓越想象力。

而杜蕾斯在有门互动手中的此次“翻车”,不过是退回到了同行业性爱创意的一般水准。君不见,虽然屡屡“翻车”,但是国内打“性暗示”擦边球的低级广告还是层出不穷。

美团、饿了么、绝味鸭脖等“大品牌”都未能幸免,更不用说各种少人关注的小品牌了,它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环时互动这样高超的“包装术”,而只能沦为露骨的性骚扰,往往还伴随着对于女性的明显恶意。

虽然可能并不公平,但有理由相信杜蕾斯的示范效应助长了“性暗示”广告的流行,实际上环时互动在尽力服务好甲方的同时,一直在自我反思。

金鹏远在一篇名为《一代创意人,毁于追热点》的文章中写道:追热点一度是环时的标签,但我们特别想扔了它。全行业没有谁比我们更想反思、批评和改良这件事,包括我们自己做的东西在内。这不是既得利益者的傲娇,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忧。

他担忧的是“追热点已经成了互相要挟与攀比的游戏”,我觉得还应担忧的还有对“性暗示”这种“强传播创意”的迷恋,不仅会给业内带来错误示范,也会使自己落入“捷径走多了难以回头”的陷阱。

就在金鹏远写下这篇文章之后不久,环时互动与杜蕾斯分道扬镳,在今年的招聘启事中,金鹏远写道:这一次,环时不再找有趣的你。因为大家太容易把有趣这个词给误解。

其实,商业广告作为一种最为“保守”的公众宣传,出于“直指人心”的考虑与创意的比拼,往往要包裹以社会价值的“糖衣炮弹”。

正如娱乐新闻也在映射、影响着社会的婚恋观念一样,广告创意同样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面镜子,杜蕾斯此次的“下流广告”根植于职场、饭局中低俗黄段子泛滥的土壤,而之前环时炮制的“高级广告”则利用了国人对于性爱的复杂心理。它并没有帮助全社会对此敏感话题“脱敏”,反而在一次次地罩上“质地更好”的“遮羞布”。

相比之下,“翻车”的杜蕾斯广告反而更是一记警钟,更能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大大方方、不遮不隐地公开谈论性爱这件日常之事。

当然,更有追求的广告则应该勇于挑起敏感的社会议题,比如SK-II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为单身女性发声的反催婚广告,主动挑开了“剩女”、“不孝”这些商业话语体系中不敢触碰的禁忌,注定会陷入价值分裂群体争论的漩涡,引来各方的批评。然而,这种勇敢无疑值得鼓励。

当然,我没有天真到能把社会进步寄予商业广告的“破冰之举”,只是希望它们不要为落后的价值观添砖加瓦,乃至于在浑然不觉中利用、强化它们以谋私利。

这需要我们行使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让商业广告这一无孔不入的舆论空间站在光明这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