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使用创新高 英媒:对俄制裁推动中国摆脱美元

今年,中国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英国《金融时报》8月29日称,欧美对俄制裁及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加强了中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依赖的努力。

报道援引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称,今年7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交易中占比达53%,高于2021年同期的约40%。该数据显示了银行代表非银行客户进行的跨境转账,主要是贸易结算。

俄乌冲突后,美元和欧元等货币在俄罗斯有着“有毒的糖纸”、“有毒货币”之称,而人民币在俄经济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金融时报》分析认为,美西方制裁限制了俄罗斯使用美元进行交易的能力,继而推动了人民币在俄罗斯的跨境使用。

今年2月,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表示,在结算、金融交易和存款中人民币的使用量“激增”。

6月13日,俄罗斯央行在致俄媒《俄罗斯商业咨询》的一份声明中指出:“过去两年,美元和欧元在俄罗斯市场上的作用一直在下降,这是贸易转向东方,以及结算货币改为卢布、人民币和其他友好国家货币的结果。”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人民币在莫斯科交易所的交易份额已经达到54%。



近年来,人民币(蓝色线)在中国境内外交易的使用占比不断上升《金融时报》制图

对此,德国智库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德拉·普罗科普科分析表示:“美西方对俄制裁的形势,同样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发展自主的金融体系。”

报道称,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不断增长,也得益于北京与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蒙古在2023年开设或续签的货币互换额度。这些国家都是拥有中国所需商品的大宗商品生产国。自2022年以来,老挝、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巴西和塞尔维亚也建立了新的人民币清算银行。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也推动了贸易伙伴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如果你的货币疲软,你就不能去印尼、泰国和韩国说,‘嘿,让我们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交易吧’,”总部设在香港的金融服务公司Gavekal的CEO路易斯-文森特·盖夫表示,“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货币。”

《金融时报》还提及,由于美西方国家不愿使用人民币贸易,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提升可能会受限。人民币广泛使用的长期障碍,例如支持使用美元的强大国际网络效应,也会限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以外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人民币在贸易融资方面仍远远落后于美元。国际支付网络SWIFT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支付中,人民币份额上升至4.74%,创下历史新高,但仍低于美元、欧元和英镑。

不过,研究数字支付的咨询公司FXC Intelligence主编露西·英厄姆表示,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其他私人网络等替代支付系统,使得仅仅依靠SWIFT来全面了解全球货币交易变得不那么可靠。

纽约梅隆银行驻香港的高级亚太市场策略师Wee Khoon Chong表示:“从我们的客户群来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支付活动。”他补充说,人民币的使用尚未达到无法取代主要货币的“关键转折点”,“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美国雪城大学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麦克道尔同样认为,中国“并不寻求推翻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因为这通常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他说,中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是保持自主和韧性”。

香港科技大学专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教授黎麟祥也说,中方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的不在于与美元竞争,而是“不希望自己受美元摆布”。

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在2023年同比增长22.9%。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同期表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强劲势头。

报告给出了去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的季度平均值,为6.27;而同期的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1.52,欧元国际化指数为25.03。这一数值越高,说明国际化程度越高,但该研究报告并没有说明最高数值是多少。

这一指数排名中,人民币要高于英镑和日元,英镑和日元的指数数值分别为3.76和4.4。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一,中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含金量”;第二,中国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快金融高水平开放步伐,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提质增速;第三,国际货币合作大踏步前进,为人民币国际使用搭建广阔的平台;第四,金融周期分化与波动下人民币融资功能增强,成为2023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高光亮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