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一则“事关亿万人财富自由”的公告: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这个消息对于股民、基民来说,绝对算得上“重磅”消息。不亚于房贷利率大幅波动对于买房族的影响。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尤其是对股市不太关心的人,看到公文和官方报道也会是一脸茫然。
主要问题大概有这么几个:
注册制和过去“核准制”的区别是什么?全面实行注册制,究竟会利好哪些人?作为散户,会不会被割得更惨?
简单来说,注册制和过去“核准制”的区别挺大。
所谓核准制,就是张三的公司要想通过上市来融资,也就是“借钱”,前提条件是,张三的公司在过去三年要实现连续盈利,张三要向市场、尤其是向监管单位证明,自己是一家有能力挣钱、有能力连本带息“还钱”的公司。
那么,这个环节能弄虚作假吗?
能!并且,早就成为了一门“显学”。
事实上,企业为了上市,不仅前三年盈利能力可以作假,上市后连作假都能“糊弄”。
因为根据沪深交所的退市制度,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或者连续三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或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才会戴上“*ST”的帽子,才会有退市风险。
那么,只要避开上述退市条件,糊弄过去,岂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
这里有个典型,獐子岛。
由于扇贝一会儿怕热,一会儿怕冷,一会儿又集体“跑路”……导致獐子岛扇贝,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
然而,獐子岛在2014、2015连续两年亏损之后,2016年账面上神奇地实现了7959万元净利润;随后又是亏损不断,在退市的边缘疯狂试探,但又总能安全上岸。
对于这样的公司,股市上有个诨号“不死鸟”。
面对“不死鸟”,你以为自己是“能割擅舞”的猎人,其实只是一只帮别人实现财富自由的猎物。
那么,弄虚作假的人,就不怕处罚吗?
估计真的不怎么怕……
毕竟,过去对于财务造假的公司顶格处罚只有60万元,对责任人顶格处罚只有30万元。和动辄几千万、几亿,甚至几百亿的犯罪金额相比,犯罪成本实在太低了。
不仅如此,由于核准制审核比较慢,导致排队时间比较长。这也就导致,有些上市公司虽然经营很差、连年亏损,失去投资价值,但是因为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它依然能成为被人追捧的香饽饽——壳公司。
非上市公司收购“壳公司”,抄近路,实现借壳上市,只要把资产往“壳”中一注,马上就是一轮起死回生。
壳公司之所以受到追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瓤”很好的公司,上不了市。
比如,早期的阿里、京东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不具备连续3年的盈利能力,就会被拒之门。这也就让那些能看得懂新兴企业发展的股民,错失了财富自由的机会。
至于即将全面实行的注册制,简单来说,上市条件不再是硬性要求企业具备连续盈利能,只要企业具备连续经营能力,过去一年营收或者利润状况还不错,就可以上市。
随着上市门槛大大降低,上市公司“供给”增加,曾经的打新、炒壳等乱象,将逐渐趋冷。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A股全面“港股化”。
充分市场化的港股,由于上市门槛低,虽然也是遍地垃圾股,但由于做空机构存在,“诈骗式上市”的难度很大。
市场博弈结果导致投资者只炒少数品种,前10%的股票占到总市值和交易量的大约7成。并且,垃圾股基本是“主动退市”。主要原因是,垃圾股长期无人交易失去融资价值,企业每年要缴纳巨额律师、会计费用,不划算。并且,还要每年披露经营状况,定期“社死”。
整体看起来,港股显得更加健康,对股民更友善。
那么,A股为什么没有在一开始就全面实行注册制?当下阶段,为什么要全面实行注册制,对于普通股民又意味着什么?
要想理解这一系列问题,就要知道A股是怎么来的。
01
A股难产 港股支援
A股的故事,要从1988年9月8日说起。那天,在北京万寿宾馆,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岐山也组织了一场盛会。主持人由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宫著铭担任,中国经济界最具实力的官员和机构悉数到场。
彼时,经过改革开放10年的探索,市场经济的理念日渐清晰。但是,实战能力还很薄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市场筹集资金,借用人民的钱来发展国家。
1989年,上海正筹划开发浦东,而开发预算却高达几千亿。当时上海大部分财政收入要上交,北京方面,每一笔钱都有用处。
上海要发展,但是没本钱。
在此一年前,担任万寿宾馆会议主持人宫著铭,给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写了一封信:“要想发展浦东,就要借全国的钱。银行已经没有办法了,要搞个股票交易所才行。”
道理很简单,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借人民的钱为人民做事。可是,这事谁也没有做过。整个中国大陆都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1990年12月19日上午11点,在朱镕基发表祝词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内的第一声锣声敲响了。尽管大陆交易组建效率很高,但没有丝毫实战经验。随着投资规模扩大,中国人民银行、体改委、财政部各具职责,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参与其中。结果,由于“九龙取水”的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清、乱象百出。野蛮化生长过程中,最怕盲目兴奋。越是怕什么,偏偏就会来什么。
乘着小平南巡的春风,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开了当时仅有的15只股票的价格限制。涨停板限制被打开,散户如同被释放的洪水猛兽,沪市当天就上涨了105%。由于当时手里有认购表才能买股票,而一个身份证只能限购10张认购表。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张身份证寄往上海。
同样的妖风也刮到了深圳,8月盛夏,酷暑难当。但是,为了防止有人插队,深圳认购股票的市民,前胸贴后背,紧紧抱在一起。手里拿着一摞身份证。当时,深交所对外公布发布500万张认购表。实际上,只发出极少一部分,绝大部分被内部人员暗箱操作了。
8月10日傍晚,数千个没有抢到认购表的市民在深南中路游行,然后,包围了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
这显然不是为国家蹚路的先行者们期望的结果。
同年4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接见了香港联交所主席李业广。
会谈期间,朱镕基就做出承诺:选择10家左右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
当时的港交所正在和国际接轨,交易全部用电脑系统进行买卖。交易秩序的公开化、透明化也让香港证券体系达到国际水平。
比起当时水深火热的沪、深,香港成了那个更好的选择。
1992年7月,海虹集团(中国最大港口运营商招商局国际)赴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直接发行股票和上市的先河。
1993年之后,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中国内地企业相继赴港上市。香港股市交易量大增,那年的12月10日,恒生指数也达到10208点的历史最高水平。
左:李业广 右:朱镕基
通过港股,内地经济“借”到了钱。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投资人赚到了钱。
内地和港交所同富贵过,更共患难过。
而让他们生死与共的敌人,叫索罗斯。
1997年10月,国际巨鳄开始攻击“一国两制”关系下的香港和大陆。他们计划,先狙击香港,然后顺势扳倒大陆,将大陆经济衰退到“解放前”。
泰铢就是前车之鉴。一旦港币、人民币汇率变动,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泰国。
回归之前,香港与内地经济命脉已经连通。回归后,更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据说,时任香港特首,曾秘密前往北京,向中央政府寻求解决之道。
1998年3月19日,香港终于吃下了定心丸。
这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面对海内外媒体,庄严承诺:“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港币与美元挂钩,达成稳定汇率关系,外汇储备决定港币稳定性)
当时,香港拥有8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央政府有大约1300亿美元。这股合力,给了二者打胜仗的底气。
与此同时,所有在港华资机构,都接到一条指令,配合港府打好这场金融战。
巨鳄一出手,香港股市恒生指数就从1998年4月的12000点,一路跌到8月的6500点。索罗斯们的计划是,降到5000点以下,彻底摧毁港市。
最终的决战发生在8月28日,索罗斯们大举抛出汇丰银行、中国电信、和记黄埔、长江实业等对恒生指数至关重要的股票。
香港特区政府经纪人随即大量吃进,一抛一接,15分钟内,就完成90亿港币的交易,创造港股历史罕见记录。
除了在港华资机构配合港府买入股票,当时的香港市民觉悟也很高,并未出现拿港币到银行集体兑换美元的现象。
此前,香港特首在电视上公开呼吁海外资本回救香港。呼吁发出第二天,就有15亿港币规模的资金流入香港。
决战前,索罗斯曾放出狠话:港府必败。
决战当天,经过海内外华人官民合作,港股恒生指数从6500点,上涨到7500点。
最终,陷入人民汪洋大海的国外资本,折戟于香港。不仅没能撼动港币、人民币,港府趁机拿下汇丰银行13%股份,取代英资,成为最大股东。
此后,不论是名义还是实质,港交所都不再是香港地区性交易所。
共同抗战之后,港交所、香港的命运,与内地市场经济更加血脉相连。
在“一国两制”的天才制度之下,一半华资一半外资的港市,看似游离,却已成为内地经济与国际资本之间的桥梁。
经历亚洲金融风暴,金融业已经成为香港除地产外的另一条重要经济支柱。港交所,也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当时的人们,可能很难想到,港交所会成中概股被围剿之后的“避难所”,会成为刺激A股快速游动的“鲶鱼”。
02
港交所 A股的前车
说到港交所,一定绕不开李小加。
他是港交所的第一任内地出身的CEO,也是一个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影响深远的人。
在港交所的官网上,专门记录了成立以来的里程碑事件。37个里程碑中,有21件发生在2010年李小加任职以后。
祖籍东北的李小加,出生于1961年,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支边的父母来到了甘肃,在漫天黄沙和西北风中长大。
从石油技术学校毕业后,他到中国最早的海上采油钻塔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一个小小的房间,挤满了十来个青壮年,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茫茫大海上,下班后,工友们靠打牌喝酒度日。不愿虚度时光的李小加却选择背单词、学英语,投资自己。
虽然,当时他也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动荡时代中长大的李小加,有一句人生信条:“对我而言,从来都是会赢什么?而不是会输什么?因为我原本就是一无所有。”
做了4年石油工人,不甘平庸的李小加,就小赢了一把,如愿考上了厦门大学的英语专业。
毕业时,他不仅收获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还成为刚创刊不久的《中国日报》的记者。
1986年,香港四家交易所刚刚一统的那年。国内正掀起一股出国留学风潮。李小加和妻子选择开眼看世界,双双进入美国亚拉巴马大学。
尽管,李小加在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一个学新闻的中国人,很难在美国立足。
毕业后,李小加多次碰壁,才在一家小镇的一个小报社找到一份月薪不足600美元的工作,“这点钱在美国,根本没法让人活。”
为了更好地生活,李小加选择当时美国最热火的律师行业,并向多所大学发出申请。权衡了学费之后,他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准备选择学费最便宜的印第安纳州大学。
“钱是惟一的问题吗?”哥大的一位教授注意到了李小加,并亲自登门询问。二人面谈了一下午之后,教授决定给他哥大法律系博士全额奖金,还外加每年15000美元生活费。
成绩优异的李小加不负所望,1991年毕业后,就顺利走进了华尔街最大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而该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就集中在证券、兼并及收购。
李小加上任不久,就接到一个大项目——中国财政部首次面向海外发行国债。
那时,中国主权债已经在世界金融市场缺席几十年了,此次发行,要评级,就要先解决1949年以前没有还的债该怎么处理。
解放前借外债的主体国民党,搬家到了宝岛台湾。可是,1990年,台湾财政部却发表声明称:“搁置一切债务,直至收复中国大陆为止。”
建国后,中央政府曾对外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债。”
要怎么给外国人讲故事,克服对共产主义的恐慌?这是一个盘根错节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甩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为了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1993年,李小加在中美两地来回奔忙18趟之多,将近有40天都在空中生活。
经过李小加不懈努力,1993年9月,穆迪给予中国国债A3的优良评级。
1994年1月14日,中国财政部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中国国债首次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妥善解决此事之后,李小加接到了美林集团的橄榄枝。
同年,李小加被美林派驻到香港,拓展中国市场。5年后,他就成为了美林集团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一切在华事务。
在华期间,李小加先后牵头推动了中国移动、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划时代举动。中海油就是李小加当石油工人时的东家。2001年上市后,中海油在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几乎所有中海油大型资本并购项目,都有李小加的身影。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克一案,李小加甚至把官司打到了美国国会。
4月4日,国际石油巨头雪佛龙提出180亿美元收购优尼克,因为当时没有竞标对手,收购进展一直很顺利。
直到6月22日,李小加的老东家中海油给出了185亿美元的价格,半路杀出,“截胡”雪佛龙。除了金额更多,中海油给出的收购方案也更能打动优尼克。
为了击退中国公司,雪佛龙使用了美国一贯的手段——政治牌。短短几天,竟然发动了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递交公开信。6月30日,美国政府插手了。
和2020年5月美国出台的围剿中概股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如出一辙。2005年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炮口瞄准了中国能源企业。
这起收购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也向世界宣示了,在证券市场,中国方面不只是会像1997、1998年那样被动防守,同样也具备进攻能力。
很快,一个更大的历史使命开始召唤李小加。
2008年,新一轮金融危机袭来,开放的香港金融市场再次受到波及,市值蒸发10万亿港币,是港股历史上最严重的暴跌之一。受到影响的美国金融机构撤出香港。
为此,中央政府紧急出台14项措施,从基础建设、金融合作等7个层面支撑香港市场。
2009年6月,渡劫中的港交所传出消息,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集团行政总裁。在李小加之前,港交所CEO一直是由香港人担任。
上任之初,自负的香港人还在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名头倍感自豪。李小加却大胆指出:“香港是一个小市场,以旧经济为主导”,“是一个夹缝中的市场”,“一个稍不努力就会被边缘化的市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港交所真的很“旧”。
1997年以后的20多年,纳斯达克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占到总市值的59%,纽交所达到44%,港交所一直没有超过3%。各家增长都很快的医疗股,港交所一直没有超过1%。
上任后,李小加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
首先,他明确了港交所内地与国际的双重定位。
地产、金融过度繁荣的香港,必须要拥抱轻工、重工、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更完善的内地市场,尤其是拥抱新经济,才能立得住脚。
2011年3月,为了让香港投资者同步回应市场消息,港交所将开盘时间提前,实现与内地A股同步。
在李小加辉煌的人生中,只有一件永远的遗憾——阿里巴巴。
2013年,港交所接到了阿里巴巴上市的申请。不过,阿里方面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同股不同权,即马云等人占股很少的核心成员拥有超比例决策权;其次是,合伙人制度,即合伙人直接提名董事会成员,而不是根据占股比例分配董事席位。
也就是说,钱,可以一起分;权,你必须听马云的。
李小加十分赞同。然而,当时香港证券和投资圈大部分人都反对,既不接受同股不同权,也不同意合伙人制度。
“是阿里错失了香港,不是香港错失了阿里。”无奈之下,马云丢下一句让香港方面顺耳的漂亮话,转身登上纽交所。
2014年,阿里上市即募集到250亿美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羡煞了全球所有交易所。
丢掉阿里一家公司不是大事,但如果寒了创新公司的心,丢了一代新经济公司,港交所或将再无出头之日。
03
港交所 A股的“鲶鱼”
港交所要做世界的港交所,就必须拥抱新经济。
但是香港是李家的城,是房地产的城,和新经济格格不入。
李超人蝉联了十几年香港首富,直到2020年,福布斯香港财富榜才发生了一点意外:李兆基超过了李嘉诚,成为新的首富。
李兆基作为恒基兆业的创始人,同样是地产大亨。
再加上郑裕彤、郭得胜,香港四大家族,不仅垄断了香港的地产,还包圆了物流、百货、通讯、交通、能源等生活各个方面的产业。
四大家族,水面上的财富堆积如山,水面之下更不得而知。他们的财富或许早已超过了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任正非等人,但对人类社会却没有产生和财富相匹配的正向推动力。
过去20年,由于产业固化,GDP增长速度只有3%左右的香港,已经老了。也有人称之为“香港失去的20年”。
拥抱内地的新经济,能够帮香港重新焕发活力。在这方面,港交所的速度,遥遥领先于香港产业的速度。
错失阿里这年,李小加大力推动香港与内地市场的双向开放。11月,推出“沪港通”,鼓励两地投资人通过本地证券机构买卖对方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股票。2年后,李小加又打通了“深港通”。
港交所,要尽一切可能抓住内地新经济企业。
对于同股不同权这条制度,李小加始终没有放弃。经过漫长的4年拉锯战,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终于颁布了新规。除了允许新经济股双股权结构,还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上市。
同时,允许英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来港二次上市。
新规颁布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小米、美团、映客、海底捞等新经济企业纷纷来到香港。
2个月时间,港交所就吸引了101家企业。
交易所内甚至出现8家公司同时敲锣的盛况,导致现场4套锣不够使、摄影师不够用,上市公司老板排队等照相的奇观。
2018全年,港交所以218家上市公司、2880亿港元的融资额成为全球IPO市场无可争议的双料霸主。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也回来了。这一年,港交所迎来新上市公司183家,集资总额达3142亿港元,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借用《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一句话:
“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证明——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这也是港交所的高光时刻。李小加正是其缔造者。2020年5月7日,李小加对外公布履职合同到2021年10月,此后不再续约。不过,他仍心念着港交所的未来:“阿里都回来了,没理由不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公司不回来。”随着美国围剿中概股,6月11日网易、18日京东也都回来了,相信更多优秀的企业也不远了。
难道中概股永远属于港交所,国内投资者注定无缘?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李小加所说,港交所的机会在于内地证券市场完全开放、完全接受新经济之前。在市场成熟度和制度改革方面,港交所称得上内地证券市场的“老师”。但是,面对优秀的企业,二者也是竞争对手。
2018年11月5日,国家最高领导在首届中国“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次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公司正式上市。
在拒绝港交所的收购之后,2019年9月,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开表示将上海交易所视为“与中国合作的首选”。
注册制落地后,上交所的全球影响力也进一步释放。
此后,内地注册制进入稳步推进阶段。
2020年8月24日,深交所科创板注册制也正式落地。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揭牌开市,同时也试点注册制。
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过去几年的试点内地证券市场对注册制的基本架构、制度规则、优胜劣汰机制趋于完善。
而在过去,阻碍阿里等“独角兽”公司内地上市的,除了是否具备连续盈利能力,还有一道门槛:占股比例较低的企业经营者,需要获得高比例的决策权。
在探行注册制的同时,2019年,内地证券交易市场在“同股不同权”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诞生了A股首家具有“特别表决权”的企业。
这些年,港交所在不断“进化”。而进化中的港交所,则扮演着刺激内地证券市场不断改革的“鲶鱼”。
另一方面,内地证券市场的“犯罪成本”也大幅提升。
2021年3月1日开市,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操纵市场等四类证券期货犯罪的惩罚,最大改变就是,取消了罚金上限,并强化对责任人的刑事追究。
证券市场健康化之后,财富规则也将迎来巨变。
简而言之,健康的证券市场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让真正能打的企业跑起来,让垃圾企业扫地出门。
过去靠打新、炒壳、“内部信息”、追涨杀跌等其他骚操作,即将过时。目前散户为主的A股,将沉淀下来更多看好长期价值的机构用户。散户们将分化出“专业型”投资人和被淘汰者。
尾声
香港 内地之鉴
当初,做出开通“沪港通”、“深港通”的划时代大手笔之后,李小加被各界盛赞。
聚光灯之下,李小加却仍坚称:“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才是大英雄,因为两地监管合作、执法互助才是沪深港通得以成功的保障。”
李小加看到了证券市场的繁荣,背后必须有实体产业的支撑。产业板结的香港,只有拥抱内地市场才有未来。
港交所已经为香港做了示范,并分享内地经济发展的红利。
不过,仅仅从资本端合作是不够的,香港还需要引入内地高端制造、科技产业,才能从根上重生。
离香港不远的深圳,40年前还是一个贫瘠的小渔村。2018年,深圳的GDP就已经超过香港。
留给香港的时间不多了。
其实,由于地理、经济等各种因素,香港土地的开发面积只有20%。还有广大的土地可以用来招商引资。
然而,香港要重新发展也就意味着,香港土地、产业的价值被重新评估。那么,既得利益者就要丢掉现有的蛋糕。这是一个大难题。
重塑港交所的传奇人物李小加,宣布要离开港交所的消息之后,有记者提问:离任后是否考虑角逐2022年香港特首竞选?
李小加笑言:你们可能觉得我的心脏很强大吧!
过去10年,李小加给了港交所一个全新的未来。但是,香港的未来,不是10年、20年的问题,或许他也无能为力。
香港,如同内地的一面镜子。
和产业老化的香港相比,内地的实体产业实力很强,新兴经济生命力也很旺盛。但是,内地,由于证券市场不够成熟,导致“造血”、“输血”能力还不够强,不得不在“借钱”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分享”自身的发展红利。
广阔而富饶的内地实体产业,需要更加健康的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手持资金的亿万股民,也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的证券市场进行财富保值。
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只有互相成就,才是真正的于国有功,于民有利。
A股改革还会继续,这股大势,无人可挡。
因为,内地不能成为下一个香港,也不应该成为下一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