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日辱华?陈凯歌新片遭抵制,一帮美国人拍爱国片?(组图)

8月15日,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出一组宣传海报,风波骤起。






其中一张海报中有一个妆容诡异的孩童形象,与电影庄严的历史题材格格不入,瞬间成为网友热议聚焦点。

作为本片导演的陈凯歌再次受到网友质疑,而他和儿子的国籍背景,也遭到网友挖掘调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发布这张海报究竟有何居心,网络上各种猜测众说纷纭。

陈凯歌到底是为了吸睛炒作?还是电影人的道德滑坡?到底是无心之举?还是蓄意而为?

备受争议的海报8月15日令数亿国人难以忘记,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国人对这一天记忆犹新,人民这天起就不再受屈辱。

由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历史记忆日。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庄严神圣的日子,导演陈凯歌却用新电影中的一张宣传海报,勾起了人民心中的愤恨。

这张备受争议的海报中,一个妆容诡异的小女孩置身于大自然中,身着白裙,全身皮肤煞白。







脸上夸张恐怖的妆容活像个“阴间小鬼”,嘴边还带着“血迹”,整个画面散发出怪异恐怖的气息。






令人愤怒的是,这个怪诞的形象竟出现在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海报上,左上角赫然写着“志愿军”三个大字。

这样强烈反差的画面组合,立刻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大量网友表达着强烈愤慨,认为这样的海报完全亵渎了庄严肃穆的抗战历史,也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纷纷直抒胸臆表达内心强烈的不满:“绝对不会去看!”






“抗美援朝”代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赴朝作战的历史。

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击美国等众多国家的联军侵略,最终保卫了我国和朝鲜的安全与尊严。

这样一段英勇顽强的历史,如今却被一个妆容怪异、扮相诡异的小女孩所表达,让人感到无比荒诞和难以置信。

网友痛心,志愿军的英雄们当年前赴朝鲜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如今和平年代的生活。






而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竟然用一个“怪咖”形象来宣传,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

这个小丑细看衣服细节,不由得脊背发凉,神似日本国旗,让国人气愤不已,用意引人深思。






许多网友直言,这简直是在“小丑化”志愿军,将他们的英勇事迹变成一场闹剧。







有人甚至怀疑群众里面有坏人啊,这样的海报设计,是人别有用心,另有所图。

把我们可敬的志愿军战士演绎成类似小丑般的可笑形象,目的是博取眼球,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吸引观众。







而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英勇壮烈的历史。

每一位参加这场战争的将士,都应该被缅怀和尊重,他们无怨无悔为国捐躯,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将这样一群可歌可泣的英烈,描绘成一个怪异的小丑形象,放在电影海报上,无疑是对历史的践踏。

制片方的解释面对网络上网友们不停断的质疑,制片方发文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被网友批评为不充分的辩解。






制片方在回应中表示,海报中的女孩是被“养父”强制打扮成小丑,以表示那个时代中国人遭受到的耻辱。

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手法,让人们不忘记当时的屈辱历史。







但是网友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因为这种宣传手法与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完全不沾边。

争议再起,网友纷纷质问制片方。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现那个时代的屈辱历史吗?为何一定要用这样脱离电影主题的形象来吸睛?”






许多网友明白,这只是制片方为了博眼球而故意制造话题的媚俗手法。

一个标准的历史题材电影,应该用庄重肃穆的画面,讲述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商业噱头。







更有网友指出,即便是要表达被欺辱的经历,也应该用符合历史的真实形象来表现,而不是一个妆容诡异的小丑。

这不仅与电影客观不符,也有失尊重,历史题材的电影,首先要对历史事实保持客观、真实的描述。






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和吸睛而随意改编历史,这是对先烈最基本的不尊重。

陈凯歌父子的国籍争议就在这张备受争议的海报引发舆论谴责之时,又有网友注意到了这个电影的另一个细节。







导演陈凯歌的亲儿子陈飞宇也参与了该片的拍摄,并在电影中分别出演了志愿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两个角色。





这立刻引发了网友对他们国籍背景的热议。

众所周知,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是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而陈凯歌也早早拿到了美国的绿卡。





尽管近年来,陈飞宇在国内出道时已经放弃了美国国籍,但两人毕竟都拥有深厚的美国背景。



因此,网友纷纷表示质疑,这样的“美丽国”导演和演员,真的适合来拍摄一部反映中国志愿军英勇抗美的电影吗?



更让人质疑的是,陈凯歌给陈飞宇取的英文名“Arthur”,令人联想到美国著名五星上将阿瑟·麦克阿瑟,细思极恐。



一时间众多网友猜测这是否在暗示陈凯歌在用国外文化渗透手段,导致人们担心影片中是否会有美化美军的倾向。





还有网友翻出陈凯歌和陈飞宇在美国时的种种“洋气”事迹。

比如,陈凯歌靠前妻拿到绿卡,之后带全家到美国生活,陈凯歌本人也曾明确表示美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另外,陈飞宇曾在美国参加高中棒球队,也流露出对美式文化的偏爱。

这一系列事实都令人怀疑,他们父子是否真能客观的地表现出中国志愿军的英勇形象,而不会掺杂其他。





更有人直言,“这种人来演志愿军,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可否认,陈凯歌和陈飞宇都是优秀的电影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值得信任。



但是,承担这样一个题材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考验着他们的政治立场。

我们不得不对两个“美国通”来用艺术手法表现中国军人的形象保持警惕和怀疑。

故意制造话题引发争议?但是随着事件继续发酵,一些网友开始怀疑,这就是电影方面一种制造话题的公关手法,就是通过制造话题来吸引眼球。





如果真是这样,则显然是电影营销团队的道德底线出现了问题。

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张海报的发布日期别有用心,正是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时间,许多人猜测电影方面是否故意选择这个日期点来发布争议海报,目的就是刺激民众情绪。

故意激起民愤,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道理,借助国人的爱国热情来制造话题。





的确,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正是中国人民缅怀战争历史、憧憬和平生活的时间。

电影方面却在此时发布一个似乎在亵渎历史的海报,势必会像火上浇油一般掀起民族情感的巨大波澜。





资方深切知道民众看到这组海报必然不会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电影必然有热度,“财源滚滚来”。

换句话说,他们确实达到了制造话题的目的,瞬间将电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只是这种手法无疑过于直接、简单乃至低俗,它利用的是人们最基本的爱国情感,以此吸引眼球,可谓是道德上的堕落。

更让人遗憾的是,电影方面在引发轩然大波后,并没有正面回应网友的质疑,而是删除了这张海报然后避而不谈。



这无疑让更多人开始怀疑,他们是否就是故意先“炒作”,之后再用删除海报来“息事宁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炒作和吸睛已经渗透到电影宣传的方方面面。



他们在赌观众会被时间冲淡记忆,忘记这件事,但历史题材电影应该是个例外。

它承载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国人的情感和记忆。



如果电影方面是出于商业需要,将先辈的事迹当做噱头和话题来炒作,那这种行为毫无疑问缺乏底线。

我们必须警惕商业营销手段对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不能让道德沦丧成为常态。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口水战和炒作,而是电影的质量和内涵。

如果电影方面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故意制造争议,希望他们意识到,这种手段已经过时,公众的审美要求早已升级。



只有回归电影的本质,用演技和好剧本才能赢得观众真正的尊重。

无论这次事件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电影人能从中汲取教训。





历史不是炒作的工具,英烈们的事迹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

只有以谦卑和责任的态度,才能讲好每一个不朽的英雄故事。

结语当下中国电影界在商业化浪潮下,道德底线出现松动。



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电影人怀着责任和良知,就一定能制作出令人感动的佳作。

历史题材的电影,既要讲好故事,也要传承民族精神。



电影人不应将先烈事迹当作宣传噱头,而要以诚挚的心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我们期待着那些能温暖人心、唤醒国魂的电影出现。



当电影作为文化力量,指引着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追求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相信,中国电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辉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