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发布关于孙立成、谢晓亮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公告: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孙立成、谢晓亮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截图自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根据最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六条规定:中国科学院设立外籍院士称号。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非中国公民,可被推荐并当选为外籍院士。
截图自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该条第二款规定:外籍院士在成为中国公民后,经学部主席团研究、中国科学院党组同意,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可转为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孙立成,物理化学家。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孙立成。图自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和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及温室气体CO2转换为清洁燃料如氢气或甲醇等,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于制备高效水氧化催化剂。孙立成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Wiley 期刊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玛克奖、瑞典化学会阿尔纽斯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智能能源技术奖等国际奖项,2017年获瑞典国家杰出教授基金。2013年作为四位杰出科学家之一受到瑞典国王接见。
从2000年开始,孙立成积极投入到与中国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前沿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研制出目前效率最高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水氧化中心相媲美,通过实验证明了水氧化过程中O-O键形成新机理即通过自由基耦合方式进行;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开发出多个首例分子催化光解水功能器件;率先提出基于推拉电子体系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空穴传输材料,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具有产业化前景。他建立了该领域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合作发表SCI论文450余篇。在他的积极策划下,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他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向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建议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布局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他与国内同行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为表彰他近二十年突出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中国政府授予他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孙立成一贯爱国爱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敢啃硬骨头,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晓亮,男,生物物理化学家。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1990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 Mallinckrodt终身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谢晓亮。图自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谢晓亮的研究涉及三个方向。基础研究领域:单分子酶学、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基因表达和调控;技术发展领域:单分子成像、单细胞基因组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DNA 测序;医学应用领域: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与诊断。
1998年谢晓亮团队首次利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单个酶蛋白分子的催化循环过程,这项工作被学术界认为是单分子酶学的里程碑,不但是单分子DNA测序技术的基础, 而且引领一系列生物物理及分子生物学的新发现。
1999 年和2008年谢晓亮团队开发了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这项创新性成就可在无标记的情况下利用分子振动频率观察到高清晰度的细胞图像,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成像方法。
2006年谢晓亮团队在活细胞中实时观察到了单个蛋白质分子的产生过程,对生物学中心法则实现了定量描述,开辟了研究基因表达的新领域。
2012年谢晓亮团队发明了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新技术MALBAC, 并与北医三院乔杰、北京大学汤富酬合作,把MALBAC技术应用于筛查植入前胚胎基因组,使携带单基因遗传疾病的父母获得健康的后代。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诞生,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中国有三百个家庭受益于MALBAC技术,成功避免了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后代传递。
截至2017年4月,谢晓亮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10余篇。他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如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普林斯顿, 哥伦比亚,康乃尔大学等。
谢晓亮享有很多荣誉,如美国Albany 医学奖、美国生物物理学会Founders奖、美国化学会Peter Debye 奖、美国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2013 和 2004年)和中国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0年他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现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技术驱动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谢晓亮又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以促进我国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谢晓亮为中国单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疗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奉献,也为祖国人民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