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摸鱼群里,频繁出现一个呆滞小狗的表情包。图片里,“我笨笨的”四个大字仿佛是你的真实写照。
稀里糊涂毕业了,亲戚家小孩的数学题,你一问一个不吱声。
匆匆忙忙上班了,甲方需求和行业大瓜,你哪一个都吃不透。
你感觉自己越来越笨,也许还能被小广告上的智力开发所拯救。毕竟,“大脑只开发了不到10%”“爱因斯坦聪明是因为他大脑开发了30%”等说法,听上去很像那么一回事。
但很遗憾,人脑中数以百亿计的神经细胞可比人们想象中勤快。就连老年痴呆等退行性神经疾病患者,他们的大脑使用率也远超10%[1]。
更遗憾的是,目前的脑力水平很可能就是你毕生的上限了。
成年了,大脑也基本定型了
20岁之后,人体大脑的生理发育就已基本完成。不论是大脑的潜能还是弱点,都依赖于个体发展的前两个10年[2]。
各个脑区中,最晚成熟的是负责思考、决策和情绪控制的前额叶,它也会在30岁出头时宣布完工[3][4]。
以高级功能的成熟为标志,你的情绪和认知都会趋于稳定。上大学时,你还会为了天坑专业差点跟家里人决裂;奔三路上,就变成深思熟虑后继续在天坑行业里躺平的大人了。
但稳定,就意味着可能性的丧失。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很局限[5]。
不同于年幼时的“出厂设置”,成年后的大脑可供大幅度调整和修改的余地不多。最常见的不过是在神经突触的连接强度上做做手脚[5]。而在早期发育阶段,不仅连接强度可变,神经元的数量都是可以大刀阔斧地增加或修减的。
父母会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 / 图虫创意
婴儿刚出生时,曾有过高达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大脑的突触密度在1-2岁达到峰值,比成人足足高出约50%[6]。经历青春期阶段的大幅度调整后,无用的连接被修减,突触密度在成年期得以稳定下来[7]。
此后,除了凋零和萎缩之外,大脑在新增神经元数量这一指标上,开始变得不靠谱起来[5]。
虽然有证据表明,直到99岁仍有生成新神经元的可能,但相比儿时的爆发性增长而言,根本不算什么[8];除非受到诸如失明、截肢等重创,神经元才会出大手笔地补救一下[9]。
随着神经可塑性一样不复曾经的,还有你的基础认知能力。
在能力心理学领域,人的智力被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主要指如知识、词汇量等依靠后天经验积累的能力[10]。这部分认知确实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上升,让你变得更加老油条,在饭桌上和评论区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直到70岁左右才开始滑落[11]。
但像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一系列以生理为基础的“流体智力”,在20岁之后就开启了一路狂跌的进程[11][12]。
随着经验的积累,向领导汇报工作会愈加熟练 / 图虫创意
你能明显感觉到的,当属短期记忆能力的下降。
一项对比研究表明,年轻人甚至比老年人更频繁地提起记忆下降的困扰[13]。《心理科学》还曾邀请了近5万名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测试了包括词组配对、面孔记忆、视觉再现等任务,发现人们短期记忆最巅峰的年龄就是20岁上下[14]。
大学时,还能一晚速成高数及格线选手;工作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连几个上班搭子的奶茶喜好和手机末四位都记不住了。
不论是你学不进领导下发的工作文档,还是屡屡输错验证码,一切都在宣告着大脑开始进入懈怠期。
变笨有快慢,具体看个人
大脑的懈怠程度,也取决于你自身的造化。太自闭的生活,容易让大脑跟着自闭。
人脑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其中,位于双耳两侧的颞叶,包含了与学习、记忆、语言和逻辑相关的海马体、颞中回和杏仁核[15]。
当别人周末去参加市集活动,你在家里坐坐躺躺混过一天,海马体就在久坐8小时的日常里,日渐萎缩[16]。不要怀疑,海马萎缩正是诊断痴呆的一个敏感指标[17]。
反观你的“E人”朋友,他们的双侧杏仁核和右侧颞中回的灰质体积大概率更小,更有利于两个脑区的办公效率。也就是说,相比“I人”,“E人”可能在理解语言和逻辑推理时更高效[18][19]。
这也难怪,工作群里你看不明白的大瓜,隔壁的社牛同事却能甩出思维导图抽丝剥茧。
此外,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也有利于认知储备的积攒,让你游刃有余地应对认知下降。一项针对19-80岁健康成年人的横纵向分析结果显示,经验开放性越高的个体,不仅词汇量越多,流畅推理能力也越强[20]。
所以说,为了脑子,还得多和“E人”朋友玩一玩,或者走出家门去观赏一下人类的多样性也不赖。
参加聚会活动、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等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经验开放性 / 图虫创意
当然,别一下玩过头忘了休息。熬夜的降智程度,可比简单的自闭来得更夸张。
只需熬上一宿,大脑就会像喝醉了一样,你手眼协调能力的受损程度,让你开车上班的危险性跟酒驾差不了多少[21]。
而头脑空空的日常状态,更离不开你“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长期信仰与实践。
在人脑中,负责记忆储存和唤醒的海马体,在你睡觉时仍在辛勤工作。一边强化对新输入知识的记忆,一边梳理原本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将它们相互联系,方便你随时调取[22]。
你不断压缩的睡眠时长,让海马体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阻碍新记忆的形成[21]。为了去演唱会熬夜背歌词,到了现场你却只能和忘词的偶像一起尴尬。
电视剧的情节多样且连贯,睡前追剧会让大脑更加活跃,延缓入睡时间 / 图虫创意
大脑中与注意力、信息处理和执行功能调控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层、丘脑等区域的激活减弱,也受到睡眠时长的影响[21][23]。
缺觉的工作日里,你才开始上班,大脑就悄无声息地切换至属于放空状态的“默认模式网络”频道,你不仅在阅读本文时频繁走神,还时常因接不住同事的梗被嫌弃“反射弧可绕地球三圈”[21][24]。
想要携百万存款提前退休,正在燃烧生命狂卷绩效的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效率大不如前。
毕竟,在处理不完的事务面前,比你更想提前退休的,是你的大脑。
没有参考答案,大脑不太习惯
从你在工位上研究如何提前退休的那一刻起,刚高考完后那种世界任我闯荡的意气已荡然无存。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聪明,一上班就只能已老实,求放过。
20~30岁,升学、就业、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接踵而至。面对如此多的重大选择,新晋社畜们只能化身“千手观音”,考研考公求职恋爱,统统一手抓。
你在崩溃的边缘,你的大脑也一样。
当人在分心料理多件事务时,大脑就会开启多任务处理模式。此时,不再是由某一侧半脑激情工作,而是左右两侧的大脑都被激活,加入战斗[25]。
但持续增加的工作量,只会对注意力资源、各脑区间的对接速度提出更高要求[25]。一旦注意力和速度跟不上,面试失误、相亲出糗、租房踩坑几乎是逃不掉的结局。
工作中,一边与客户通电话,一边回复领导微信很容易出错 / 图虫创意
疲劳战打多了,还会让大脑在休息期间仍然刹不住车,像极了下班路上还在琢磨领导发言的你[26]。
更何况,进入社会后,过关斩将的方法远不如新手村任务一般明确、友好。
在认知与思维的研究领域,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可用的认知操作都确定的问题类型,叫做“定义良好的问题”[27]。
就好比儿时做过的应用题:“一份工作,小红、小明单独做分别要50和30分钟,现在小红单独做了30分钟,剩下的部分两人合作还需要多久?”初始条件很明确,目标是求合作时长,操作方法是代数规则,简单明了。
但现实中,小红可能会摸鱼,小明可能会邀功,还可能没做完这份工作他俩就双双被“毕业”。更多“定义模糊”的问题开始涌现,道道都比数理化难得多,可你熟悉的操作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
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到初高中的百强红榜,学校教育不断强化着“学习-考试-成功”的路径。每一次考场上的胜利,都作为奖励刺激着这个环路,让它愈发根深蒂固。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生叙事,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难以复刻。而大脑的决策机制,又恰恰是建立在先前的经验和不断积累的证据上,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路径依赖[28]。
区别于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进入社会后的待处理事项复杂多样 / 图虫创意
当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你还会依赖工具偷更多的懒。
研究表明,与上一代相比,00后在生活中沉迷于更多的媒体多任务行为[29]。当你一边刷着如何把简历写得高大上的短视频,一边回复HR的消息时,大脑除了投入到当前这两项任务中,还需要拿出更多的注意资源来分配注意力[30]。
同时,使用互联网还容易给人一种“我什么都会”的错觉,但实则削弱了认知能力。
笃信着网上总能找到答案,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形成的“交互记忆”系统来给自己减负。后果就是,你总能回忆起信息来源,但越来越记不清信息本身的内容[31]。
而那些原本分析性思维就较弱的群体,还更容易陷入这种频繁依赖技术工具的状态,在越来越笨的道上一路走到黑[32]。
不过别担心,变笨的并不只有你。
心理测量领域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商测试分数在上个世纪曾有过一个稳步增长的时期,但早在1980年,增速就已经开始放缓甚至停滞。时至今日,欧美等国更是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3]。没准,你我正是赶上了这波智力下降的浪潮。
防范降智,运动是简单高效的解决办法。2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认知灵活性的效果就立竿见影[34]。
坚持下去,不说智力超群,起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