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美国会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措施吗?(组图)


提要:

1、耶伦访华,绝非推销美债;

2、我们肯定会借耶伦访华之机要求美方取消关税措施;

3、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对美国的影响微乎其微;

4、拜登任期内,不可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7月7日,前美联储主席,现任的长耶伦,来北京访问。新闻媒体披露,虽然没有高层接机,也没有红毯和鲜花,但耶伦到了北京的心情似乎还不错。午餐品尝了云南的山珍(各种菌),之后和李强进行了礼节性的交谈,还抽空发了3次推文。

耶伦来之前,网络上就有不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网民猜测她是来求我们买美债的,交换条件是美国取消2018年开始对我们出口商品加征的关税。虽然美方并未披露其访问的重点任务,但三郎想告诉大家,你们真的眼界太窄了,想得太简单了,把中美关系看得太无聊了。为什么?


一、耶伦访华,绝非推销美债








耶伦虽然是美国的财政部长,也掌管美国国债的发行,但我在《中国民间对美国认知的五个重大误区》一文中跟大家分析过,美债就是回报十分稳定的优质投资品。各国央行以及投资机构,在配置资产的时候,都会配置美债。美国发行美债,从来不会求谁购买。也从来没有听说美国为了推销美债还搭配什么交换条件。而买美债的,从来都是为了收益,没人是为了支持美国而甘愿亏本。最多是主观为自己挣钱,客观上有利于人家发展而已。

最重要的是,你不买美债,多的是人买。

比如2023年1月份因为美元荒,一些国家包括我们,卖出美债买回自己的货币缓和汇率跌势。自媒体就开始渲染全球抛售美债,美债要崩盘了。但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美债持有量排名前38个国家中,只有 17个减持,还有21个增持。美国之外的国家持有美债合计74025亿美元,还比上个月增持了838亿美元。在我们长期减持美债的同时,欧洲持有的美债一直在持续增加。与2011年9月对比,2023年1月,我们累计减持了4108亿美元,但欧盟、英国、日本累计增持了14826、5568、1204亿美元。

截止2023年4月,我们持有8689亿美元,仅占美债余额的2.7%。即使全部抛售,对美债市场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么点量,哪值得耶伦大老远跑来推销美债啊!我们一些像司马南、陈平之类的自媒体,就是喜欢过分地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有意低估别人的实力。


二、我们肯定会借耶伦访华之机要求美方取消关税措施








虽然耶伦不为推销美债而来,但毫无疑问,中方一定会要求美方取消对我们的加征关税的措施。毕竟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找美国聊这事,刘鹤都为此与美国人聊过至少3次。

第一、特朗普四次对中国5460亿美元商品加征了10-25%的关税

耶伦访华时间刚好是中美首轮关税开征5周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18-2019年,先后四次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措施。

2018年7月6日第一次宣布对价值300亿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接着在当年8月23日宣布第二轮对160亿美元中国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自9月24日起加征关税税率为10%,2019年1月1日部分增加到25%;2019年8月23日,美方正式宣布第四轮对约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老美4轮关税措施,累计对中国5460亿美元商品,加征了10-25%的高额关税。

第二、美国要依靠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美国投资人、制造商和进口商分散供应链

我国可以直接取消美国的玉米订单、日本的食品订单,澳洲的煤炭订单。但美国是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他没有办法跟我们一样利用行政措施直接砍掉哪些国家的哪些订单。

但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就在布局对我们脱钩断链。将消费品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投资越南、印度制造业,投资墨西哥、加拿大搞近岸外包。白宫无法利用行政命令来指挥资本家、生产商、进口商。美国的组合拳是制造业回流补贴,对进口中国商品加征足够高的关税。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美国加征关税,只是贸易战的一部分,以为关税措施比较好谈。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第三、美国供应链分散的目的正在达成。

从资本投资看,根据2023年3月份审计公司毕马威发布的报告称,自2018年以来,在中国投资较大的132家财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二已将生产转移到两个或更多国家。







从美国的商品进口数据也能非常清晰看到,中国商品在美国供应链的占比明显下降的趋势。

2023年4月份,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减少2%,从欧盟进口减少0.1%,从印度进口减少12.1%,从日本进口增加了5.7%。但从中国进口减少了20.8%。

1-4月份,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增长5.8%,从欧盟进口增加9.7%,从印度进口增加2.7%,从日本进口减少2.8%。但从中国进口减少了25.9%。

201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总额达到了约4195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1%;2022年4月,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商品中占比16.2%;2023年4月,中国商品占比下降到13.1%。与老美加征关税后第一年的2019年对比,中国商品在美进口市场份额减少了5个百分点。

第四、美国引导发达国家分散供应链,对中国商品出口和依赖出口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都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商品出口一直是我们容纳就业、消化因超前投资导致的供应过剩、推动GDP增长的重要抓手。但受诸多复杂的因素、特别是国内不宜讨论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我们生产线外迁的比较多,外企新增生产线的比较少。受供应链分散的影响,出口动能明显减弱。

5月份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和3-4月份对比,其实变化很小,增减幅度都在1%左右。但我们的出口从4月份增长8.5%转到5月份下降8%。从短期来看,今后几个月的出口有可能持续低于去年同期。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跌破50的荣枯线。这预示着3~6个月后的商品出口将停滞。


三、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对美国的影响微乎其微








我们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离不开中国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即使在中低端消费品生产线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东南亚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这两年,之所以出现高通胀,是因为对我们商品加征的高关税一直没有取消。高关税导致美国市场上的中国商品价格昂贵,单靠美联储的加息措施无法控制通胀。

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一、低技术消费品的生产线转移很快。

东南亚在低技术消费品对美出口方面增长很快,其产品成本比我们还要低廉。此外,印度、墨西哥的消费品也在快速涌入美国市场,蚕食我们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开始,美国低技术消费品市场中,东南亚的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从全部进口商品占比看,墨西哥、欧盟的占比增加较快,也超过了中国。

第二、中国制造对美国物价影响很小。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2022年6月22日出席国会听证会时曾明确表示,涉及对华商品的关税,对降低美国的通胀影响十分有限。2022年美从中国进口商品5460亿美元,加征25%关税部分只有1800亿美元。这部分关税从5%增加到25%,平摊到美国人头上,人均仅增加107.78美元支出。

2022年美国消费总额为20.98万亿美元,加征25%关税部分仅占美国消费额的不到0.9%。全部取消关税措施,即降低20个点的关税,仅能影响美国通胀下降0.2个百分点。这对美国通胀的影响的确微乎其微。






第三、从2022年到2023年,美国市场中国制造的比重在降低,但美国的通胀也在降低。

2023年4月份,美国进口商品2529亿美元,同比减少1.8%,但从中国进口减少了20.8%。美国进口商品中,中国制造占比同比减少了3.1个百分点。但美国的CPI 已从去年6月份的高点9.1%回落到今年5月份的4%。

从逻辑上看,美国抗击通胀,真的需要我们的廉价工业品吗?能替代我们廉价工业品的地方太多了。事实上没有取消关税措施,美国的通胀也降低了大半。



四、拜登任期内,不可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我们要求美方取消关税措施,谈到最热闹的是2022年7月5日,刘鹤在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会议时,也要求美方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

2022年6月25日,《拜登计划取消对中关税恐遇挫折,贸易代表戴琪称决不放弃》

2022年9月4日,《美贸易代表:对华关税继续但将复审,中美贸易矛盾因何加剧?》

2022年,我在以上两篇文章中,评估过此事的结果。认为取消关税几无可能,还会利用加强出口管制来限制我们取得先进技术。







理由一,对中关税是“重要筹码”,可以提高美国经济中长期竞争力。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2022年6月22日出席国会听证会表示,关税是很重要的手段,她绝对不会放弃。这是美国高级官员对涉及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方面的最新的、最强硬的表态。戴棋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力,显然要超过美国商务部长和财政部长。

理由二,中美贸易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是从贸易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

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俄乌战争后,拜登和他的助手多次公开宣称,中国超过了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长期竞争对手。

美国政府正在利用从对俄经济制裁这些行动中吸取的经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或组织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限制。

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任何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都会比针对俄罗斯的限制带来更大的风险。美国很多企业高管警告,广泛的出口管制可能会对全球商业造成严重破坏,还会促使中国对其供应给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关键产品实施自己的限制。而此时关税就成为重要的参与性措施。

理由三、中国对美国也施加了诸多的贸易反制措施,贸易争端早已从美方的单方行动演化为复杂的“互殴”。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中美由意识形态引发的经济争端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在掺杂着意识形态的经济竞争中,不仅关税措施不太可能取消,至少在短期内(5-10年),经济、科技、教育、交流等方面,中美恐将渐行渐远。

布林肯访华,耶伦访华,今后其他美国官员访华,其作用绝非自媒体所言是他们过不下去了来求我们,而是希望通过持续的交流沟通,防止我们做出令其意外的激烈冲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