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敢对顾客傲娇的风,正从老字号刮向网红店。
上次因为顾客给差评而报警的,还是老字号狗不理。
最近,有设计师发视频说,鹿晗的潮牌UGC衣服质量很差,根本不值1200。
鹿晗直接在社交平台,连发两条信息讽刺用户是键盘侠。
更有无数鹿晗的粉丝,指责该设计师在无耻蹭流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顾客给产品差评,还要看品牌方的脸色,稍有不慎还会被网暴。
网红潮牌比老字号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被骂得越狠,产品卖得越快。
最近三个月,除了鹿晗的衣服翻车,欧阳娜娜、王鹤棣自创的潮牌,都因为“高价低质”被骂上热搜。
但差评丝毫没有影响潮牌店的销量,店铺不少产品被抢购一空,大部分都显示售罄。
这样的“卖方市场”更让潮牌生意,成了明星们的掘金圣地。
明星扎堆下海,比直播带货还火
这年头,明星“不务正业”,彷佛成了主旋律。
曾有人调侃,娱乐圈一半明星在直播带货,另一半则在做火锅生意。
但在明星副业里,也有一条鄙视链:
直播带货虽然很火,但处于明星副业鄙视链最底端。
因为在不少明星眼里,成为网红属于自降身价。
张翰当初去直播间站台时,不仅自己全程尴尬脸,粉丝也直呼太跌份儿了。
比起张口叫卖,开火锅店处在鄙视链的中间段位。
毕竟自己当老板,开一家网红餐厅,有上万粉丝打卡排队,既赚钱又有牌面。
鄙视链的最顶端,则是相对小众的明星潮牌店。
和其他充满“铜臭味”的副业不同,做潮牌的明星不喜欢谈钱,更多是在谈梦想。
王嘉尔形容自己的个人潮牌店开业“就像我儿子出生了”。
00后小生黄明昊说,设计潮牌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引领中国潮流。
吴亦凡的ACE成立时也曾说过,如果为了赚粉丝钱,没必要做潮牌,直接上线99元的T恤就好了。
明星做潮牌,还带火了一个逼格相当高的职位——潮牌主理人。
成为XX品牌主理人,就是一个潮流品牌的领航者和操盘手,既个性又高级。
2003年,陈冠希创立潮牌CLOT,成为了国内潮牌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在纽约大学演讲时,曾慷慨激昂的表示,“中国制造,可以成为世界标准。”
从此明星潮牌界,掀起了一波“为中国制造正名”的热潮。
基调定得好,挣钱少不了,陈冠希退圈后,靠着潮牌一年狂赚千万美金。
因此,很多明星艺人在开拓副业时,都选择了“潮生意”,明星潮牌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主流明星开店数量已超过300家,超过60%的明星歌手都选择做自己的服饰品牌。
身为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的潮牌一推出来,就能迅速成为网红店。
参加完《潮流合伙人》的陈伟霆,推出潮牌CANOTWAIT,3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因网剧《苍兰诀》爆火的演员王鹤棣,出圈后推出了自己的潮牌,给自己做24岁生日礼物。
歌手王嘉尔推出个人潮牌“TEAM WANG”,一件基本款T恤售价580元,但仍被抢空。
“时间管理大师”罗志祥离开演艺圈后,他的潮牌Gotnofears,业绩不仅没降,反而激增20%。
有台媒报道,其潮牌实体店门口,总是挤满了来“朝圣”的群众。
成本50卖上千,潮牌快被玩坏了
有里有面的潮牌生意,成了明星难以割舍的财富密码。
但在大众眼里,不少明星做潮牌的离谱程度,比开火锅店还夸张。
因为做潮牌比直播带货、开餐厅,都更容易偷懒。
在设计上偷懒
早期很多明星做潮牌,衣服出来就一个字“土”。
2010年,谢娜创立的潮牌欢型,曾邀请了半个娱乐圈带货。
在明星效应下,店铺的日访问人数曾达30万,但该品牌形象却一直与“土”、“Low”深度捆绑。
杜海涛推出的个人潮牌熊先生,白色T恤搭配硕大红双喜印花,把潮流二字按在地上摩擦。
这些明星潮牌,就算最后打出了买一送三的优惠政策,也拯救不了销量。
还有不少明星潮牌,摆脱土味标签的答案是:像素级抄袭。
余文乐的潮牌“MADNESS”因版权问题,多次陷入抄袭风波。
旗下服饰与WTAPS、SUPREME、PIGALLE等多个品牌“撞衫”。
面对直接证据,品牌竟然反击说,是消费者不懂欣赏。
罗志祥的潮牌也是抄袭重灾区,说是一比一复刻都不为过。
2.在质量上偷懒
对于明星潮牌,很多消费者的宽容度都很高,价格高、饥饿营销都是小事。
但产品质量上的偷懒,是铁粉都很难容忍的。
比如欧阳娜娜被骂最惨的nabi,声称用了3年,选择“最舒服的面料”。
根据官方页面给出的成分表来看,不过是最普通的涤纶,是布料中价格比较低廉的一种。
成本65元/件,最终却定价近千元,不少网友揶揄道:“你明明可以抢钱,却非要标个定价”。
此次鹿晗的潮牌之所以被骂上热搜,本质也是因为产品质量实在不入眼。
肉眼可见的线头、粗糙的走线,却卖出上千元的价格。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七天无理由退款解决的。
3.在口碑维护上偷懒
明星潮牌最大的坑,就是把粉丝当韭菜割,且割完就跑。
华晨宇的潮牌饰品,售价高达数百到近千元,但产品质量一言难尽。
有网友曾吐槽,几千元买的产品,拆开就坏了,找客服退换,得到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拿502粘起来就好了。
黄明昊个人潮牌“TWDEX2”运营不到两年,就关闭天猫、淘宝和抖音店铺,并顺便搞起了清仓大甩卖。
原本一件售价1899元的镂空西装,699元的长袖T恤,纷纷降至99元、129元低价处理。
靠粉丝为爱发电的明星潮牌,品牌支撑不下去了,却让粉丝当“大冤种”。
在不少明星的偷懒操作下,买潮牌的钱都还没攒够,潮牌就已经不潮了。
小众潮牌,为何总成为“韭菜刀”?
“一流的价格,二流的logo,三流的质量”,这是很多潮牌的通病。
那为什么小众潮牌,总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呢?
一是门槛低,二是溢价高。
潮牌概念起源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街头,强调原创设计,态度和理念甚至超过产品本身。
人们与其说是在买产品,不如说是在为精神图腾买单。
这也就使得小众潮牌的门槛变得相当低。
明星给自己定位成潮流的人设,卖一件普通的T恤,都能卖到上万。
——这样一件潮牌爆款就完成了,简单粗暴。
其次,潮牌是比较容易溢价的品类。
潮人对喜欢的品牌,从来不吝啬花钱。
出身街头的洛杉矶潮牌supreme,当年粉丝们在门口排队两三天都是常事,还有一些离谱至极的产品,比如砖头、筷子、灭火器,都会被疯抢。
明星本身自带流量和话题,吴亦凡当初做的潮牌,一点“凡凡”元素,都足以让几百块钱的东西,飙升到上万元。
对于火热的潮牌而言,售价和成本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但仅仅靠明星流量讲情怀,却没有产品护城河,起来轻而易举,倒下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认真做品牌和割韭菜之间的红线,在于品牌的远程脚力。
现在大部分明星潮牌,更像明星IP的贴牌行为,当明星潮牌只剩下“明星”二字之时,粉丝都可能留不住何况大众消费者。
正如潮牌 NPC 主理人李晨所说,粉丝经济是很难长久的。毕竟再忠诚的粉丝,也不会永远用爱发电。
明星做潮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再加上自身的时尚流量资源,需要做的只是多些诚意,少些偷懒。
一个潮牌长久的生命力所在:靠产品说话,而非靠明星的流量。
结语:
过去几年,不少潮牌店每逢门店上新,都要排一个多小时才能进。
连LV、玛莎拉蒂等奢侈品牌,都想要蹭上潮牌的流量。
但最近,在 LVMH 上月底发布的财报当中,“年轻化” 这样的字眼再也找不到了。
奢侈品集体抛弃潮牌的背后,是品牌要回归自己的调性,越是在经济低迷期,越需要走经典路线来抵抗风险。
近两年,很多成功的潮牌店,为了应对风险,线上线下都在不断收缩。
余文乐个人品牌,MADNESS关闭了天猫店;陈冠希个人品牌JUICE在经营了七年后永久撤出三里屯;五月天阿信和插画家不二良创立的潮牌STAYREAL关闭线下门店。
明星潮牌店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底层逻辑还是要更接地气。
尤其是粉丝红利见底后,定位在大众市场,相对平价的产品是打开更广阔接受度的金钥匙。
举个例子,白敬亭的潮流服装GOODBAI,定位和亲民价的优衣库类似,199元的短袖T恤月销量超过1000件。
接地气的定位,让品牌受众也不再局限在粉丝群里。
来自街头的潮牌,接地气和性价比才是它生存的土壤。
靠情怀和营销赚快钱容易,但性价比才是商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