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骑行在2024年依旧是流量密码,爆款话题不断。
前不久,河北一个父亲带孩子在一条双向车道公路的机动车道疾驰,结果孩子突然摔倒,连人带车摔向了对面车道,不幸被对面的车辆碾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一名UP主耗时16个月,从北京一路骑行穿越18个国家,抵达巴黎看奥运。
比起骑行事故和骑行故事,很多人更关注的是骑行圈乱象。
今年网上流传着一些图,一张比一张炸裂。
更炸裂的是上个月在杭州某处,一对骑手在公共场合进行不雅行为,引来不少人围观。
这些真真假假的八卦让吃瓜群众十分激动,调侃说:“骑行圈到底乱不乱?乱的话我就要买车了。”
种种好的坏的迹象都在表明:骑行仍是顶流运动。
在抖音上,仅仅“夜骑”这一个话题,播放量就高达上百亿次;去年,抖音骑行类产品更是以414.13%的增速,成为户外类产品中增长最快的类目。
飞盘、露营、徒步、citywalk等网红运动,爆火之后无不迅速降温,骑行为何越骑越火?
cityride爆火,
共享单车都被踩冒烟了
按理说,骑行似乎不具备持续爆火的潜质。
首先太伤钱包。小红书调研数据显示,骑行超过1年以上的骑手们,在骑行上愿意花费1万元以上,而骑行3年的人有60%的花费超过5万元。
其次是身材焦虑。紧身的骑行服让身材从头到脚一览无遗,放大优点也放大缺点。
此外还有个传言更致命:骑行太久,伤害男性生育功能。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
过去一两年,各地都冒出了“网红骑行路线”,每天人满为患,包括北京长安街、浙江千岛湖、上海滨江路、云南洱海畔、杭州湘湖景区、广东佛山半岛路。
比如北京长安街,不仅路面平坦宽阔,还区分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而且途径数个重要地标,极具诱惑力,因此每到夜骑高峰期几乎都会“堵车”,公路车、山地车、旅行车、折叠车、共享单车,应有尽有。
有人形容:“自己的前轮每走一步都险些和别人的后轮打架。”
不难想象,骑行相关产品变得十分抢手。
以至于连身材焦虑也马上被人们抛诸脑后了,纷纷入手骑行服。今年618,骑行服在天猫上搜索同比增长176%,骑行服品类整体销量同比大涨390%。
爆火的骑行甚至带火了跟拍生意。一个专职做骑行跟拍的人透露,收费按人头在299元到499元之间,今年暑期几乎每天都有三四十个订单。
从小众运动到网红运动再到大众运动,骑行的热度不减反增,背后自然有很多原因。
有个因素或许很关键:骑行的门槛极低。
一方面是相比大部分运动,骑行的体力和专业门槛,对新手相当友好。
2021年,骑车年龄在1年以内的人仅占5.88%。2023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1.88%。
一方面是装备门槛。虽然有人会购入天价装备,但有时一辆共享单车就足矣。
美团单车数据显示,7月以来,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夜间订单量明显增高。以北京为例,18~22时的用户夜骑总时长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基本都发生在热门夜骑路段。
更何况,爱好者里年轻人是主力军,很有利于扩大骑行的影响力和钱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940.7亿元,到2027年预计可达2656.7亿元。
越来越赚背后,骑行的赛道却偏了?
骑行运动的爆炸性流量背后,除了得益于骑行本身的优势让越来越多人入坑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那就是:骑行赛道正在被部分人带偏,由此引爆了大量负面流量。
首当其冲的就是风险问题,导致事故频发。
前两天,骑行网红“海莉子Hayley”在骑行时遭遇车祸身亡,司机涉嫌危险驾驶被捕。
但打开评论区会发现,不少人不仅没哀悼死者,反而一致认为她不该骑行得太快,被捕的司机才是遭受了无妄之灾。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评论风向,主要在于人们对部分骑手早有怨言。
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竞速追逐、逆行……部分骑手违法交规的行为不一而足。有时甚至几十辆自行车浩荡前行,只顾着追逐速度与激情,以至于得到了“暴骑团”的称号。
中国警察网曾经公布一个视频:一个千人骑行团在苏州某公路上“自发组织公路赛”,一度造成交通混乱。据报道,当天,涉事骑行团引发的大小交通事故共十余起。当地交警表示:“这么大的比赛我们甚至都不知道。”
过于放任天性的结果,往往是不可控的风险。
根据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报道,前段时间,骑手成了杭州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夜间急诊的“常客”,有时一晚上有六七个。附近居民也饱受其害,由于骑行速度太快,他们原本散步的绿道变得危机四伏。
发展至今,在一些网友心中,骑手已经和不守规矩绑定在一起了。每当有事故发生,总是不禁第一时间查看他们是否有过错。
连摩托车爱好者也表示:有他们作对比,摩托车群体的名声都变好了。
日益严峻的风险问题,不仅是由于个体的无意识,还有一个涉及群体的风气。
上文说过,骑行运动的爱好者主要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热衷社交和分享。这里有些数据可以让人感受一二:一份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18-40岁人群占比接近70%;2023年1月到10月,小红书骑行笔记发布量激增近400%,阅读量近13亿。
换言之,骑行运动经历了社交货币化。
社交货币和分享欲的另一面,既是同好者的共鸣,也是优越感的比拼。
有时这可以刺激大家一同变得更好,但有时却可以引发集体性的坠落。闯红灯、逆行、竞速等行为的背后,有合群的动机,也有和群里人较量的冲动。
包括当下氪金无上限的风气,虽然有的是出于自身需要,但恐怕也有品牌鄙视链、装备鄙视链在作祟,把自行车当成了生活方式的军备竞赛。
现在如果看到汽车和自行车发生碰撞,哭的不一定是谁。
谁能让骑行重回正轨?
为了规范骑行,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严抓骑手的违法行为。
据9月10日的一则报道,8月以来,北京交管部门已经现场处罚非机动车追逐竞驶违法行为2023起。某天晚上,在北京大兴的南海子公园,1个多小时就查处了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6起。
但是看现场采访,一些骑手似乎并不打算悔改。
他们依旧认为走机动车道更安全。“可能我宁愿交20块钱罚款,我也不愿意被其他自行车撞。因为太黑了,没有灯,很多自行车贴得很近会超你。最快的可能骑40公里/小时,反正你骑40公里/小时以下都可能被超。”一名被罚的骑手说。
在他们看来,上机动车道实属无奈,因为自行车道太窄、灯光不足,反而更危险。
因此要让骑行重回正轨,不能只是约束骑手。
例如城市自行车道的建设,有的可谓一言难尽,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骑着骑着,眼睁睁看着自行车道越变越窄,又或是好端端的标识却在引导人们骑车撞墙。
还有那些和公交车进站路线重叠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霸占的自行车道,一样让人无比心累。这样的自行车道,连普通人的骑行需求都很难满足,骑手更看不上了。
好在很多城市现在都在建设和完善自行车道,还把“骑行友好”当作一个文旅宣传点。
厦门文旅去年10月就曾经邀请过俞敏洪来海边骑行,顺便宣传当地的“海上自行车道”。
被很多骑手公认为“骑行天堂”的杭州,不仅有自行车骑行绿道、慢行系统、坡道防滑路面等硬件设施,在部分骑行路线上还有咖啡、简餐、打气、清洗等服务,体验感拉满。
另外,纠正大众对骑行运动的偏见,也是让它重回正轨的关键一环。
不是越贵越好、越远越好、越快越好,也不是装备越齐全就越好,而是尊重每个人参与这项运动的方式,哪怕有的人看起来一点也不专业。
这其中,最可感知的偏见莫过于部分人对女性骑手的看法。
一个女性骑手,如果大腿不够粗壮,骑行的距离和强度没达到某些人的标准,爱凹造型爱拍照,又或者进行了一番穿搭、化妆,就很可能被贴上“骑媛”的标签,要么是跟风来凑热闹,要么就是来钓有钱的男骑手。
这种看法显然没有依据,充满偏见。原国家队铁人三项队队员冯竞爽,此前就因为衣着暴露,竟然也遭到了不明所以的人质疑。
一个行业刚开始爆火,难免会出现不少问题,乃至被污名化也不稀奇。
但问题的根源,绝不能简单地归为“骑手没素质”。
一个圈子能否走上正轨,圈内圈外的人都有责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