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开创者去世 朱时茂追忆那时的人情味

4月8日,有消息称央视春晚的开创者、五届春晚导演黄一鹤去世,享年85岁。对此,有媒体从知名相声演员姜昆处证实此消息属实。姜昆曾与黄一鹤导演多次合作,他痛悼黄一鹤导演的离去。他写道:黄一鹤是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的先行者,他开创了文艺娱乐节目的先河,为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送去了欢乐愉悦和精神食粮,且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文艺导演的中坚骨干,黄一鹤于中国电视文艺功不可没,黄一鹤先生千古。

4月8日凌晨2时40分,央视首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他曾先后担任了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以及1990年共五届央视春晚的总导演,并成功推出了《吃鸡》《吃面条》等经典作品。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到曾在1984年(小品《吃面条》)、1985年(小品《拍电影》)、1986年(小品《羊肉串》)及1990年(小品《主角与配角》)与黄一鹤导演有过4次合作的演员朱时茂,回忆两人合作春晚小品的经历。

朱时茂、陈佩斯表演《吃面条》。

朱时茂、陈佩斯表演小品《羊肉串》。

得知黄一鹤导演去世的消息后,朱时茂很意外,前段时间他还想去看望他,但因为工作忙就没去成,留下了遗憾。“黄导应该是开辟了中国电视春节晚会的先河,都说后来这些春节晚会有什么改革,其实都是沿着黄导的路子走下来的,他给全国人民送来了一份大餐,每年中国的老百姓还都希望吃到这个大餐,如果没有黄一鹤导演,这种形式可能不会延续到现在。”

1983年春节期间,朱时茂和陈佩斯在哈尔滨“走穴”,在舞台上演出了《拍电影》,效果非常好。敏锐的黄一鹤嗅到了这个作品的价值,便给他们俩发出了1984年春晚的邀请函。因为1984年才是第2届春晚,朱时茂和陈佩斯也没有特别重视,觉得上不上都可以,并且这个作品是自己留着演出用的,就没太上心。但两人禁不住黄一鹤的热情邀请,还是去了。

“中间还是有两次都想打退堂鼓了”,朱时茂回忆,当时这个节目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有25分钟,但因为考虑到春晚时长,要砍掉10多分钟,最后的小品大概13分钟左右,很舍不得。“我们曾经几次就说不去了,他7次打来电话,哥儿俩来啊,来啊,请你们吃饭,当时有人请吃饭挺高兴的,我们就又回去了。”当时黄一鹤导演组织了一个“智囊小组”,成员有姜昆、马季、王景愚等人,请他们来帮忙为小品出谋划策,最终该砍掉的砍掉,就成为观众之后看到的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上春晚之后,黄一鹤请来了一些观众做试演,观众笑得很厉害。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那个年代,作品的意义要远比观众的笑声更为重要。所以,直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吃面条》能不能上春晚都还没有人表态,别人都去准备节目了,朱时茂和陈佩斯哥儿俩还一直在等,差不多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两人才接到通知,赶快到中央电视台来。后来,朱时茂听内部人说,当时大家对这个小品存有分歧,认为虽然笑得这么厉害,但是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当时每个小品都有主题,《吃面条》的主题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可能观众光顾着笑了,对于主题没有太在意。最终,这个小品能够在春晚与观众见面,还是黄一鹤拍了胸脯,“有任何问题我来负责”。

因为小品《吃面条》在1984年春晚特别成功,第二年,黄一鹤很自然地又给朱时茂和陈佩斯这对黄金搭档发出了春晚邀请函。一开始哥儿俩还是不太情愿,但黄一鹤在电话中再次使出了“杀手锏”——“请你们吃个饭”。

据朱时茂回忆,黄一鹤导演对1985年春晚的形式做了大胆尝试,将春晚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但该届春晚过后,黄一鹤受到一些批评,说整个春晚有点拖沓。因为工人体育馆比较大,每次主持人或者表演嘉宾上下场的时候就会耽误很多时间,显得节奏不是特别紧凑。后来,黄一鹤还做了自我批评。不过在朱时茂看来,“其实黄导也是在探索,他为后来的春晚导演提供了一个经验,后来的春晚没有一个在这种大的体育馆里做。”

因为这些事情,黄一鹤导演给朱时茂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非常有魄力,敢作敢当,“他要是不同意的,觉得不行的,就是不行。他要觉得好的,绝不会放弃。”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大概是几年前,朱时茂忘记了是在什么场合,只记得拥抱了一次,“那种有过合作的友谊,见面之后那种亲切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