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GDP一季报出炉:苏鲁浙增速超6%,河南出口暴跌

对全年经济来说,一季度数据具有“风向标”作用。近期全国31省份相继公布经济一季报,多省迎来开门红,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外需拉动明显,工业增长强劲,中西部地区平稳开局,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

总量上看,前两强广东和江苏站上3万亿台阶,山东、浙江超过2万亿,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安徽等9省为1万亿梯队。增速上看,各省份具体数值落在1.2%到6.5%之间,吉林领跑全国,17省追平或超过5.3%的全国增速。江苏、山东、浙江、四川、北京、重庆、湖北、吉林增速均在6%以上。

山西一季度GDP总量5400亿,较去年同期下降434亿,是唯一总量减少的省份,1.2%的实际增速全国垫底。受消费需求乏力、房地产低迷等因素拖累,广东一季度增速4.4%落后于总量前四的其他省份。青海、海南和广西增速回落至3%-4%区间,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中部省份外贸形势分化,河南出口数据受手机出口下滑超六成拖累明显。

一季度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达6.33万亿元,增长5.2%。对于如何进一步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观察者网,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硬件投入,但同时应提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软件方面的投入,要因地制宜施政,推动军民融合,激发创新生产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会议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要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沿海5大省总量占全国近四成,中西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东部经济大省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保持“大担当”。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五个沿海经济大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五分之二。

广东以超3.15万亿的总量蝉联榜首,经济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广东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7%、6.1%和3.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新领域投资增势强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4%、33.3%。

作为工业和制造业强省,广东第二产业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支撑作用明显,制造业“家当”不断得到夯实。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表示,“规上工业的6.1%,比去年同期更强;另一个6.1%是建筑业,建筑业增加值6.1%,这两个‘6.1%’构成对第二产业的支撑。”

在总量上紧咬广东的江苏增速喜人,较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也打破了去年广东独上“3万亿”的局面。工业方面生产增速加快,超八成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较去年同期、全年分别加快4.0个、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50.2%。


2024年3月27日,江苏省常州市,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员工在车间组装新能源汽车/IC Photo



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其中3月增长7.4%。山东的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28.6%,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7%,工业经济呈现出动能强劲的良好态势。

一季度首次进入2万亿阵营的浙江工业表现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

吉林今年延续了高增长势头,前三月经济增速6.5%居全国之首,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增速领跑之际,中西部地区省份开局平稳,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

今年1-3月,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6.31万亿元,增速为4.7%。其中,制造业加快升级,山西、湖南、河南前两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4.8%、1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9、6、7.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达6.33万亿元,增长5.2%。其中,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1.5%和37.3%,重庆市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均在80%以上。



2023年9月19日,广西梧州市,傍晚,俯瞰长洲水利枢纽水电站和光伏电站/IC Photo

工业方面,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4倍,智能手机增长1.7倍,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增长78.0%,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59.1%,风力发电机组增长50.6%。

在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中,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色”也很足。比如产品产量方面,全省绿色低碳产品、智能化产品增长较快。一季度,全省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6.8%、59.6%;锂电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74%,其中汽车用锂电子动力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2.8%;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3.7%;液晶显示屏产量同比增长41.3%。

一季度,新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包括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内的“八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增长7.7%。3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这里将承载新疆第一个煤制油项目。



山西全国唯一总量负增长,河南手机出口暴跌六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全省一季度外贸进出口(29.7%)和社零(3%)同比均实现正增长的情况下,山西GDP总量5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34亿元,尽管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增速为正——1.2%,但依然全国垫底。




问题从何而来?

尽管山西省统计局尚未发布全省具体数据,但从地方数据可以看出传统行业压力不小。例如一季度,临汾市全社会用电量为6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首次由正转负。特别是工业用电影响明显,全市工业用电量43.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1%,其中,焦化业用电减少1.2亿千瓦时,钢铁业用电减少3.1亿千瓦时,这两个行业影响工业用电下降6.2个百分点。

山西焦煤4月29日晚间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05.52亿元,同比减少28.47%。

4月19日,山西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平稳开局,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投资结构优化、提速提质,进出口增势强劲,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和新动能加快成长,但煤炭、钢铁、焦化等部分传统行业承压运行,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的窗口期。



山西西山煤矿/IC Photo

外贸进出口仍是各省产业经济重点。今年首季我国外贸开局起势良好,出口、进口分别增长4.9%、5%,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5%,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彰显出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

与此同时,各地外贸情况呈现分化。21省实现正增长,18省跑赢全国增速。西藏以216.7%的增速排名第一,湖南、河南、江西分别以-23.37%和-39.4%的负增长居末三位。

东部经济大省出口表现突出,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进出口规模在全国靠前,均超过1万亿元;天津、安徽、辽宁、广西、重庆、河南、湖北、河北、湖南、陕西、江西落在1000亿至2000亿元区间。

广东延续了去年末以来的良好态势,进出口额为2.04万亿元,增12%。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1%;增速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创11个季度以来最佳。分类别看,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手机出口分别增长18.1%、10.2%、14.2%和12.3%,船舶、机床、航空器等高端设备出口分别增长55.1%、32%和78%。


深圳盐田港集装箱码头/IC Photo

江苏实现进出口总值1.3万亿元,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1%,增幅较全国高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约0.83万亿元,增长7.5%;进口0.47万亿元,增长12%。浙江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1.21万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0.87万亿元,增长6.6%;进口0.33万亿元,增长11.3%,较全国高6.3个百分点。

中部六省里面,安徽与湖北分别实现8.6%和8.3%的正增长。山西458.8亿元的总额最低,但同比增长29.7%,增速居全国第3位(次于新疆和西藏)。手机及零件、轨道交通装备和煤炭是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对比明显的是,曾经的外贸“优等生”河南、湖南和江西均出现超20%的负增长。

其中,河南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3.4%,低于同期全国增速(5%)28.4个百分点;出口975.6亿元,下降29.3%;进口612.7亿元,下降11.6%;贸易顺差362.9亿元,收窄47.2%。这一系列数据主要与手机出口暴跌有关。


根据郑州海关数据,河南一季度出口机电产品549.8亿元,下降41.5%,占全省出口值的56.4%。其中,手机272.6亿元,下降61.6%,占27.9%。

众所周知,郑州富士康是苹果手机的主要生产线。郑州海关报告指出,从重点企业看,富士康进出口618亿元,下降44.1%,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38.9%,占比减少14.4个百分点,拉低全省外贸增速23.5个百分点,净减少486.8亿元,超过全省外贸减少规模(484.3亿元),全省外贸下降主要受富士康下降影响。

再把目光转向江西。根据南昌海关发布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江西1-3月大部分主要出口商品量值都出现下滑。其中稀土及其制品出口量累计比上年同期下滑20.2%,金额下降6.4%;钢材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85.6%和95.8%;服装和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下降46%和19%。在实现增长的类项中,江西平板显示模组出口金额猛增962.3%;汽车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增长84%和110.4%。


红框内为江西近几年1-3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南昌海关数据








与江西类似,湖南的机电产品出口金额下降25.5%,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下降了64.1%,钢材下降了69.5%。

丁长发指出,富士康对河南外贸来说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当年引进富士康为河南带来了巨大就业。但就产业结构来说,河南是我国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区,相对来说并不适合外向型产业。江西产业结构与河南类似,农业很发达,也是水稻的主产区,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较周边省份还是比较滞后的。江西还面临周边省份人口虹吸效应的影响,它是中部省份里人口外流比例最多的,超千万人口外流至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湖南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但同样受人口虹吸效应影响。

“经济新常态确实会对一些省份经济运行造成影响。”丁长发说,比如陕西是煤炭资源大省,资源需求下滑对陕西经济不利。而云南的矿产资源禀赋不高,以前发展靠房地产、旅游和烟草,在新常态里受到了影响。广西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正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西部地区发展擘画新图景。

丁长发表示,一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的评估报告,中西部营商环境有巨大改善空间,尤其是人才、税收、企业注册等方面。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硬件投入,而软件投入方面有所欠缺。比如可以在每个省份建一所好大学,要么自己培养人才,要么吸引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得通过一些待遇、事业吸引人才。

另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乱开放、乱投资,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有些省份资源很丰富,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另外像四川、重庆有重要的军工和科教文卫资源,如何落实军民融合、军用产品民用化是个重要课题。通过民用化激发创新生产力,创新的产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回报,然后才有可持续性。

房地产投资京沪实现正增长,贵州领跑消费增长

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5%,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4%。31省份中,仅有上海(8.1%)和北京(2%)实现正增长,16省下滑幅度超全国水平,跌幅前三的省份为青海(-47.3%)、云南(-45.8%)和西藏(-31.9%)。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2%,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4.6%,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刚刚达到全年4%的目标,后续仍需巩固发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从一季度看,我国消费动能继续恢复,需求仍显不足。




1-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贵州以8.2%的增速领跑全国,湖南、山东并列第二,达到6.7%。海南、青海、新疆、北京四地均为负增长,上海仅增0.1%。

受消费乏力拖累,广东没能跑赢5.3%的全国增速,第三产业增速也受到了影响。全省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万亿元,同比增长3.8%。但与1-2月相比,社零增速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增速下降2.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增速下降3.4个百分点。

去年一季度社零同比增长6%的广西,今年仅增长1.1%。海南社零总额585.28亿元,同比下降4.2%,按消费类型分,全省商品零售508.75亿元,同比下降5.6%。

同时需要看到,我国新兴消费发展态势良好,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较快。比如在社零负增长的新疆和青海,前者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增长6.2%,增速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倍,后者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4倍,增速比1-2月提高7.1个百分点。


2024年4月5日,河北邯郸,消费者正在永年区车展上选购“以旧换新”优惠的汽车/IC Photo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王冠华分析指出,去年至今,我国消费恢复保持良好势头。今年以来,从假日经济到春日经济,各种场景式消费不断创新,居民消费加快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特别是文旅消费热度不减,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国潮消费等备受青睐,这其中孕育着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消费潜力大、韧性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信心和底气所在。”王冠华说。

今年以来,我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按照“消费促进年”总体安排,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丁长发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成效如何与政策实施力度和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以旧换新属于提前消费。所谓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需要鼓励以旧换新,比如在家电、新能源汽车和购置改善型住房等方面。但这项政策能发挥多大作用,还要看具体的实施力度。

他表示,如果补贴力度太小或者具体落实细则不完善,刺激消费的效果就不明显。此外,宏观经济形势也会造成影响,如果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上升,人们就有意愿去消费。在目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补贴资金的来源问题也会影响政策实施力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