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援交!90年代的日本人富到连美国都想买(组图)

90年代的日本虽然是泡沫经济崩坏的时代,可是人们却没有完全从经济鼎盛的黄金梦中醒来,相反,却奔向了一个更纸醉金迷的梦境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崩塌中进行着最后的狂欢,尤其是年轻人们。

与如今只要想到高昂的出租车起步价,就默默加快脚步狂奔到车站相比,那个年代的日本年轻人,出行不打车都不好意思约朋友吧。

电视里那种拿着万元大钞在东京街头拦出租车的景象都是真实存在的,那时候都是出租车司机挑客人,根本没有客人挑三拣四的份儿。甚至为了彰显有钱会阔绰的给司机超过车费好几倍的小费,在车费都可能完全没打表漫天要价的情况下,依然不心疼钱。

除此之外,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也是疯狂爱好出国旅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时候的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就是公共场合插队,大声喧哗,疯狂扫货,还乱扔垃圾。也就是说,早30年前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与现在真的是大相径庭。

境外旅游中首选的也是美国加州、澳大利亚悉尼,还有纽约、夏威夷等等,机场上都是在等候出入境的日本游客。

更夸张的是,有钱的日本政府甚至在欧美国家买地兴建高级养老院,在巴厘岛南端有一座被成为Bali Japan Village的养老院,鼎盛时期入住过2000多名日本人。

毕竟,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有着经济全盛时期的后期效应,在高速经济发展中崛起的日本企业甚至一度吊打美国企业,市值遥遥领先。

泡沫经济时代,最大的泡沫是房产,同时期,东京23区全部土地的价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疯狂的炒楼炒地皮。

1989年东京银座5丁目鸠居堂前,当时国土交通厅公布的当年土地公示价格1平米1亿1千万日元,折合97万美元,成为当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高地价,而现如今这样的价格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神话。

1990年在东京买一户60平米的房子需要至少5千万日元以上,按当时平均年收入4百万日元的工资标准来说,要不吃不喝干15年才可能买的上一个小窝,这对于很多怀抱着梦想来到东京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一种绝望。

照片上这栋位于东京都港区的一座民宅,当时立了一块牌子说“这个土地房屋绝对不卖”,但是到1991年这块地就变成了一栋商住两用楼,且当时的估测转卖价格是1.6亿日元,而到1996年这栋楼被变卖的时候,价格只有730万日元,跌了22倍。

与一边浮夸的房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年代更浮夸疯狂的年轻人。在年轻年女比例失衡的状态下,年轻的女大学生尤其抢手。

年轻女孩子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奢靡,那个年代还不像现在流行AA制,那个时候女孩子只要是跟男性出门几乎就不用带钱包。

1987年末日本杂志『週刊女性』刊登了一个排行榜,就是当时由女孩子票选出来的最期待男朋友送的圣诞礼物,其中蒂凡尼的心形镶钻项链和卡地亚的三环戒指高居榜首。

那时候杂志上推荐的圣诞礼物也是清一色的奢侈品,而这些高价的奢侈品在杂志上出现的时候,都还仅仅被标为“基本”款。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追女孩神器,放到现在很多国家也都适用,就是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和酒店。那个时候请女孩子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日元,一顿饭吃掉20万也算正常。

看电影、追演唱会、蹦迪都是日常,送个小礼物只有几万日元都可能拿不出手。而这些在女孩子眼里都习以为常,年轻成为了她们理所当然兑换上面这些物质的资本。

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对物质的需求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欲望是填不满的,尤其是在全民都疯狂奢靡的时候。

对于名牌包包的渴望,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身边的女孩子几乎都人手至少一只名牌包包,所以,那个时代给女孩子灌输的一种思想是,没有奢侈品包包是丢人的。

而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对于出卖肉体却习以为常。而年轻女孩子的援交现象不仅普遍还趋于低龄化,很多未成年少女也在其中。

用身体换取金钱,然后再拿去买奢侈品,这与当时社会上宣传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那时候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杂志,都在向女孩子们介绍各种奢侈品和洋服;再加上,经历过经济飞腾时期,一部分男人也确实有钱,他们成为了女孩子援交的巨大市场。

而这个阶段男女之间的婚姻也极其的不稳定,这其中,有一部分年轻男女是只愿活在当下,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的。

而选择走进婚姻礼堂的,又受当时奢靡风气的影响,婚礼一定要豪华,蜜月一定要去欧美国家,婚房一定要欧式建筑。一场婚礼蜜月下来动辄千万成了寻常。

可是蜜月归来就不欢而散的也很多,所以那时候还有一个词叫“成田离婚”,意思是下了成田机场就立马办离婚。

这一切迹象都指向了如今少子老龄化的日本,不过是之前疯狂玩乐后埋下的祸根。

9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由盛及衰的过程,物质与精神奢靡都达到了顶峰,而那泡沫般的璀璨梦境,和抽空底薪的经济一样,摇摇欲坠且瞬间能够崩塌。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活在当下,及时享乐的生活方式,时代所造就的,在癫狂中诞生,在疯糜中死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