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连大众汽车也要撤出?中国是万恶之源吗?(组图)

继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上周宣布撤出新疆之后,外界关注着另一个也深耕中国的德国企业——大众汽车是否会跟上巴斯夫的脚步?一位大众发言人表示:正在与合资企业讨论涉新疆业务未来方向。



德新社指出,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侵犯人权行为,德国大众汽车正在研究对其在中国新疆地区的业务进行重组。该车企一位发言人周三(2月14日)向德新社表示:“大众汽车集团目前正与非控股合资企业上汽大众讨论涉及其新疆业务未来方向等事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在回答问题时,大众汽车发言人没有对是否讨论了从该地区撤出作出回应,也不对正在进行的会谈内容发表评论。大众最近在本月初曾表示,它非常重视其在人权领域的责任,也严格遵守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

该公司位在乌鲁木齐的工厂于2013年开业,长期以来因侵犯人权的疑虑而受到批评。此外,德国《商报》周三的一篇报导提到,2019年大众与上汽在新疆吐鲁番市共同建造的测试车道可能也使用了维吾尔强迫劳工。

德国政界呼吁大众效仿巴斯夫

就在不久之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宣布将从位于新疆的两家合资企业中撤出股份,称“其涉及的行为有悖于巴斯夫的价值观”。

随后,几位政界人士随后呼吁大众汽车也应效仿。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又译包瑞翰)表示:“大众必须离开新疆!企业的商业考量也有一条伦理的红线,与推行强迫劳动的新疆当局同流合污,无疑越过了这条红线。”社民党议员施瓦贝(Frank Schwabe)表示,总体来看,新疆的人权状况是“灾难性和难以准确评估的”,因此德国企业不应该在当地进行商业活动,“对大众来说也是如此”。

大众的乌鲁木齐工厂是与中国合作伙伴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去年夏天,大众委托了外部审计公司对该工厂进行调查。审计人员在去年12月宣布调查结果时指出,没有发现存在强迫劳动或侵犯人权的证据。根据大众此前所称,乌鲁木齐工厂目前员工人数从650人减少到约197人,现已停止生产汽车,仅专门负责准备交付的车辆。

“强迫劳动”指控未曾停歇



多年来,维吾尔族、其他少数民族和人权组织的成员一直提出警告,称新疆有数十万人被送往再教育营,在某些情况下遭受酷刑并被迫从事强迫劳动,中国政府则否认这些指控。

“人权观察”组织本月初发布报告,称包括通用汽车、大众、特斯拉、比亚迪和丰田在内的各大车企,均未尽可能减低其铝料供应链中使用维吾尔强迫劳动的风险。该组织敦促这些车企和各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避免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进入其供应链。

2022年一份针对德国公众的民调显示,71%受访者反对进口有强迫劳动疑虑的产品;67%受访者支持大众公司关闭新疆工厂。


中国是万恶之源吗?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莱茵邮报》以"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任何德国企业都绝不可以从强迫劳动中获益,因此德国大众必须也像巴斯夫一样撤出其新疆业务。



"要是没有中国,德国经济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进口物资来源国,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已经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时,中国当局的严格封城措施导致了供应链中断。同时,作为出口销售市场的中国,也对德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德国车企。比如,德国大众一度有1/5的汽车都是在中国市场销售。至于中国的威权政治、侵犯人权、环境破坏,似乎对德国企业没什么触动。要是德国企业只和民主国家的企业做生意,那么德国的出口销售市场以及整个德国经济都将急剧缩水。"

"而且,很遗憾的是,许多德国消费者也毫不在乎他们购买的商品到底是哪里生产的。即便是高举价值观外交大旗的绿党,如今也对卡塔尔礼遇有加,因为德国需要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从而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真是所谓'现实政治'的丑陋一面。"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红线。第一条红线就应该是:德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拱手交予中国人。所以,德国联邦政府强硬对待华为就是正确的举措。华为的设备绝不应该出现在敏感的德国核心通信网络里。第二条红线则应该是:德国企业不能参与任何侵犯人权行为,也不能从任何侵犯人权行为中获益。已经在中国投入巨资的巴斯夫集团过度依靠中国业务,现在他们撤出了在新疆的合资企业的股份。这样做很好。德国大众也应该紧跟这一步伐。从绿党到自民党,政界人士都在呼吁大众撤离新疆,这家企业真应该好好考虑。尤其是德国企业,坚决不能依靠强制劳动来开展业务。"

德国《经济周刊》以"现在就抛弃中国将会是一个严重错误"为题,刊发了由德国资深金融投资专家Jürgen Callies撰写的专栏评论。文章认为,中国必须在今后两年内解决好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否则全球经济都将被连累陷入严重衰退;但长期而言,中国经济依然有着巨大优势。

"中国如今又能做什么才能克服经济增长遭遇的困难呢?在经济结构性问题方面,能做的并不多。人口结构变化、西方国家推动供应链多样化,这都已经是既成事实,两个因素都导致增速放缓。不过,中国倒也可以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减缓西方企业供应链多样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力推本国供应链的多样化,这多少能够部分抵消不利影响。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政治方面的回旋空间也很有限。拉开和莫斯科的距离,固然有助于改善形势,但是北京大概不会这么做。尽管在俄乌战争中,中国几乎没有参与俄罗斯的行动,而只是拒绝明确反对俄罗斯。但是,鉴于美国国会不断发出'中共是万恶之源'的信号,而且中美两国围绕'一个中国政策'正在博弈,美国还在东南亚推动遏制中国战略,所以中国没有动机去改变对俄立场。也因此,紧张的中美关系、对华盛顿可能加码制裁中国的担忧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构成不利影响。当然,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后,中国必须首要解决好当前的经济周期性疲软问题。我相信,北京也会这么做的。面对通货紧缩的趋势,首先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资推动的住房建设项目将能缓解房地产危机,在赢得时间的同时也不会让私营房产开发商拿到空白支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通常都是靠国家的额外资金刺激推动的,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鉴于政治条件的限制,资本市场只会对上述措施表示谨慎欢迎,而且前提是中国政府成功地让人感到其是认真的。迄今为止,中国政府的救济措施规模反而只是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因此不足以扭转市场情绪。"

作者接着指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具备着不小的优势,并且凭借其四倍于美国的人口,有望在二十年内超越美国的经济规模。"在许多新兴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已经成为美国人唯一需要认真对待的竞争对手。这个国家拥有经过出色教育的劳动者以及科研人员,近几十年来还建立起了首屈一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碎片化,中国比西方拉拢更多国家到自己身边的概率相当高。所以,长期而言,中国和西方均有很大的动力去互相达成一份'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