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回锅沙”:为啥挡不住?还要吹多久?(组图)

今早(4月13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和传输影响,预计13日8时至14日8时,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区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12日中国天气网微博称,由于低空反气旋的影响,当天午后京津冀等地将盛行偏南风,本已南下的沙尘或将回流,被网友调侃为“回锅沙”。

从4月9日开始,一场大范围沙尘天气袭来,内蒙古、北京、山西等多地达到沙尘暴级别。这是今年以来我国遭遇的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本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有多大?还会持续多久?被网友调侃的“回锅沙”究竟是怎么回事?未来沙尘天气会成为常态吗?“三北”防护林为何挡不住沙尘?……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整理了公众对于此次沙尘天气的十大疑问以及气象专家的解答,一起来看看。

一、本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有多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介绍,截至11日7时,本次沙尘天气过程面积已经达到360万平方公里左右。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沙尘还会被推进到江淮甚至江南部分地区,预计最后影响范围可能达到390万到400万平方公里。

▲北京,本周二(11日)遭遇沙尘暴天气。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11日发布消息称,此次沙尘天气先后主要影响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02个县(市、区、旗),受影响土地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9亿人。

4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中,除上述北方地区外,新增了安徽、江苏、上海、湖北中北部、浙江北部等地,均会受到扬沙或浮尘天气影响。

二、网友热议的“回锅沙”是怎么回事?

12日上午中国天气网微博消息称,由于低空反气旋的影响,当天午后京津冀等地将盛行偏南风,本来已经南下的沙尘或将回流。有网友称,走了又回来,这是“回锅沙”吗?有人调侃:这到底是沙尘出门旅游,“经费不够,打道回府”,还是“经费充足,来回折腾”?

▲“回锅沙”引发网友热议。

中国天气网消息,4月11日白天,北风推动沙尘大举南下。12日,随着近地面风向转变为南风,偏南气流可能将已经南下的沙尘再度输送回北方,京津冀等地可能出现沙尘回流的情况。

“回锅沙”究竟是怎么回事?常见吗?上游新闻搜索发现,网友所调侃的“回锅沙”,学名叫“沙尘回流”,在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这种沙尘天气并不少见。比如在2021年3月17日前后,中国气象局就预测北京沙尘次日或将回流。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曾解释,北京的沙尘天气回流主要是由于之前在系统性偏北风作用下,沙尘粒子会向下游传输,包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等北风影响过去后,逐渐转为弱的偏南风,但下游地区的这些沙尘粒子并没有完全沉降,空气中仍然悬浮有一些沙尘粒子,在转弱偏南风作用下,沙尘粒子会向北有一定的输送,形成沙尘回流。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今年4月12日15时左右,沙尘已跨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当地可能有降雨天气,对沙尘有一定净化作用。但降雨不能将沙尘完全“洗净”,同时华北、黄淮、江淮等地还存在一些残留沙尘。12日,沙尘所在区域近地面转为南风,偏南气流会将沙尘转而向北输送,华北、黄淮一带存在沙尘回流的可能。

据北京气象台预计,12日午后偏南风加大,阵风可达6级左右,南下的沙尘可能伴随回流北上进京,外出仍需注意防风防尘,做好健康防护。

三、此次沙尘天气还将持续多久?

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12日发布消息称,4月13日至15日,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风、沙尘天气仍然如影随形,西北、华北、黄淮等地又将遭遇沙尘天气。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闵裕秋介绍,新一股冷空气带来的沙尘天气在范围和强度上明显弱于4月9日至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影响西北、华北、黄淮一带。预计13日白天,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青海中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等地有浮尘或扬沙,其中新疆东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局地有沙尘暴。13日夜间至14日,上述地区及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苏皖北部等地有浮尘或扬沙。

▲中央气象台12日发布的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

需要注意的是,新产生的沙尘东移南下之后,和目前的沙尘可能在华北等地汇合,导致京津冀等地沙尘影响持续时间较长,要到15日以后沙尘才可能逐渐减少。

北京日报13日也发布消息称,根据气象台消息,14日北风较大,气温有所下降,扰人的是从西北上游还将有沙尘输送进京,预计这一轮沙尘影响彻底消除,要等到15日周六了。

另外,16日至18日,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华北等地又将自西向东出现沙尘天气。

四、今年为何沙尘天气偏多?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达到沙尘暴级别,为今年第二次沙尘暴过程。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表示,从沙尘源头来看,今年的沙尘天气基本是由蒙古气旋带来的大风天气导致,沙尘在途经我国的时候,我国北方的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有一些沙尘补充。所以今年几次沙尘天气的沙源,实际上是蒙古国与我国的共同作用。

“此外,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偏高,整个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裸露地表较多,让沙尘源比较充足。加上今年气旋活动比较多,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给北方带来了多大风的天气。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今年沙尘天气偏多。”桂海林说。

五、此次沙尘天气影响到南方哪些省份?

随着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沙尘天气继续向南推进。12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4月12日8时至13日8时,新疆南疆盆地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和中部、宁夏、陕西中部、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中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位于江南的杭州西湖也出现沙尘天气。

中央气象台12日发布的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也显示,沙尘将跨过长江,影响到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份部分区域。

桂海林介绍,此次沙尘总体影响范围是以长江以北区域为主,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像浙江北部、湖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会受到一点波及,但是影响总体不大。

4月11日,中央气象台沙尘暴蓝色预警将上海划入浮尘或扬沙影响区域。不止是上海,安徽、江苏北部、湖北北部一带出现了PM10升高的情况,已经开始受到沙尘天气影响。这次沙尘天气最南界大概也就是传输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再往南会有降水洗刷浮尘。

六、沙尘天气是北方“专利”南方很少见?

桂海林说,“沙尘本身就是一个远距离输送的天气现象。如果北方的天气系统很强大,爆发位置刚好又在主要的沙源地,这样形成的沙尘天气强度也会比较大。同时,在高空的偏北气流的输送作用下,沙尘往往能达到远距离的输送。”

记者也注意到,沙尘天气并不是北方城市“专属”,北方的沙尘天气影响到南方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今年3月份以来发生的几次沙尘天气中,对苏皖两省都有影响。

桂海林表示,每次较强的沙尘暴过程基本上都会影响到黄淮,再远一点可以到江淮地区,甚至会跨过长江,影响到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此外,影响范围还要看沙尘的路径,如果路径偏西,有时候会跨过秦岭,甚至会到达四川盆地。所以沙尘即使影响到了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并不是特别稀少的事情。

七、未来沙尘天气会不会成为常态?

不少人担心,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情况下,未来沙尘天气会成为一种常态。桂海林表示,即便今年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沙尘新的活跃周期,未来沙尘天气也不会成为常态。

▲4月13日,北京依旧是沙尘天气。

桂海林指出,看待这个问题,要以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实际上,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范围的沙尘暴次数是呈现减少趋势的。但从近些年来看,有部分年段的沙尘次数比常年同期略偏多。不过,沙尘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地表的植被、积雪、气温、降水以及天气系统的强度等,天气系统的发生是具有年际变化特点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的沙尘活跃周期。

“每年3月至5月本就是我国沙尘天气高发的季节,这个季节北方地区的地表条件,加上相应的天气系统,出现沙尘天气是正常现象。”桂海林说。

八、沙尘天气能否得到根治?

近年来,我国大力植树造林,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面对今年频频出现的沙尘天气,公众不免产生疑问:为何沙尘天气频发?沙尘天气能否根治?

“在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地方,配上大风气旋的天气系统,导致沙尘是必然的一个天气现象,因此沙尘并不是一种需要根治的天气。对于一些本来就降水稀少的气候区,我们现在防沙治沙采取的是科学态度,也就是对这些地区宜沙则沙,主要是防止它沙地的扩大化。”桂海林说。

九、“三北”防护林为何没能挡住沙尘?

桂海林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比如“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冀防沙治沙工程等。但沙尘暴是一个国际化的现象,治理必须国际合作。不仅只在我国有沙源地,包括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还有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大范围分布的沙源地也需要有效治理沙尘。

▲“三北”防护林。

桂海林表示,要有效治理沙尘,除了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外,还必须和周边一些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根据监测来看,我国的防护林对治理沙尘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发生了跨国际的沙尘现象,并不能否认我国生态防护林的作用。”

十、本次沙尘天气对居民生活有何影响?

4月13日10时,北京空气质量仍处于最高一级的严重污染水平,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13日11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蓝色预警,要求停止市内露天集会和室外体育活动,提醒市民关好门窗;呼吁市民尽量减少外出,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不要到室外活动;外出时可佩戴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外出归来应清洗面部和鼻腔。

▲为应对沙尘天气,杭州部分学校已停止大课间活动。

4月12日,杭州多所学校发出通知:取消原来的跑操、大课间等户外活动,改为室内活动。有家长表示,孩子在杭州下沙上小学,本来今天要春游,也临时取消了。有疑似学校发出温馨提醒短信:“受沙尘暴影响,今天上午PM2.5指数已到408(严重),不宜进行运动,对呼吸道有非常严重的伤害,请尽量让学生留在室内,不要去户外,PM2.5口罩的尽量戴上哦”。

4月10日晚10时起,太原市出现大面积扬尘污染。沙尘吹入校园,大学生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小学生取消了体育课等户外活动。“前几天,沙尘天气严重,风里夹杂着泥土沙子,戴着口罩出门也觉得吸了满鼻子的沙土。”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刘子瑜说,同学们本来约好周末一起骑车出行的,被迫放弃了出行计划。

在太原市各个小学,“防沙”更是周密。九一小学王老师表示,除了停止体育课、课间操等户外活动,学校做了很多应对措施,“教室尽量关闭好门窗,封闭性不好的就用胶条密封住,防止沙尘进到教室;学校还增加了打扫频次,用湿墩布多拖地,避免室内尘土的悬浮。”很多幼儿园会在微信群里提醒家长,送孩子入园时,给小朋友戴好口罩、防风眼镜,防止沙尘对呼吸道、眼睛造成损伤。


沙尘暴并没有那么简单浪漫,再谈关于沙尘暴的一些常识

北京周一沙尘暴开始肆虐,到了周二傍晚天已经开始转蓝,本以为这场沙尘暴就过去了。不想到,周三又杀了一个回马枪,漫天昏黄,空气里一股泥土味,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也算是最近十多年,持续最长的一次沙尘暴了。听说沙尘前锋已经抵达长江以南,覆盖了全国东中部17个省份,这也算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了。

2015年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我专门从日本亚马逊买了两台Blueair,2018年后雾霾基本消失,这些空气净化器就闲置了,没想到现在又发挥了用场。现在就着浓浓的尘土醇香,结合着当年我在内蒙古抗沙治沙的经历,再写写关于沙尘暴的一些东西。

(网友制图:《今日的北京》)

上篇文章《华北第五次沙尘暴袭来:中国是时候重视蒙古国荒漠化问题了》发表后,受到很多专业界朋友的好评,但是也引来一些质疑,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是,很多人认为这两年沙尘暴主要尘源地不是蒙古国,而是中国,你说来自蒙古国,是居心叵测,是为中国环保政策失误洗地;第二个是,很多人认为要以平常心看待沙尘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利有弊,没必要大惊小怪;第三个是,很多人不认同我提出的解决目前沙尘暴加剧问题的看法,认为中蒙联合治沙不可行,中国没必要担负这个国际责任,更不要把沙尘暴原因栽赃给我们的大吃大喝狂消费,言外之意,我们公民对环境恶化不负任何责任。本文就先详细解答以下这些疑问。

(1)近几年华北沙尘暴主要尘源来自蒙古国是科学界的共识。我国北方沙尘暴大致有三个沙源和输送路径:以蒙古国东南部戈壁沙漠、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为沙源的偏北路径;以中蒙边境戈壁、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等为主要沙源的西北路径,以新疆为沙源的偏西路径。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徐冉等人对2000年—2021年沙尘暴传输路径的研究,21世纪初北方沙尘暴以西北路径为主,沙源主要在我国内蒙古中西部,但是到2014年开始变为偏北路径占绝对优势,沙源地主要是蒙古国东南部,以新疆为沙源的偏西路径的沙尘暴一直很少,不足5%。

根据北京生态环境精测中心的数据,2021年以来历次沙尘暴,北京上空所漂浮的2-11微米灰尘,皆与蒙古国东南部土质类型一致,最近国家气象中心也频繁指出沙尘暴主要尘源来自蒙古国。分析尘源非常容易,看卫星云图和分析沙尘土质就很明了,这个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

很多人说,蒙古国离北京这么远,怎么沙尘会漂到北京?其实是我们很少去蒙古国,因此感觉远而已,北京到蒙古国边境口岸扎门乌德直线距离不到600公里,还不到北京到上海距离的一半,而整个蒙古国沙源地到北京平均距离也就是1000公里左右。以10级风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中间基本没有地理阻拦,一夜之间就可以进京。

我国虽然有个别的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的现象,但是总体环境质量在好转是事实。过去北方主要沙源来自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经过20多年治理,林草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到45%。2000年左右,林草可以说是荒漠中的孤岛,现在基本处处林草成片,赤裸裸的大沙丘已经不见,这是笔者十几年来在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亲身感受。

气象监测也显示,像毛乌素沙地内部的年沙尘天气数量从2004年的46天下降到2019年的8天。所以,华北沙尘暴天数也相应大减,华北气象站点平均的沙尘暴天数从2001年的3.5天减少到了2017年的0.1天左右,北京从2008年3.18沙尘暴之后,到2021年,中间仅发生过一次强沙尘暴,效果非常明显。

但是近年蒙古国牲畜总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草场破坏非常严重,尤其是中蒙边境的地区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带荒漠化最严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郭晓娜的博士论文研究,偏北路径沙尘源地的南戈壁、中戈壁、东戈壁、苏赫巴托尔四省的重度荒漠化面积总计达到5.2万平方公里,65%以上草场面临沙漠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气流反常影响下,蒙古国强沙尘暴越来越越多,受其影响,最近华北遭受的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回头,今年以来沙尘天气累计12天,又达到世纪初的水平。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今年3.13沙尘暴传输路径图,明显蒙古国东南部是沙尘中心,向外波及)

还有人认为沙尘暴是北方不恰当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把帽子扣给他国冤枉他们了。虽然人类生产建设活动会制造一些灰尘,但是数量很小,去年北京市PM10平均浓度为58微克,而这两天沙尘暴来临时候,PM10突破1500微克,这远非本地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能比的,毫无疑问蒙古高原中心地带是沙尘暴的主要沙源。

(2)沙尘暴的弊远远大于利。一些“理性主义者”朋友乐观地认为,我们要平和看待沙尘暴,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不仅仅是危害,也有很多好处。我们先厘清一个逻辑那就是,自然存在的未必是对人类就好的,很多自然存在的东西天然就对人类不利,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飓风等等,沙尘暴当然也是。

沙尘暴虽然客观上也会产生一点有利作用,比如抑制酸雨、给受灾地输送一些尘土资源,但是它产生的这点有利影响,跟它所产生的有害影响,根本不能相比。笔者曾经亲身经历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2015年4.15和6.10强沙尘暴,沙尘暴聚起来以后,飞沙走石,能见度极低,五十米外就基本不可见,在公路行驶车都要快被吹翻;主要风沙带扫过的地方,地上的东西荡然无存,简直是揭地皮,跟史书上所说的蝗群走过的场景差不多,很多农业公司损失都数千万。所以,沙尘暴绝对没有那么浪漫,会对生产经营造成根本性伤害。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2015年6.18沙尘肆虐之处,农田作物基本都被摧毁,笔者摄于阿鲁科尔沁旗哈毕日嘎)

如果强沙尘暴持续维持,我国北部生活在沙漠边缘地带的两三千万人口的生存家园将受到严重威胁。沙尘导致的环境污染,将使北方大城市更不宜人居,可能未来会有更多高知高收入群体搬离北方,加剧北方的衰落。所谓的益处与危害相比,那是九牛一毛也。

还一个就是,沙尘暴的确是一种沙漠地区很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它一般发生在沙漠及其边缘,不会波及更远的地区。比如笔者以前在内蒙古遭遇沙尘暴是家常便饭,当地老百姓司空见惯,谑称“又冒烟了”,有时候到6月底还有,但是这只在当地可以感受到而已,即使是直线距离3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都感受不到。

现在的沙尘暴,飘扬过海几千里,从遥远的乌兰巴托,一路扫荡到东亚大陆的最南部,这就不正常了,并且这种事情是接连发生,这表明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了大问题。可以设想,这种超级规模的自然现象,得需要多么多的尘土才能输送过来,空气对流和地表都出现了剧烈变化!这种剧烈的变化,是足可以威胁我们的生存的。

(本轮沙尘影响区域,东中部多数地区都受到污染)

(3)草原生态极其脆弱,一旦发生荒漠化,非常难治理。蒙古高原草原土壤以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为主,其特征是土层极薄(仅10—30厘米,而华北平原近一米),土质疏松、含沙量大。笔者彼时在内蒙古购买农地,首先要做的是带农业技术人员看土质,绝大部分区域的土壤都是抓到手里即碎,而不像平原地区是一个结实的土块,加上草原风多,一旦地表被破坏,就毫无例外发生荒漠化。

笔者也曾经亲眼见到,有的草原被农垦后,如果当地处于风口,过三四年就会成为几乎不长任何作物的沙地。西辽河北岸的绍根镇有不少沙丘,据当地很多人讲,这些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地方,由于垦荒或过度放牧,短短二十年后就是到处是流动沙丘,这些以后成为2000年前后的北方风沙源。

而治理荒漠化的成本是极高的,因为一旦荒漠化就很难恢复植被。笔者在科尔沁沙地所见,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在沙丘中培育出灌木丛,恢复部分草皮,使其不能聚成沙尘气团。据国家林草局治沙办工程办公室介绍,仅仅京津冀风沙源防治工程财政投入至少达1300亿,其中造林近1亿亩,种草1.2亿亩,每亩投入约600元,这还不包括农牧民自己的投入。所以,一定要避免农垦和过度放牧对治沙的破坏,治理成本远远大于开发经营带来的收益。

(科尔沁沙地的固沙工程)

(4)协调各方解决环境问题是中国国际领导力成长的必修课。蒙古国荒漠化的草原面积很大,近三十年至少累计了2000万公顷,也就是3亿亩,根据上面所讲的京津冀风沙源治理成本计算,草皮恢复起来至少需要2000亿,而蒙古国一年财政收入不到350亿人民币,还不足山东临沂这样一个普通地级市财政收入水平(去年401亿)。加上蒙古国环保理念和植物保护技术都很落后,单靠其自身无力应对这种环境问题,必须有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介入才有可能。

其实,我国目前的荒漠化治理成绩也不是独立自主完成的,很大程度是国际社会援助、督促的结果。众所周知,日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对中国风沙治理一直很关注,很多日本企业在内蒙古有捐助的风沙保护林,很多NGO也组织志愿者来种树,日本政府还特别援助中国成立了环保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所以,我们对蒙古荒漠化治理上,也应该发挥当年日本类似的角色,积极施加引导、督促和援助作用,这也是一种生态投资,我们所做出的投入,将远远大于无休止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国际上联合治理环境问题的例子一点都不鲜见,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欧洲莱茵河、多瑙河污染治理联合工程,南美洲的热带森林联合保护工程,我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河流联合开发工程。环境问题毕竟不同于领土或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双方一起探索可操作路径还是可行的。

并且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讲,树立国际领导地位,无非靠两个途径:调解国际军事、政治、宗教冲突;协调各方一起解决环保、公共卫生、贫困等问题。前一种难度比较大,而后一种对于改善形象,提高国际地位非常实用,也是大国成长的必修课。

(5)国民养成节约的习惯,对于防治沙尘暴非常关键。很多人说,沙尘暴是老天的事情,跟我们何干?其实沙尘暴相当种程度是我们的未被节制的消费,甚至是浪费导致的。

中国所消耗的能源绝大多数来自北方半干旱草原地区,我们西电东送几个最重要的发电基地,都在草原或草原—农耕交替地带。我们的能源消费最近二十年,增加了4.5倍,我们早就远远超过美国,稳居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去年能源总消耗量达到54.9亿吨标准煤,是美国的1.5倍左右,而GDP仅仅相当于美国的75%左右。我们无节制的能源需求,代价是半干旱地带规模越来越大的采矿和发电,给生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涮锅、烧烤等消费方式的兴起,导致中国人对羊肉消费大增。目前我国人均羊肉消费量是欧美的十倍左右,每年大约要吃掉3.5亿只羊,其中近2亿只产自内蒙古、新疆、青海和甘肃四大草原区,已经远远超过草原生态承载量。此外,我们每年还要从蒙古国进口好几百万头羊。大家都知道,涮锅和烧烤这种聚餐文化,面子问题重要,宁可点多、不愿点少,十次聚会至少九次多点。其实如果适度节约,哪怕是每年少吃2000万只羊(只占消费总量的6%),按供养一只羊需要15亩草场养活计算,就能有效保护3亿亩草原。

(餐桌浪费已经是司空见惯)

中国人对羊绒有独特的情感,大约消费了全世界至少7成的羊绒,约1.5万吨,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羊绒消费国的美国,每年消费量不足1500万吨。众所周知,羊绒主要产自山羊,而山羊喜欢刨食草根,是草原荒漠化元凶之一。为了生产这么多的羊绒,现在全国喂养了1.33亿只山羊,蒙古国也有近3000万,而西方一般不鼓励饲养山羊,同样作为畜牧业大国的美国只有300万只,澳大利亚只有400万只。如果人们能够适当节制这方面消费欲望,调整牧区饲养结构,对于保护草原也是非常有用的。

所以,环保看似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但是并不是只有专业环保人员才能做到的,我们有心少点一盘羊肉,少买一件羊绒衫,少浪费一些电,也能起到巨大的生态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