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这六年 怎么样了?“妙不可言 心向往之”(组图)

4月,春阳正暖,如果从北京南六环驾车出发,沿京雄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50分钟便能到达雄安。

穿行在雄安新区启动区,施工工地塔吊林立,不少项目已近完工,一座现代化新城雏形初显。

雄安郊野公园

从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到2023年4月1日,六载光阴,雄安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在百万雄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雄安新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等顶层设计搭建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标志性突破;集中疏解承接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融合发展。

近30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300多亿元;近12万群众喜迁新居,15分钟生活圈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野生鸟类增加至252种,植树造林47万亩,绿化面积达73万亩;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已完成土地出让的各类住房,可满足33万疏解人员居住。

首批疏解的央企总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国星网总部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完成总部选址。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一期项目、中国联通雄安互联网产业园、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国家能源集团雄安基地项目、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正在开展土护降施工。

新区设立以来,已注册落户央企各类机构(包括总部、子公司、分公司)等 150 余家。

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从“规划先行”到“雏形初显”,雄安这座“妙不可言 心向往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新中国历史上,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注定是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着眼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关键之举。

2017年2月23日上午,华北平原,雪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在宣布设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60多位院士、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高起点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形成了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1+4+26”顶层规划体系。

2018年4月,10个篇章、2万多字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经发布,引发万众瞩目。雄安新区规划编制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

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不吝赞美之词:“‘1+4+26’规划体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为我国其他特区和新区的建设探索出了新路径和新经验。”

在“1+4+26”顶层规划体系中,“1”是指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引领,“4”为《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综合性规划,“26”为支撑新区总体和起步区层面的能源、交通、产业、市政等专项规划。

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截至目前,启动区(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起步区(雄安新区主城区)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1+4+26”规划体系已基本完成,外围组团控详规已全部批复,精心编制起步区各组团、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规划,加快形成“1+5+22+100”的城乡空间格局;完成中央绿谷及东部溪谷景观设计等城市设计、启动区11个功能片区城市建筑风貌设计,以及体育中心、图书馆、中化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设计。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绿色建筑成主流

“谋定”之后的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全面提速。2019年,实现以规划为重点向以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2020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2021年,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1月18日,雄安新区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盘点雄安新区设立5年多来取得的成就:24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0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100多万平方米,35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

截至记者发稿,雄安新区近30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5300多亿元,短短3个月,增加投资200多亿元。

这得益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加速度”模式。雄安新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雄安新区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昼夜不停,建筑工人基本不休息,坚持两班、三班甚至四班倒。”

近年来,雄安新区始终坚持项目建设“生命线”和创造“雄安质量”,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建设,大规模建设全面提速。

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目前,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中央绿谷及东部溪谷实现水系贯通。雄安站建成投用,雄商、雄忻高铁正式开工,雄安国贸中心、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被称为“001大厦”的中国中化总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这个项目根据“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则,获得了2022年度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称号。

据记者了解,“001大厦”项目在建筑技术上,采用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气密性更佳的维护结构,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局部固定遮阳设计,夏季降低空调负荷;选用高效LED灯具及智能控制;利用建筑立面、裙楼屋面和廊架空间铺设面积近5000平方米光伏发电板,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这并非个案。在雄安新区的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100%,建成了雄安高铁站、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雄安设计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新区新建城镇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同时,雄安出台系列金融措施,保证绿色建筑项目及时享受绿色信贷差异化优惠政策。2022年共有14个绿色建筑项目获得约296亿元绿色建筑信贷支持。

“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本

4月的白洋淀,水面碧波荡漾,芦苇已抽出绿芽,成群的白骨顶鸡在水面上自由嬉戏。

相比从前,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白洋淀野生鸟类已达25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46种,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荷塘苇海、候鸟天堂”生态盛景重现。

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得益于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前,雄安新区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白洋淀治理总的思路是控源、截污、治河、补水。我们做了两项具体工作,跟别处不太一样的,就是建设了入河河口的功能性湿地,尤其是在污水治理方面,我们把治理好的污水、尾水倒排到淀外的生态公园,进行综合利用。”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近年来,为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雄安新区一体化推进白洋淀补水、治污、防洪,积极实施清淤疏浚、退耕还淀、百淀联通、科学补水、严密防洪等工作举措。白洋淀区水质大幅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水动力逐步恢复,“淀泊风光、华北水乡”加快呈现。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李国平对此信心满满,“根据规划纲要提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雄安新区采取先植绿后建城方式,提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为其他城市规划设计做出了积极探索和示范。相信到2035年,一定能够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白洋淀木栈道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150余家央企机构已落户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目前启动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未来将是雄安新区的主城区,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央企、事业单位、金融总部、科研院所、医院和高校等六大类来自北京的疏解单位。首批疏解的央企总部正有序推进,中国星网总部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中矿集团完成总部选址。

此外,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和2所医院也已选址落位,中国中铁产业集群落地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雄安北京四中)项目建成并移交新区,“一院”(雄安宣武医院)加快建设。

新区设立以来,已注册落户央企各类机构(包括总部、子公司、分公司)等 150 余家。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产业看,雄安新区始终坚持五大产业方向和六大疏解重点相结合,以高水平承接促进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现代服务业、新材料和绿色生态农业等五大方向。”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目前,雄安新区已推动科技园、中试基地、自贸区、综保区等平台载体相继进入实质性运转。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落地,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主体全面封顶。

此外,围绕建设智慧城市,雄安新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6G、IPv6等领域发展。在营商环境方面,雄安新区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服务态度最好的“雄安服务”品牌,努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近日到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崔先生,不到一小时就办完工商注册的整个流程,顺利拿到营业执照。他说:“没想到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这么方便。”

“总体来看,集中疏解承接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融合发展,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平台开发三大开发同步推进,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三种能力不断增强。”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2万名群众喜迁新居

“我印象中,这几年雄安新区每年都在搬迁,我们小里镇已经拆了1/3,还有2/3没有拆。现在主要进行的不是整体搬迁,而是分步征迁,就是用哪儿拆哪儿。如果涉及整体搬迁,都会提前两个月告知村民,让他们准备去外面租房,或者是准备搬家工作,这都是有安排的。”小里镇村民李胜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而当地居民对搬迁后在安置区的生活基本满意。“老百姓现在都喜欢住安置区。刚开始有人不愿意,在实地查看了安置区的整体生活条件以后,现在大家都特别满意。这里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房屋质量都比较好,三分钟就能到达超市、菜店、水果店,而且菜店、水果店特别多,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买菜。老百姓生活质量真的提高了不少。”李胜说。

公开资料显示,雄安新区设立6年来,已稳妥有序推进回迁安置。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近12万名群众喜迁新居。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在发展中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的是让新区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

据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雄安新区建立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首批市场化项目住房保障工作启动;59所京津冀优质学校、65家高水平医疗机构与新区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建成31所学校、18家卫生服务站,新区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并举”,有力有序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余万个,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优质完备、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新区享受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共享新区建设发展成果,这是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未来,雄安新区将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将发展成为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协调发展示范区。

这是雄安新区美好的愿景。随着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李国平预计,疏解到雄安的人口加上原住居民,未来雄安新区的人口规模将会大量增加。

李国平提醒,随着疏解到雄安新区人口的增多,接下来需要处理好新老居民之间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这些都是增强雄安新区发展内部动力和活力的源泉,需要认真对待。”

(文中李胜为化名,本文图片由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