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出口减少,因为部分通过越加墨转口美国?


内容提要:

1、日本出口持续28个月增长,是因为日元贬值?

2、对美出口只是形式上下降,事实上美国从越南、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的,还是中国的商品?

3、以供应链分散为主旨的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我们真的无法破局吗?







我们讨论经济问题,是应该实事求是,还是隐藏真相,误导大众?这原本应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事情。但我发现,现在的网络,有那么一类人,见不得有人利用权威、详实的数据来解剖经济问题的真相、成因。他们看到这样的文章或者观点,要么用子虚乌有的东西来混淆是非,要么用捏造臆想例子或数据来误导其他读者,从而达成自己从来伟光正、一切问题皆为外因的目的。

在我7月25日发表的《怪吧?在对中俄出口大幅减少时,日本出口持续28个月增长》一文下方评论区,就有数以百计这样的网络流氓,利用自由评论权发表毫无逻辑的评论,用虚假的观点和数据来迷惑不明真相的读者,有的甚至用攻击作者人格的语言来意图引导舆论。

在此,对评论区中出现的频率比较多、观点明显反逻辑、引用的论据或数据明显虚假的三个典型观点做统一的鉴别与评论。


一、日本出口持续28个月增长,是因为日元贬值?








在本文的某个平台的五百多条评论中,认为日本出口能够持续28个月增长,是因为日元贬值。他们中最有礼貌的一个人说,“日本出口微增,是因为日元兑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众所周知,货币贬值相当于进口国进价下降,这有利于促进出口”。大多数都是随口打哇哇地误导读者说:日元贬值了30%、40%,出口能不增加吗?

这种观点当然毫无价值,因为数据事实和逻辑漏洞太明显。

第一、存在明显的数据错误。






日元贬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年来,日元的贬值幅度并不大。2022年6月底,日元兑美元的收盘价格为135.733。2023年6月30日 ,日元兑美元价格为144.261。6月底日元汇率比一年前跌了5.9%。这与跌30%、40%的情况,相距甚远吧?

即使用疫情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最高汇率,2022年3月初的115.41与2023年日元兑美元的最低汇率,也就是6月底的145.067对比,日元汇率这一轮贬值周期的贬值最大幅度也只有20%。离跌30%、40%的情况,也相距甚远啊!

我们讨论经济问题,离不开数据。而汇率,又是最方便查询的经济数据。对于唾手可得的数据,都能够明目张胆地虚构、夸大,用来当作证明自己错误观点的论据。

大家记住,这样的人,首先一定是不诚实的人,其次一定是遇到些许蝇头苟利就能出卖一切原则的人,最后一定是漠视一切规则、缺乏人性底线的人。

第二、存在时间逻辑漏洞。

我们都知道,这一轮日元、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进入下行周期,是因为美联储开启的美元加息周期。所以,这一轮日元、人民币贬值下行,也是从2022年3月份开始。

日本的商品出口,从2021年2月份开始,同比持续增长了28个月,亦即在日元进入贬值周期前,日本的商品出口已经持续增长了13个月。

“日元贬值促进了日本的出口增长“,一般的读者看到这样貌似合乎逻辑的话,也非常容易被这样的话术牵引。但如果将日本的出口增长归功于日元贬值,你就无法解释日元贬值之前,日本出口持续13个月增长的原因。那13个月日元兑美元,和人民币兑美元一样,正在升值呢!

第三、存在类比逻辑漏洞。






我们在利用日本出口持续增长28个月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的出口下行,并非欧美需求回落,而是另有原因。因此,我们在寻找日本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时,一定要能够用于类比中国。否则,这样的理由很容易被推翻。

2023年6月底,日元比2022年6月底下跌了5.9%。2022年6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为6.6986;2023年6月30日 ,人民币兑美元为7.251。一年来人民币汇率下跌了7.6%,比日元的下跌幅度更大。

如果你认为日元贬值促进了日本的出口增长,人民币比日元贬值更多,为什么出口反而下降了?



二、对美出口只是形式上下降,事实上美国从越南、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的,还是中国的商品?








不仅在我的文章下有很多人在评论中如此说,还有不少人发表这类观点的文章或者微头条。他们认为:我们对美国出口下降,只是最后组装环节的出口减少了,我们通过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出口越南、加拿大、墨西哥,他们在当地完成简单的组装,甚至只换个标签,最后还是出口美国了。

我相信这类人并非是针对真实的数据,但观察角度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类人在传播这种观点时,从来只输出观点,你在他们的观点后,绝对找不到一星半点用来论证其观点的数据。

他们的这种观点,能够被很多非经济专业读者所接受。因为他们甩出的这类观点,看上去似乎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看的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啊,不管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还是外资,将生产线从我们这转移到越南、加拿大、墨西哥之后,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还是我们供应啊,只不过最后一道工序离开了而已,只不过用一张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替换了中国制造而已。能出口就行,只要是能出口,用什么牌子并不重要。

事实是上,真的如此吗?剧本当然不是这样的。






国证(武汉)证券研究院利用国证大数据在海关总署后台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制作的这张曲线图,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从出口金额看,我们二季度对越南的出口,远不如去年二季度。我们上半年对加拿大的出口,也远不如去年上半年,我们对墨西哥的出口,与去年对比,其实也略有下降。






2023年上半年与去年上半年对比,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17.9%,对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的出口则分别下降了5.9%、11.1%、17.9%。其中6月份,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23.7%,对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的出口则分别下降了16.3%、11.1%、27.1%。

当我们对所谓借道换牌的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也同步下降的时候,是否意味着这些美国当红的供应链,也从我们这减少了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的出口,但增加了从其他地方的进口呢?毕竟加拿大、墨西哥上半年对美国的出口,是实实在在在增长的。







弄清楚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第一、发展到6月份,我们的出口不仅是对美国下降,而是对除俄罗斯之外的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都下降。

第二、不仅美国在实施供应链分散,规避采购风险,其他主要经济体,都在重新调整供应链,而被分散的对象,主要是made in china。







第三、参与分散供应链中中国份额的,不仅是越南、加拿大、墨西哥,还有印度和其他东盟国家。这也是世界银行新任行长阿贾伊·班加最近表示,印度应该抓住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机遇,吸引那些考虑将生产线扩展至中国以外的投资者进入印度的原因。

世界银行行长的这一观点,意味着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正在加速推进,尤其是在当前东亚面临地缘冲突、全球经济面临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考虑将生产线从我们这转移到其他地区,以降低风险并寻找更有竞争力的制造环境。

如果我们把这一对我们出口具有长远影响的趋势淡化为“没事,我们的产品只是换了个牌子,最后还是进入了美国市场”,这不仅是自欺欺人,还会延误战机。


三、以供应链分散为主旨的全球供应链重组,我们真的无法破局吗?








在我文章评论区持有最多观点的,应该属于这类人。他们承认,我们现在出口订单减少,是因为全球供应链调整。但他们同时认为,这不是我们的错。其理由是,并非我们要主动脱钩,是美国欺人太甚,带领他的一班小兄弟,不跟我们玩。既然他们不跟我们玩,我们也没有必要热脸去贴冷屁股,更不能去乞求他们。

这种观点看上去很硬气,有气节,还利用硬气和气节,成功甩锅给美帝!就是你们美帝不跟我们玩,才导致我们出口下降;就是你们捣鬼制裁我们那么多企业,才导致我们失业率下不来。

但我们站在成年人的立场,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经济的立场,站在企业和劳动就业岗位的立场,站在居民收入和财政税收的立场,这种幼稚的观点站得住脚吗?或者说,14亿中国人的科技教育发展,产能消化,经济转型升级,吃喝拉撒睡,不依靠发达国家,只依靠我们自己和俄罗斯伊朗这样的穷亲戚,能承担得起来吗?

2022年我们的商品出口为23.97万亿元,占到GDP的20%。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到7成,约占GDP的14%左右。我们可以忍受这么巨大的损失吗?

我认为:

第一、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如果发生纠纷,不会都是我们的问题,但也不可能都是发达国家的问题。

经济合作之间的纠纷,有各自的利益考虑很正常,有了矛盾需要互相沟通,沟通的原则是互相让步。做生意有矛盾,将一切责任推给对方,你在市场上怎么与人合作?

第二、从我们加入CPTPP被拒一事来看,我们要认识到,只要我们改革开放,我们依然可以留在国际供应链中。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新闻,我们加入CPTPP的申请,因被认为不符合该贸易组织的硬性条件而被搁置。

毫无疑问,如果我国可以顺利加入到CPTPP,那必然可以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还能够破解我们出口订单下降的难题,也有助于减缓供应链被分散的趋势。







但我们知道,目前CPTPP成员为该贸易组织确定的加入门槛,很明确,但对我们而言,比较高。有些硬性门槛,与我们现有的制度存在较大的冲突。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条款纯属与企业公平竞争相关的条款,一旦按这个目标改革发展,其实对改善我们的营商环境、提升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投资吸引力,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如同当初我们进行一些改革以满足世界贸易组织(WTO)条款一样,是有非常大的正能量的。

最关键的是,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通过改革开放,都能满足这些条件,我们又有何困难呢?

拿CPTPP作比方,就是说我们在对外合作过程中,肯定需要遵守大多数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你不能要求大多数人放弃他们的规则来适应你一个人的规则。这与是否硬气无关,更与下跪乞求不搭!做过企业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