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国研中心报告:预测未来每十年出生人口下一个百万台阶
每年1月的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会公布最新的全国人口数据。按照这一惯例,国家统计局将于1月17日公布2023年全国人口数据。学界预测,继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23年我国人口负增长的程度会继续加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对第一财经表示,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最初时期常伴有人口增减交替的波动。按人口规模性变化和“三年疫情”影响,2023年人口负增长会比2022年更甚,但2024年,生肖龙年和“三年疫情”生育反弹,人口负增长可能缓和一些。
人口总量未来将长期保持下降趋势
《中国发展报告2023》对我国人口问题做了专门论述,在名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的专题章节中,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变化总体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受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工业化进程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特点。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报告称,中国人口减少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结果,但中国工业化速度更快,导致人口减少也出现得更早。
数据显示,英国、德国、日本实现人均 GDP 从3000美元到12000美元的工业化过程分别用了159年、88年和49年,而中国仅用了24年。相应地,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对应的发展阶段也更早,英国、德国、日本分别出现在其人均GDP为19000美元、20000美元和3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而中国出现在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报告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也使中国生育水平下降更快。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1年的5.5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用了20年,东亚国家平均用时30年,世界平均水平从5下降到当前的2.3用了58年。
报告称,总和生育率是影响人口总量趋势的关键变量,近几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略高于1的水平,2022年为1.075,低于理论上2.1的世代更替水平。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对未来中国人口总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多数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总和生育率将保持在 1~1.5的水平,当前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机构普遍预测,到2035年中国总人口在14亿人左右,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在13亿人左右。
原新认为,长周期人口负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一直都在。2023年人口老龄化会进一步加剧,60岁及以上大约3亿人左右,老龄化水平21%上下。
低出生率主导中国人口增速放缓
报告称,出生率延续降低水平将主导中国人口变化的长期趋势,预计未来年度出生人口约每十年下一个百万台阶。
1990年之后,中国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增速放缓”的阶段。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从1965年起长期稳定在6‰~8‰的低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22年为7.4‰。同时,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平均的33.6‰降至20世纪90年代平均的17.6‰,2022年进一步降至6.8‰,低出生率主导了中国人口增速放缓过程。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金牛对第一财经表示,预计2023年人口总量将保持负增长,而且程度会略微加深,2022年的人口负增长是生育主导型负增长,当年出生率首次低于死亡率,生育主导型的人口负增长首次出现。只要未来生育率低,出生人口就会减少,负增长就会持续下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死亡率呈现平稳低水平,出生率倒是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死亡率在2020年及之前都保持在7.07‰左右,2021年为7.18‰,2022年为7.37‰,而出生率在2020年首次低于10‰(8.52‰),2021年为7.52‰,2022年为6.77‰,低于7.37‰的死亡率。
报告认为,未来出生率可能将延续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结婚年龄延后,2010-2020年,中国初婚平均年龄从24.9岁升至28.7岁。
二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从2017年的1.76个下降到2021年的1.64个,其中“90后”“00后”分别仅为1.54个和1.48个,呈持续下降态势。
三是育龄妇女减少,未来15年内15~49岁的生理育龄妇女规模年均减少286万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社会传统文化影响,实际育龄在20~40岁,实际育龄妇女将年均减少191万人。四是不孕不育比例偏高。
报告称,中国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人口素质提升等趋势性特征。面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建议实施包括延续人口数量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方面战略举措,创造条件使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不确定影响尽可能转化为正面影响,以全面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低出生率加新冠死亡潮 中国总人口连续第二年锐减
出生率下降和疫情封控解除后死亡人数大增导致2023年中国总人口连续第二年锐减。这将对中国经济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亿96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降幅远高于2022年末的数据。
2022年末排除外国人的中国人口总数萎缩85万人。2022年的人口下降也是1960年大跃进饥荒以来,中国首度人口萎缩。
中国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6.39‰的出生率创历史新低,低于2022年的6.77‰;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这是出生人口连续第七年下降,约900万的新生人口仅占2016年的一半,这将对中国形成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挑战。迈向高龄化的社会将随着时间推移,减缓经济增长,增加养老压力。
中国在1980年至2015年实施“一胎化”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现在正面临着相反的问题,急于提高生育率。中国从2016年起放宽二胎,2021年放开三胎,推出诸多鼓励措施,包括减少纳税、延长产假、提供住房补贴等,但收效甚微。
青年失业率连创新高、许多公务员和白领工资下降、占家庭财富三分之二以上的房地产业陷入危机等因素,都对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另方面,2023年中国总死亡人数上升了6.6%,达到1110万人,死亡率达到1974年文革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中国2022年底在全国各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取消清零抗疫政策之后,造成2023年年初的疫情海啸。
中国向世卫组织(WHO)报告的死亡人数是12万1889人。然而世卫组织(WHO)批评,这个数字低估了真实情况。来自中国的信息(包括视频和照片)显示,那个阶段,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停尸房爆满,火葬场外排起等候火葬的长龙。
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月16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过去12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已相继达到峰值。目前总人口正处于峰值期,预计在未来长时间内将呈现下降趋势,年度出生人口将约每十年下一个百万台阶。
联合国数据显示,印度于2023年5月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此趋势引发更多关于供应链转移的利弊讨论,尤其是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之下。
长远来看,联合国专家认为,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减少1.09亿,是先前2019年预测人口减少量的三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