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带侄子去看《流浪地球》。
侄子9岁,正是闲不住的时候,影片刚开始,他就叽叽喳喳在座位上闹个不停。
我非常闹心,后悔为什么要带这个熊孩子来看电影。
但过了一会,一旁的动静竟然逐渐变小了。
我扭过头去看怎么回事,发现侄子正瞪圆了两双小眼睛,探着脖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影大屏幕。
我好奇他在看什么,发现这时电影里行星发动机正在喷射着火焰。
如此专注的看一个东西,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见。
在这之后,侄子就再也没闹过,小眼睛轱辘轱辘地随着大屏幕上来回跳跃。
看完之后小家伙更是兴奋坏了,刚上小学的他正是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一路上拽着我叽叽喳喳的问个不停。
恰巧我又是一位工科男,就一个一个给他讲,给他讲什么是太阳系,木星在哪,最后甚至讲到什么是太阳核聚变,什么是弹弓效应,什么是洛希极限。
侄子听着我的讲解竟然也没有不耐烦,而是连连点头,若有所思,圆圆的眼睛闪着光,好像更有兴趣了。
第二天一起床,就看见我哥给我发的微信,说神了,孩子大早上竟拉着他去书店,一进门就找科幻类书在哪。
小家伙自己挑了好几本科幻类的书籍,喜滋滋的抱回家,甚至在车上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要打开看。
如今他已经抱着书如饥似渴地看了一整天,就连最喜欢玩的手机游戏都不玩了。
这我不禁感叹,神奇啊。
没想到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一个孩子能造成这么大的变化,作为叔叔的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
我记得看过吴京一个采访,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
中国人不像以前拍电影总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百年沧桑苦难....中国人如今在向未来看。
可以说,的确如此。
对于中国观众们来说,这部电影让大家再次燃起了对科学和未来的关注。
说实话,这几年我也看过不少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
但与其说是科幻电影,不如说是充满了“伪科学”的魔幻电影。
比如在复仇者联盟里,灭霸打一个响指,全宇宙生物就死了一半。
侄子后来问我那大树怎么都没死一半啊,老师上课讲植物也是生物啊。
我那时竟无言以对。。。
《钢铁侠》里托尼老师动不动就一个加速瞬间甩开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看到这里我替他捏一把汗,因为如此超大的加速度早就足以让他大脑充血失去意识了。
美国队长的盾牌总能像回旋镖一样自己飞回来。
《X战警》中快银速度2000米每秒,奔跑中可以把钢筋铁骨的机器人撞个稀烂而自己毫发无损,结果竟然被500米每秒的子弹打死了。
蚁人在对对手进行高速撞击的时候,会在很细微的面积上施加很大的力量,真正的效果是像一枚子弹一样穿膛而过,浑身见血,而不是把人撞倒。
《独立日2》里不知道外星人开着一艘直径3000英里的飞船来入侵地球,比月球直径还要多大一半。殊不知这么大的物体起码会引发几百米的海啸和凶猛的地震和火山爆发。
这些不叫科幻电影,叫魔幻电影。
《流浪地球》才叫科幻电影。
关于太空的作品,如果把重点放在超出凡人的“特异功能”,却没有合理的基于科学知识的构建,那也只是伪科幻而已,和空想一个修仙洞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剧情要靠超自然来推动,那么再多的科技感,也不过只是一部太空修仙小说而已。
我不会飞,没有超能力,也不能刀枪不入。
我只能痴痴地看着那些电影里人们飞来飞去,然后为炫酷华丽的特效而鼓掌。
反观流浪地球,当刘启想出可以点燃木星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失望,因为仿佛突然一切又回到了好莱坞那种拍脑袋拯救地球的模式。
而后面当刘培强在空间站知道这个办法想要实施的时候,moss告诉他早就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这个设想了,并且已经验证不可能了。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真的感受到了深深的尊重。
《流浪地球》中引力弹弓效应,洛希极限,木星引力,引力弹弓,以及逃亡轨迹,没有一个细节是一个空穴来风。
我想这些才是能激发我侄子对于科幻的兴趣的原因,而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想要拥有超能力。
在我的童年里,科幻启蒙我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本杂志,叫《科幻世界》。
在那时,这是我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学生的唯一解脱,每天夜晚睡觉前的快乐之源。
这本杂志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过去的反思,有细致到生活的辨析,有宏大到宇宙的哲理。
它在满足了我一切好奇心的同时,还能给我带来我从未想到的东西,我第一次感觉科学与我是如此的紧密连接。
它教会了我科学的思考,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什么是严谨的,什么是散漫的。
后来我开始不满足于《科幻世界》,于是我开始读卫斯理和凡尔纳,开始读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开始读阿瑟·克拉克...
后来因为对科幻的兴趣,我开始刷霍金的书,开始自学天体物理学,开始了解那些建模和一个个外国名字…
后来进入清华大学读天文物理硕士,去剑桥深造博士。
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都是打开世界的窗口,它能给一颗颗懵懂的心播下向往未来的种子。
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我现在想,正是因为小时候《科幻世界》的那扇门,才使我开始爱上科幻,爱上天文,爱上科学,最终幸运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正如导演郭帆所说:
我小时候老师问我你要干什么,我要当科学家,这是一个标准回答,但我们内心不是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内心这样想了,那我们真的是崇尚了科学。
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当越来越多少年开始崇尚科学的时候,中国也会愈来越强。
不仅如此,科学的普及还能让更多国人免于愚昧。
作为一名物理博士,我深知在我们国家,在中考、高考内容之外,关于科学的科普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破除迷信”的水平。
人们相信科学,但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结果就是导致人们非常容易被那些“貌似科学”的东西误导。
比如人们练气功,拿口钢锅扣在头上接受“宇宙信号”。
做权健,隔着层毛巾烧自己为了通经活络。
矫正足形踩着天价鞋垫。
像春晚里演的那样睡增高床垫。
反转基因。
如果更多的中国人崇尚科学,那么中国人将不会再被这些“伪科学”所欺骗。
不仅是这些“伪科学”的骗术,如今的影视剧也充满了各种无聊庸俗的内容。
近几年,随着“IP剧”、玄幻剧等题材的火热,电视剧制作者和观众们似乎突然感悟到了玄幻仙侠类类型剧的巨大市场和“魅力”。
很多古装剧中纷纷加入了魔幻、仙侠元素,古代传奇剧呈现一种“爆发”趋势。
这类剧情就几个特点,漂亮的画面,五毛钱的特效,动不动就修仙、转世的狗血剧情。
与此同时,强大的明星似乎也成为了古装玄幻剧的“标配”,甚至很多影视剧挑演员只是看中了演员的流量。
因为资本清楚,只有人心膺服,它才能攫取更大的利润,这种算计与狂热造就了天价流量明星。
大量的费用都花在了给明星们支付片酬,在剧本编写及拍摄工作时却显得囊中羞涩。
有圈内人表示,圈内好几个当红小生的片酬,动辄一部戏8000万元到1.2亿元人民币,他们的片酬占一部剧总成本的比例太高,严重影响了编剧、布景、配音等其他工种的经费,从而影响了整个剧的质量。
近两年电视剧行业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只看明星人气,不注重作品内容。
而对比科学界,科学家花了十几年系统艰苦地学习了一套常人很难理解而且理解起来也很艰辛的理论。
许多科学从业者用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绞尽脑汁才得出一些学术成果,一辈子也就赚了那么几个钱。
努力程度,和困难程度和所需要的天资程度,都远远高于演员,但收入却远没有他们多。
科学家实打实的泡实验室幸苦研制出来的成果你嗤之以鼻,嘲笑人家的劳动价值,却愿意花3000块,10000块看个明星演唱会见面会,
甚至如今明星可以花钱和靠关系就可以买来一个博士学位。
在许多人每天刷剧看偶像,看玄幻仙侠,看宫斗剧,也需要静一静,多抽一些时间,关心一下科学和未来。
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我们不只想看到《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
我还想看到《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在他乡》中法厄同号上的流星暴雨,《球状闪电》中宏聚变,《三体》里的末日之战,《北京折叠》里的夕阳。
我想看到黄皮肤的面孔出现在端点星的穹窿上,看到梵天与湿婆用汉语论道,看到中国特效团队渲染出双圣树的光芒。
我想看到更多的中国讨论登上荧幕,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我不喜欢经常弹出我画面的,各种流量明天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明天和谁逛街,后天和谁撕逼,各种垃圾信息围绕着人们。
我希望我的侄子长大后,会说叔叔年轻时人过春节还是挺有想象力的,有人竟然要拍片炸木星。
而不是困惑的问我,你们那时候咋除了看点宫斗玄幻剧,没一点新意。
星辰大海的征程,我们是追随者,亦是领路人。
这一次,轮到我们仰望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