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影业被扒未捐款 爱国不是生意 逼捐也是天灾

博纳,迎来了舆论场的“地震”。

12月18日夜间,发生在甘肃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带走了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也牵动着全国人民一颗颗牵挂的心。众多企业与个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灾区民众共渡难关。有网友称,以制作发行主旋律电影闻名的博纳影业迟迟未发出捐款信息,还有网友扒出,博纳影业疑似曾向日本地震捐款。

12月20日,针对网络上流传“博纳影业集团于2011年向日本地震捐款”的传闻,博纳影业集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回应称,该信息严重失实。

博纳影业集团表示,其官博于2011年3月18日所发布的信息“昨晚,百余位艺人齐聚一堂,共同为日本大地震受灾民众募捐祈福,共募得善款114898296亿元台币(约2554万元人民币)”为转载媒体报道,并非博纳影业集团所组织的募捐行为。该事件与博纳影业集团无任何关系,公司也未就此向日本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捐款。

为何博纳会引起舆论场如此强烈的关注?说到底还是因为博纳的身份“特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博纳输出了太多爱国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并获利颇丰,这极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所谓“爱国大V”们的翻车现场。

毕竟,此前就有弘扬爱国精神并对“外国的月亮”嗤之以鼻的人,自己的IP竟然出现在了国外,这确实让人感到荒谬可笑,这种露馅是长期心口不一的直接体现。尤其是,他们所宣扬的精神,竟是他们用以兜售来换取利益的商品,但他们自己却无法做到,只是把主旋律价值当工具,把爱国当生意。

通过一次次的舌灿莲花,激起别人一身热血的人,最终自己的血却是冷的,这显然是对大众智商的玩弄。公众或许就是希望透过博纳事件,表达对此类现象由来已久的不满。这种越发清醒的认知与质疑精神,本身值得肯定。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博纳事件的本质与一些所谓“爱国大V”的翻车终究不同,慈善捐款无论在何种角度论述,它都必须也只能是当事人的自发行为。即便以往支持博纳的粉丝对企业的“无动于衷”感到不满,也可以从督促的角度来表达对涉事企业的失望,或者用脚投票,去支持像鸿星尔克这样更具担当意识的企业,却唯独不能动用舆论场的“私刑”强迫其妥协。

要知道,道德感是律己而非律他,强行用自己的道德观来逼迫他人就范,这是道德绑架;把道德绑架又糅进“爱国”之中,这是企图把道德绑架“合法化”。这与那些所谓的“爱国大V”在某种程度上也并无什么不一样。

同时,从长远看,如果企业面对灾害时,第一感觉不是担当,而是惶恐,是害怕舆论场集体逼捐,害怕捐的钱比同行同业的少,那么捐款就成了“保命”的护身符,这是对慈善精神的窄化,也是企业的无妄之灾。

把爱国当商品是无良之举,把逼捐的枪对准企业同样也是人为的灾难。尘归尘,土归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警惕的地方。


演艺圈心系地震灾区,捐款却成为舆论焦点,这次轮到博纳影业

最近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就在大家齐心协力为灾区捐款捐物祈福的时候,明星艺人们的捐赠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在众多明星之后,又有人出来让博纳影业捐款了。

有人@出了长长的名单,以个人名义,喊这些企业出来捐款。

有人在社交媒体发言,称博纳是“靠主旋律捞钱,但关键时刻一毛不拔”。

也有人在后面“跟风”,说博纳“吃爱国饭”,不给中国捐钱。

其实有这样的声音也很正常,因为博纳这些年拍的电影都很不错,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当然,博纳也不是完全没有做过善事,甚至还做了不少。这些年,博纳默默做了不少好事,只不过没有宣扬而已。拍《湄公河行动》,博纳不仅捐助了影片版权用于残疾人无障碍电影制作和播映。

还请所有的公安民警、公安现役官兵免费观看。

2016年青海地震,博纳老总于冬第一时间捐助了19辆救护车,星夜运往19家医院。

2020年1月30日,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博纳影业集团向新疆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人民币,此捐助款项将专项用于武汉疫情防控工作。而捐款的一年之后,更是深入一线拍摄了《中国医生》这部讴歌抗疫医护英雄的影片,这种种行动,都是想在先,走在先的。

博纳在慈善行为上,还体现在要把善款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例如在《湄公河行动》上映后,于冬又拿出一笔钱,捐赠给公安部英烈基金会。

“慈善”这个词,由慈和善两个字组成,反映的就是要靠大家的爱心、善心来进行,捐款的本意是希望大家自发地贡献爱心,但是如今的社会,捐款已经成了一种审视焦点,第一时间应该将关注度放在救援上。

很多并非真心想做慈善的企业和明星会通过捐款以小博大,最后可能不知名企业和明星捐了10万被夸上了天,而大企业和一些知名明星捐1000万却还要被骂吝啬。

另外,真正用心在做慈善的企业,并不是简单地一下子就砸钱了事,他们是会跟踪灾情,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做出赈灾战略,持久地跟进、援助,有着自己做慈善的节奏和步调,把每一项善举落实到实处。当然,也可以理解网友对于明星和企业的监督之心,毕竟消费者和观众因为喜爱才热捧,而明星和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理应在时艰时拿出企业的担当,所以这两者并不冲突,互相理解才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