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推民营经济 专家称国进民退不会马上改变

中国政府近期一改过去基调,开始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本週还推出了多项新的指导意见,但专家和分析师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应该不会马上结束。

中国政府再次力推民营经济发展,但外界看法不一,图为今年6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的天津街头(资料照)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政府週三(7月19日)公布扶植和推动民营经济的“31条”意见,意图挽回市场信心,并优化国内经营环境,部分中国企业家也对政府这样的举动表示赞成。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趋势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未来仍要看是否推出具体措施。

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週三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一系列指导意见,强调中国的私营经济要“做大、做优、做强”, 努力营造市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路透社报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疲软,因此迫切需要重振私营部门,以提供经济的增长关键动力,但因过去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和针对科技、房地产等产业的广泛监管,中国的私营部门已受到损害。

週一(17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6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但国有实体投资增长8.1%,显示私营部门信心疲软。此外,由于国内外需求疲软,中国经济第2季度增长缓慢,可能促使中国的决策阶层实施更多刺激措施,以提振经济活动。

中国今年第2季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6.3%,看似表现不差,但有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去年基数过低而造成的“虚高”。(资料照)

专家:要看是否有具体措施

彭博社报道,有分析师认为,虽然中国官方释出的最新信号将受中国私营企业的欢迎,但这并不代表在对科技、教育和房地产等各方面进行严厉打击之后,中国的政策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我不认为私营部门最近经历的严峻政治和商业环境,会因为一些指导方针而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和东亚商务资深讲师孙新(Xin Sun,音译)表示,这些措施与之前的举措一样,都是一般性原则,“缺乏易于执行的具体措施”。

华东師范大学企业管理系副教授陈弘信也同意这个看法,他对DW表示,“民营经济31条”的成效要看后续是否还有具体措施,因为中国政府强调重视民营经济,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但过去几轮“放水”的资金都进了国营企业,反而形成国企到处收购民营资产的情况。

此外,底下官员如何解读政策,更是关键。如果政府官员的逻辑仍是“国进民退”的话,那金融机构还是会选择放款给国营企业,而非民营企业。陈弘信说,“如果没有具体措施,(对官员)也没有考核,(对官员来说)扶植国企还是比较安全”。

陈弘信补充道,2013年和2014年时中国政府也曾说国营企业将不再扩张,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甚至还限制了国营企业的人员编制,“这样才是比较实际的措施”。不过,他认为近期的情况相较于10年前,完全是反过来:中国的国营企业的人员编制还在增加,企业也还在扩张,因此挤压到民营经济。

而从金融业的角度,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人周先生告诉DW,他认为这次31条的重点在于金融行业必须合规,而31条中有3项条文提到促进司法诉讼和冻结流程的速度,其他则多半是“官方文章” 。

周先生解读,未来中国官方应该会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和融资流程更加放宽,而且对贷款后的不良资产需要宽容,让企业有还款弹性,以便最终不需要用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这也是给恒大事件留个空间,(中央政府)不能把话说死” 。

中国地产商恒大集团的惊人负债,需要有退场机制,图为香港的恒大中心(资料照)

企业主看法不一

路透社报道,中国科技公司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週四(20日)在官方媒体上发表文章,赞扬中国官方对私营部门的新支持政策。他在文章中表示,腾讯对中国政府的指导方针感到兴奋和鼓舞,且这些指导方针明确且“针对性很强”。

除了马化腾之外,包含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等知名中国企业家,都对此表示赞赏,也有分析师认为,这对唤起中国私营企业家对市场的信心,仍有正面帮助。

彭博社报道,美国谘询公司Teneo Holdings的董事总经理维尔道 ( Gabriel Wildau)表示,“这不会在一夜之间扭转市场情绪,但私营企业家确实会认真对待这些信号,因此高层领导人的这一声明和类似声明会产生影响”。他甚至认为,如果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名义,直接发表类似声明,“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维尔道说,中国认为私营部门和国有部门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盡管中国打算加强对企业的法律保护,但待遇总是会有所不同。

但陈弘信向DW指出,他最近遇到的企业家都表示,在中国的事业只要不亏损就好了,“不会再投资任何一分钱进去”,而且万一企业出现亏损,就会进行裁员。

陈弘信说,他认识的企业主并非没有资金,“他们银行里还有很多钱”,但宁愿拿去购买资产,而不是投资在自己的公司,因为资产未来还有人会接盘,“所以像豪宅还是有人在收购,但其他领域就没有办法了” 。

(综合报道)

图为2022年北京的一场就业招聘会。(资料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