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人体的结构,医生就无法诊治病人,“死人教活人”更是医学的信条。
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碍于伦理、情感等各种因素,愿意提供自己的身体作为医学解剖用途的当事人,少之又少。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然而在美国,却有一位女士在生前定下一个特别的约定:
自愿为医学事业捐赠自己的遗体,参与到“可视人计划”之中,被研究人员切割成27000片,复盘为一具“数字化尸体”,以记录人体的每一个细节。
整个制作方式简单又残忍,就是将人体冷冻后,切成数万块薄片,有的部位甚至还要先用锯子锯开分块,之后将切片扫描到电脑中,从而成为一具“数字化人体”。
图片来源:Google
这场鲜为人知的“可视人计划“历时16年,是《国家地理》追踪最久的项目之一,期间换了三位主编,跨越了从纸质到数字传媒的时代。
2019年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珊·波特(Susan Potter)女士作为当月人物刊特辑的主角。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讲述这位世界上第一位,自愿在死后捐献身体做人体数字化的人。
在这篇名为《成为不朽——苏珊•波特得到永生》的稿件中,文章详细讲述了苏珊从生前经历到死后被解剖,并以数字成像方式“复活”的传奇一生。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我想被切成片”
2000年的一天,科罗拉多大学人体模拟中心主任维克托·斯皮策(Victor Spitzer)的办公室里,接到一通陌生电话——
“我是苏珊·波特。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这个可视人的报道,所以...我想捐出我的身体——我想被切成片。”
对于苏珊来说,参加这个项目的一个最大原因,便是孤独。这种孤独几乎伴随着她的一生,成为了生命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霾。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从小,苏珊·波特就是一个命途多舛的苦命女子。
父母因为要搬去纽约,就把出生于美国的她,狠心地丢回了纳粹德国老家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本以为在祖父母的照料下,苏珊可以幸福成长,谁知道4岁那年,苏珊心爱的祖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十年后,与她相依为命的祖母也撒手人寰。
二战时期,炮火中的德国
图片来源: Google
无依无靠的苏珊不得不住进孤儿院,在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经历纳粹德国疯狂的炮火,忍受不断躲避轰炸的恐惧。
二战结束后,苏珊得以辗转移民到纽约寻找父母,然而已经离婚了的两人没有一人出现在机场迎接她。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苏珊对《国家地理》说自己从未原谅他们。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1956年,苏珊遇见了自己的丈夫,并于同年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因为一次车祸,苏珊变得行走困难,从而坐上了电力轮椅。
也许是童年家庭的缺失,让苏珊和女儿的关系并不好,她们甚至都没有参加她的追悼会。
2000年丈夫过世后,72岁的苏珊再度孑然一身。那种与童年经历相似的孤独感再次萦上心头,能整日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在卧室里四处乱窜的猫咪。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在苏珊人生的前七十年,她的生命中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连身体也遭受着无数的病痛,不断与双乳切除、黑色素瘤、脊柱手术、糖尿病、髋关节置换和溃疡等病痛做斗争。
此时,经历各种人生折磨的苏珊以为,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一年时间。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就在这一年,她读到了一篇介绍科罗拉多大学“人类模拟项目”以及石破天惊的“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的文章。
在医学界,直接来自人体的临床数据最具有参考价值,可由于风险过大、违背医学伦理等原因,很多人体试验都无法进行。
可视化计划的使命,便是打破禁锢,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Google
因此,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出资赞助下,“可视人计划”力图将人体切片数字化、以供教学之用。主导该项目的负责人斯皮策博士希望“有一天在书架上放上足够多的尸体,你就可以拿出最适合模拟病理或程序的方案。”
也许是想要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有意义的句号,就这样,苏珊拨出了那通电话。
图片来源:Google
“请不要犹豫对我下刀”
毫无疑问,苏珊·波特的来电令斯皮策博士很是高兴,但对她深入了解后,博士皱起了眉头。
要知道,苏珊的身体不止经历过车祸,还经历过的一系列疾病,一身病痛的她已经做了很多的手术,特别是髋关节置换。
对斯皮策博士来说,这意味着冷冻后还需要将臀部解冻,取出置换的钛棒,否则会损伤切割刀片。再加上考虑到苏珊可能承受不住面临切片的恐惧,便拒绝了她的捐献。
图片来源:Google
但另一方面,斯皮策也知道,作为医生必须与患病的躯体打交道,也早晚会需要采集那些罹患疾病的样本。
经过苏珊的不懈努力,博士最终被她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所打动,他同时希望通过她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可视人计划。
于是,在改变主意的同时,斯皮策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希望能用影像、文字、声音,记录苏珊剩下的人生。
苏珊二话不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从那以后,苏珊对“人体可视化计划”的热情与日俱增,还希望亲自参与到项目前期的过程中。
她会跟医学院的学生交朋友、对项目负责人不给她打电话表示不满,并且坚持要去参观将会把她的尸体冷冻切成碎片的地方。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在《美国国家地理》的报道中,作者凯茜·纽曼(Cathy Newman)这样评价苏珊——她的性格一点都不像是退了休的老奶奶。
有人讽刺她:“你做这些,只不过是想青史留名罢了。”
苏珊就会愤怒地驳斥:“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成为更好的医生。”
图片来源:Google
同时,她很慷慨又充满爱心。不仅帮助了许多医学院的学生,还在医院的礼品店做义工。“她的性格棱角分明,愤世嫉俗,有时有点凶巴巴的,但也很慷慨大方、关心他人。”
在凯西看来,当人们和苏珊谈论她的身体和她的感受、她的残疾,野成为了一种让她活下去的动力。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时不时的,苏珊就会主动要求前往数字人体项目的实验室,观看学生解剖尸体。又或者要求去看自己未来会在哪个屋子、被哪台机器被切成如纸般的薄片,也时常会因各种身体检查而感到焦虑。
一开始,斯皮策担心苏珊了解具体操作后,会放弃捐献的想法。不曾想,她非但没有恐惧和回避去世后身体会发生的事情,相反,苏珊每天尽可能多地跟斯皮策学习专业知识,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她主动要求查看将来拿来解剖自己的刀具、冷藏柜以及防止冷冻烧伤的聚乙烯醇,事无巨细地了解遗体制作的全过程。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2003年4月,在苏珊的要求下,斯皮策向苏珊展示聚乙烯醇的搅拌碗。聚乙烯醇会包裹住她的尸体,直到下一个步骤:磨碎、成像。
“请不要犹豫对我下刀”是苏珊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喜欢跟医学生们在一起,经常找他们吃饭,聊天,互赠礼物。在医学生群体里,苏珊日益成为受人爱戴的老人。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尽管清楚这些学生们都可能在她死后观看自己的身体,苏珊却乐于与人讨论她身体的感受,包括身体残疾的苦恼,偶尔还会应邀参加学生们的毕业典礼,并向他们讲述职业热忱、同情心之于医生的重要性。
当苏珊知道冷冻遗体的最佳时间是在死亡后的四小时内,便特地制作了小卡片随身携带。上面写着自己参加了可视人计划,并重点强调:“如果我死了,请在四小时的冷冻窗口期内,把我的遗体交给维克多·M·斯皮策博士。”
就这样,《国家地理》杂志在等待着苏珊的死亡,斯皮策博士也在等,就连苏珊自己,也是如此。
2015年2月16日5时15分,87岁的苏珊在美国丹佛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因肺炎去世。她曾经觉得自己活不过一年,但她最终活了十几年。
曾经参与到她遗体捐献项目的人们,包括医生、医学院的学生,以及记者们,一致认为苏珊活得比预期久很多,因为她发现了活下去的意义:等待死亡。
苏珊的死亡,宣告着一场历时16年的拍摄终结,但即使在死亡后,她的永生之旅仍将继续。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切割全过程:60 天,27000 份切片
2015年3月的科罗拉多大学实验室,一场准备了15年的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实验室奏响了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在她的遗体周围洒满玫瑰后,斯皮策开始进行冷冻遗体物理切割。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为了防止被冻伤,苏珊·波特的遗体被聚乙烯醇包裹着,等待在-15华氏度下被冷冻,并切割成27000片。
然后,她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复活。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在切割过程中,为了避免刀具出现意外,斯皮策先将过去苏珊髋关节里的钛棒一点点拿出来。之后,将她的人体框架分成四份,再用精密切割机细分切割这四个大切片,以便于为每张切片制作影像。
在花费了60天后,苏珊被制成27,000份发丝般细微的切片。每次切割后拍照上传至数据库,用于推进医学进步。
项目团队在把每一片遗体照下图片录入电脑,在每个数字切片上勾勒出结构,包括组织、器官、血管,以突出骨骼、神经和血管的细节。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当被问到“在切割她的身体时,你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斯皮策博士回答:我想,我在做她要我做的事情。
最终,当博士在数字化切片中,看着屏幕上相处了十五年的这位“老朋友”,他说,他看到了她的痛苦:饱受折磨、扭曲的动脉、稳定她断裂的颈椎的钢钉、奇怪的畸形肾脏,以及描绘了她持续衰老的关节炎关节。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为了稳定苏珊的头部,医生们将其包裹在聚乙烯醇中,头部的截面从上到下呈现了在冷冻宏观仪中观测到的大脑、眼睛和鼻子。
遗体和图像的处理程序非常纷繁复杂,而这项艰苦的工作还将持续3年,那些已被数字化的部分,将被用于教学工作,苏珊则将在电脑中得到重生。
图片来源:《Nnational Geographic 》
曾有位决定将遗体捐献的医学教授,在生前对自己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以在我身上划错几百刀,但将来千万不能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于医疗卫生的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无数伟大的普通人的奉献,我们理应记得他们。
图片来源:Google
如今,苏珊的躯体也成为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虚拟可视人。
而她生前的种种生活方式、个人感受以及病痛,都得以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以供全世界的人们真正了解这些医疗数据背后的这位女性。
从此,苏珊的图像将会在互联网上,供所有的医学研究者获取与学习,尽管将永远缄默不语,但苏珊确是医学生心目中无可替代的良师,她也不再是一具无名的尸体,而是能够讲述充满沮丧、痛苦和失望回忆的医学故事。
当死亡不可阻挡,生命无法继续,苏珊的遗体正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