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晚间,一条来自欧盟的消息让整个车圈注定无眠。
欧盟研究了大半年的关税政策终于出台了,而且“针对性”可以说是直接拉满,居然搞出了“报身份证号”加税模式。
比亚迪加税17.4%、吉利加税20%、上汽最惨直接顶格来到了38.1%,算上原本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基础关税10%,上汽要缴纳的税率已经逼近50%!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未点名的车企中,除了中国产的特斯拉(目前执行21%)可能另行标准外,所有中国车企将执行两种方案:配合参与调查的车企,加征加权平均税——21%;不配合调查的车企执行与上汽一致的方案,为38.1%。
没错,目前在欧盟有布局的,管你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一个也跑不掉。
对于欧盟的做法,外国媒体已经用上了“欧盟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新能源汽车”、“欧盟打了中国最疼爱的‘孩子’……”等标题来报道。
但问题是,紧跟这条消息的是从大众、宝马、奔驰等全球车企到德国、匈牙利等国家都在发言反对。
可真有这么多人反对,为什么这个方案还是落地了?
欧盟方面又为什么对上汽、比亚迪们区别对待,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我们又将如何反制?
这些,都得从欧盟这条新法案的细节说起。
01 欧盟加税,史上最赤裸的阳谋
欧盟这条加税的法案,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预热”过了。
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讲话中提出:欧盟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
当时的理由可以说是冠冕堂皇,她说:“我们不能让那些受到巨额国家补贴的外国公司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向我们出售他们的产品。”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而这个调查看似是针对中国车企,但实际上的调查对象是国家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等相关内容,并且欧盟想要营造“中国迅速增长、乃至产能过剩的电池及电动汽车将对欧盟产业造成伤害和威胁”等论调,作为增加关税的理由。
但这流程看似没问题,其实却是“天衣有缝”的劣质阳谋。
甚至从开始发起就是有瑕疵的!
因为欧盟作为一个组织,通常情况下是接受相关产业共同体的举报投诉,比如汽车共同体产业的投诉,进而启动调查流程。
毕竟,产业内部更懂自己有没有受到侵害,而欧盟自己作为“审判官”,裁判员亲自下场举报运动员然后取证判决,肯定不太合适。
可欧盟还是做了。
不可否认,欧委会确实具有“损害威胁职权”、并能够以此主动发起反补贴调查,还将首次使用此职权的先例送给了中国电动汽车,可见其重视程度
。
随后,一场预计进行13个月、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调查开始。
欧盟相关方面联系了十几家中国车企参与配合调查,并抽取了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三家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要求其提供包括电池配方在内的众多相关数据。
其中上汽集团因为公开拒绝向欧盟调查机构提供电芯关键成分配方,成为了“不配合企业”的代表,最终被课以重税。
当然,欧盟要电池配方的行为,理论上是合法的。
因为就在发起调查的前一个月,也就是2023年8月,公示满20天的欧盟《新电池法案》开始生效。
这个法案挺复杂,涉及接下来13年内陆续实现的碳足迹申明、废电池管理和供应链尽职调查、电池护照申报信息等法规。
简单点说,就是欧盟能“依法”要求电池企业向监管部门提交非常详细的工艺和成分,涉及电池阳极、阴极和电解质材料配方等信息。
毕竟抛开商业机密不谈,必须要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可追溯,对吧
。
当然,最后硬气拒绝也是在欧盟卖得最好的上汽集团成了出头鸟。旗下所有品牌,不仅名爵MG,还包括合资公司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乃至上汽通用五菱都将被纳入48.1%的最高税率范畴。
这个税率将在7月4日开始执行,此前相关企业可以“申辩”、并配合调查以调整税率,特斯拉就属于正在“申辩”中。
但该“临时措施”将在11月进行投票表决,一旦低于15个欧盟成员国(欧盟共27个成员国)、65%欧盟总人数反对此法案,那么该法案敲定成为永久税率。
也就意味着这条法案,将至少将持续5年!
很显然,这五年间增加的税率部分将由欧洲市场买单,而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所以,这场离谱的阳谋,不仅堂而皇之的开始了,并且将十分有效……吗?
真别急,听我说完。
02 阳谋落地,为何欧盟还是“受气”?
早在调查开始后不久,就有机构预测过,欧盟想要压低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的话,要将关税比例设置到45%甚至是50%以上。
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给欧洲电动产业赢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可见中国汽车出口方面的优势累积之大。
但你看看实际数据方面,哪怕是上汽集团也才加了38.1%,堪堪达到48.1%,甚至比亚迪和吉利还比平均税率的21%还要低,这可是比亚迪啊!
毕竟9.98万的秦,就是加价27.4%,在欧洲依旧能打,何况比亚迪本身利润率足够,可能还有降价空间!
难怪德国、大众、奔驰们跳着脚也要喊停,敢情是既对自家既没有帮助,还可能受中国反制而添乱呐!
所以欧盟到底是不会算数,还是另有所图?又到底是谁明里暗里地支持呢?
其实比亚迪和吉利为什么税率更低的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欧盟调查的逻辑始终围绕着“证明中国政策提供补贴、中国汽车产业倾销欧洲”进行。
也就是说在中国等市场卖得贵、在欧盟国卖得便宜,才能支持此项罪名。
而比亚迪和吉利在国内的售价是出了名的实惠啊。尤其是比亚迪,以比亚迪Seal U车型(即宋PLUS)为例,以咨询公司给出的数据来看,其在国内市场售价20500欧元,在欧盟的售价却是42000欧元,几乎达到了两倍!
比亚迪宋PLUS DM-i冠军版(欧洲市场名为SEAL U DM-i)在罗马举行上市发布会
就这高举高打的玩法,怎么能叫拿着国内补贴搞倾销呢
?
欧盟就是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硬扣帽子,毕竟我们的产业协会和相关机构正在向WTO等相关组织申诉,他们也不敢留下这么大的把柄。
但对于上汽集团这样拒不配合的企业们,欧盟为啥还手下留情不敢加到50%以上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个国家:匈牙利和土耳其。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匈牙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早在2017年,比亚迪在匈牙利科马罗姆市的工厂都已经正式投产了,而今年1月,比亚迪又在该国签署乘用车工厂的土地预购协议。
这个仅有960万人口的中欧内陆小国,早就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的桥头堡,并且乐此不疲!
甚至于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都是独资车企,可见匈牙利对于承接中国产业的决心有多强烈。而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只要匈牙利的绿灯开着,中国车企就可以投资建厂,摇身一变成为“欧洲制造”,让关税直接归零。
2022年9月,蔚来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投产。
如果说,匈牙利建厂从一定程度上算是满足了欧盟支持本土产业发展的初衷,那么土耳其就是卡了欧盟的bug。
熟悉国际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一心想加入欧盟的土耳其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积极,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
早在2023年3月,当土耳其的国车品牌TOGG宣布要产电动车后,土耳其政府就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额外征收40%的附加关税,使关税提高至50%,同时还规定每辆汽车的最低关税为7000美元。
而就在今年6月初,土耳其还把这个加收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国产交通工具上。
原本这是对中国十分不利的条件,但考虑到2023年中国品牌在土耳其汽车市场份额仅有4.5%,而土耳其整个汽车市场年销售也不过百万辆,也就是说一共才卖了四五万台车,比亚迪一个月在国内的销量都超过这个数了。
所以说,这次加关税对我们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欧盟来说却是夹在中间受气了
。
因为土耳其和欧盟之间有关税同盟协议,双方互相实行工业产品的关税减免政策,此前在墨西哥的文章里咱们分析过,关税减免本质上来讲,是令工业强国一方对另一方是具备“倾销”优势。
而土耳其却用这总额50%的关税门槛,反手就把欧盟给夹中间了。
你只要敢设置在50%以上,那立刻就可以从我土耳其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左手倒右手,土耳其净赚关税差!
而买单的是谁?欧洲购车群众啊!
所以欧盟为了不被土耳其薅这个羊毛,就只能捏着鼻子受这个夹板气,把税额钉死在50%以内。
于是,哪怕是最“不听话”的上汽集团,最后的总税额也不过48.1%。
毕竟,增加哪怕1欧元的税收最后也该流入欧盟的腰包,而决不能是土耳其的裤兜。
那么,欧盟仅仅是为了税收增长吗?
早在欧盟颁发的前几天,美国就对中国“新三样”等战略性制造产业进行一波加税。
其中,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直接提高到100%;电动汽车锂电池、非电动汽车锂电池、电池零部件关税税率从7.5%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关税税率从25%增加至50%。
这里面的原因,咱们就懂的都懂了。
而行至此处,我们只有匈牙利建厂和土耳其羊毛这两张牌可以打吗?
03.破局关键:
戳穿“保护主义”的画皮
破局的关键,其实就藏在获利方那边。
而从获利的角度看,除去复杂政治原因外,欧盟在对中国汽车出口方面这轮不公正、甚至取证流程都不够公开的调查,确实能得到一大笔收入。
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48.2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占到中国电动汽车总出口量的45.1%,总收入大概约90亿欧元左右。
按照此前的关税比例10%来算,就是9亿欧元。
一旦加到31%的平均税率,在中国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优势下,哪怕销量受影响,总税额不说直接翻三倍,但也不会差太多,那么每年至少能增加十几亿欧元进入囊中。
所以,像沃尔沃、长城等品牌其实早在欧盟加税消息出来之前,就已经预判了欧盟的措施,进行了部分沃尔沃车型从中国转移至比利时工厂、关闭长城欧洲总部等一系列规避动作。
而这背后逐利的,当然是喊着“保护”本土工业的那群人了。
而欧盟内部积极支持这条法案执行的人是谁?众所周知英国“退群”后,欧盟最大的主体国就是德国和法国,而这次法案正是在法国强烈支持、德国强烈反对下进行的。
离谱不?
著名汽车工业强国德国不觉得自己被“中国汽车工业给欺负了”,隔壁法国人却带着小弟们跳出来表示反对?
再加上部分国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促使了这条法案在冯德莱恩的推进下顺利执行。
目前没有15个国家、65%欧盟人口投票反对,就要落地了。
而从经济角度上说,如果中国只在汽车工业上进行反制,恐怕很难达到目的。
因为2022年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3.6%、销量达390万辆,而法国汽车仅有可怜的1.4%,只卖出了60万辆。显然,对于德国汽车来说,中国市场占其全球销售额的40%,而中国市场仅占法国汽车10%的销量。
德国很怕,但法国还会义正言辞地要求“保护”本土产业。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也确实言之凿凿地说:“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市场被那些没有环境标准和社会标准的外国竞争者所占领。我们必须支持我们自己的产业和创新。”
显然,所谓的“保护主义”只是一层画皮,真正戳动人心的,还得是利益。
于是,该如何戳穿这所谓“保护主义”的假象呢?
2022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上的支出占比达到了41%,而法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生产国,或许会有所惊醒。
此外,早在今年1月份,我国商务部也启用了对白兰地的反倾销立案调查。
毕竟从2023年1至8月的数据来看,全国99.17%白兰地从法国进口,进口额达10.13亿美元:
很显然,哪怕国内消费者对白兰地的偏爱十分明显,但只要有相关政策门槛进行保护,国内张裕等企业的白兰地产业也能趁机发育一波。
毕竟,全球贸易之下,互相掣肘已是常态。
此时的我们其实已经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赛场,也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
有些时候,强大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打一场公平的战斗。
最后的最后,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能照亮自己的路。
最关键的是,你还吹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