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重磅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稳超5%

时间流转间,2022年已步入尾声。这一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脆弱,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国际供应链在调整中面临新的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12月国内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火速落地,一个新的转折点正在到来。一系列重磅经济信号的接连释放,也为2023年的国内经济走势带来无限遐想。

值此变革之际,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将于12月29-30日以线上方式隆重举办。本届峰会以“中流奋楫”为主题,盛邀海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围绕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投资机遇、企业信心、消费提振等重磅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峰会前夕,凤凰网财经特邀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就明年经济展望与投资机会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放眼明年国内经济复苏,邓海清直接给出了乐观预期。他表示,2023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拐点,重启内需、重启消费也将成为2023年的经济关键词。

尽管今年11月份的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但在邓海清看来,这却是中国经济复苏“黎明前的黑暗”,而这些数据恰恰也解释了2023年经济发力点到底在哪里。他预测,只要在没有疫情加剧的影响之下,明年的经济增速至少在5%以上。

谈及明年中国经济复苏的特点,邓海清认为一个是基数低,另一个是低杠杆率的居民消费以及市场民营经济化的投资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力。他预测,2023年的财政政策依然会比较积极,但是出现时间大概率会在上半年,下半年则将回归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框架内。

与此同时,从全球角度看,2023年,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将逐步退出超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或将到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复苏情况将得到全世界瞩目,而“中国方案”的效果也将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居住、新能源车、养老等消费被多次提及,其中房地产消费列在扩内需之首。加之此前“金融16条”的相关表述以及房地产“第三支箭”的射出,令市场对明年房地产走向格外关注。

对此,邓海清认为,房地产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中毫无疑问将出演“男主角”,成为明年贡献中国经济增长排名第一的力量。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房地产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是作为消费类的房地产,由此带来的政策发力点跟过去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政策发力点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邓海清进一步分析称,“我们知道消费类最主要的是刚需、改善型住房需求、养老住房需求。这些可以说是典型的消费的特点,消费那就意味着什么?其实是跟居民收入有很大的直接关系。中国的房地产这两年会下滑,一方面是作为金融品属性,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没有变。第二个房地产最主要的下滑原因是这两年年轻人失业了。因此,可以说这两年丈母娘买房、生娃买房等这种需求都被延迟了,这也会使得大量的具有消费属性的房地产需求其实是被压抑的。”

基于此,他认为,随着2023年被压抑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恢复,作为消费品的房地产或将出现上涨甚至是报复性反弹。“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里面,包括生娃群体里面,可能是最大的消费支出项。”邓海清表示。

而对于市场关注的养老地产消费,邓海清也给出了明确的观点和警告。他称,养老消费和养老投资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养老地产的投资是站在投资的属性而言,倚仗养老地产投资实现资产增值,在当下时代已不再现实。

因此,对于普通老百姓,邓海清不建议直接拿钱去买养老投资的房产,而是要回归消费品属性,去买养老有关的服务。“养老消费里,你要是拿着钱是去,买的是人家提供的养老的优质服务,包括医疗,包括老年活动的等生活质量方面的服务。否则,养老的钱拿去买养老的地产,最后你会发现,连养老的钱都可能被亏没了。”

除了宏观经济走向外,对于明年资本市场的展望,邓海清也给出了他的思考。他指出,当前的港股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牛市气息,而作为A股风向标,港股市场的牛市味道也必将传导至A股市场。

在投资配置方面,他看好两条主线,一条是周期线,即在经济复苏中被抑制的消费领域;第二条主线则是科技驱动下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生物医药领域。但他特别提醒,医药领域布局需要规避此前被热炒的防疫概念股,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值得关注的是具有科技成色的基因技术相关领域。


1、经济学家:全球衰退来袭,各国都在仰望中国方案



凤凰网财经: 12月以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和关键会议密集涌现。比如前两天公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或是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明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的位置。结合当前国内的疫情防控政策正在不断地优化,您对于明年扩大内需的预期是怎样的?另外,规划纲要里面给出的时间范围是2022年到2035年,之间的跨度有13年,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13年,扩大内需都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心?

邓海清:2023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拐点,这个拐点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重启内需、重启消费,已经变成了2023年的关键词。无论是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我们可以看到扩内需这个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中长期的事情。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过去这三年的疫情,有很多的事情大家都已经有点淡忘了,而重启扩内需,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中国的“双循环”建设的一个再次重启。

站在这个时点上来讲,2023年中国重启消费和扩内需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甚至对于全球经济来讲,都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2020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尤其是欧美国家,都是靠着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叫做“急救药”,维持了经济的繁荣。在中国经济增长里面,出口则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角色。

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哪怕像日本,都已经开始要退出超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一个货币政策正常的状态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过去经济里面的财政赤字货币化,MMT(现代货币理论)的这一套就要走到终点了。所以全球经济衰退将会是2023年,全球经济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全球经济也都仰望着中国需求,亦仰望着中国方案。中国需求和中国经济在2023年克服全球经济衰退以及稳定全球经济增长里扮演的角色跟重要性是毫无疑义,所以全世界都在注视跟瞩目着中国扩内需的方案到底会有多大的威力。


2、经济学家: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没有难度



凤凰网财经:能感受到您对于明年国内经济的复苏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那我有看到说,刚刚公布的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很多数据都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您认为整体看明年国内的经济复苏会呈现哪些趋势和特点?

邓海清: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今年11月份的经济数据,基本上可以讲差是在大家的预期之内的,这个差也是叫做中国经济复苏“黎明前的黑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据背后恰恰也解释了我们2023年可以发力的点到底会是在哪里。

今年中国的经济其实可以叫做一波三折。所以在2023年,中国的经济复苏,低基数可以说是成为了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不管怎么算,2023年,只要在没有疫情加剧的影响之下,其实2023年的经济复苏基本上可以说是至少5%以上的经济增速。

那么第二个2023年的经济复苏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跟2022年有非常大的不一样。2022年其实我们最核心的还是靠基建加出口,这个是成了2022年,甚至2021年也是一样的,成为了稳定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大盘。

2023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的财政政策依然会积极,但是这个积极我觉得是会局限在上半年,在初始阶段。其实整个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来看,哪怕就像前面讲到的日本,日本央行都开始要退出自己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了,那何况中国经济恢复到常态之下。其实我们这么几年的宽松的财政政策跟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么一个双组合的政策组合也基本上会要回归到一个比较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框架下去。

所以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在跟市场民营经济化的投资,而不是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可能会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力。那么这个变化跟过去这几年相比,其实是会非常的明显。

其实2023年,我觉得一方面是有中央的政策,有两个“毫不动摇”给大家信心的支撑。另外一方面从事实上来讲,2023年其实也会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是现在杠杆率非常低的民营经济跟居民百姓的消费,这两块其实是成了2023年中国经济的动力源,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个我觉得2023年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其实还是会围绕着中国的两个主题词。一个是高质量发展。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会使得中国的经济,特别是中国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供应链里面的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所以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会继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科技的自立自强肯定也是2023年的一个关键词。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过去我们有了高铁,再到后面有了华为手机,再到有比亚迪新电源汽车,再到现在我们C919的隆重登场。可以讲,在2023年之后,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金量是会在不断地提升的。

第二个关键词其实还是绿色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年俄乌冲突之后,可以说中国新能源的转型,再次见证了中国决策层的前瞻性,以及中国在能源革命里引领世界的这么一个角色。所以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也是区别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靠着房地产、靠着棚改的消费重启。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重启一定不是过去那个时代的消费升级的概念。现在的消费升级可能更重要的,除了前面讲的科技成色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绿色。所以绿色消费的升级,其实是中国未来我觉得在消费里面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3、经济学家预测:房地产是明年经济增长“男主角” 刚需或报复性买房



凤凰网财经:您提到了消费,我有关注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像居住、新能源车、养老这些字眼都是被多次提及,但是我发现房地产是排在了新能源车和养老之前,也排在了扩内需之首。加上之前的“金融16条”,包括证监会此前一系列相关的表述,您觉得明年国内的房价是否会迎来相应的反弹或者是上涨?哪些房地产的消费有可能会在明年成为主流?房地产的投资逻辑现在又是怎样的?

邓海清:房地产这个事情,其实我觉得是一定要用新思维来看待的。房地产行业这两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革命性变化,颠覆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认知,也颠覆了很多开发商企业的生存的底层逻辑。过去的房地产其实一直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但这个支柱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是在于它是资本化的投资,它扮演的角色其实是投资,也就是所谓的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但是2023年的房地产,包括2022年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史无前例地把房地产作为扩内需的最重要的抓手,排在第一位,这个排序还是让市场感觉非常的兴奋,也是感觉非常不一样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在内需消费的定位上排在的第一位。也就是说中国的房地产,从过去的资本品投资属性要转化为消费品属性。

投资品跟消费品,对于我们国民经济的稳增长的角度来讲,肯定都是很重要的增长力量。但是它的群体,或者说它背后的政策工具,确实有非常大的差别。

那么房地产在2023年,我自己认为是毫无疑问的男主角这么一个角色,2023年中国的房地产肯定会成为贡献中国经济增长排名第一的力量。一方面是因为2022年的低基数。第二方面其实是作为消费类的房地产,它的政策发力点跟以前作为投资品的政策发力点其实差别是非常大。我们知道消费类的最主要的是刚需、改善型住房需求、养老住房需求。这些可以说是典型的消费的特点,消费那就意味着什么?其实是跟居民收入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所以作为消费品的房地产,它如果要能发力,一定首先是在于就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其实中国的房地产为什么这两年会下滑得很厉害?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是在作为金融品属性里面,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是没有变的。第二个,其实房地产最主要的下滑,是因为这两年年轻人失业了。可以说这两年丈母娘买房、生娃买房等这种需求都被延迟了,这也会使得大量的具有消费属性的房地产需求其实是被压抑。所以在2023年,这两方面的需求恢复,甚至是报复性的反弹,我觉得都是有可能会能看到的。所以2023年的房地产消费的复苏,应该来讲,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里面,包括生娃群体里面,可能真的是一个最大的消费支出项。

那么具体到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这一块的消费属性里面,其实可以说是2021年、2022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在促消费里面最大的一个亮点。那么在2023年,可以说会把这么一个既符合“双碳”战略,又是引领时代发展的这么一个新产业链集群,这两个双重属性结合,就是高质量跟绿色属性的这么一个行业会继续发力。

其实大家非常关注的,比如像养老,酒店出行消费,这一块我觉得未来在2023年,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恢复的亮点。



4、经济学家警告:老百姓投资养老地产,小心最后亏没养老钱



凤凰网财经:您提到了养老,目前我有看到不少的房地产商,包括险资都已经开始布局了养老地产。那您刚才也提到了说,可能2023年地产会有一个报复性的反弹。您觉得养老地产有没有可能成为2023年整个房地产行业反弹的一个抓手?它会不会是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学区房一样,成为未来的房地产消费属性的核心?普通人又该如何参与到养老地产的投资热潮里?

邓海清:养老消费跟养老投资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保险公司的养老投资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养老消费,差别是比较大的。养老地产的投资,它是站在一个投资的属性来讲,普通人我觉得还是需要比较谨慎的。因为养老地产确实可以说,要站在增值的角度,其实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已经不太现实了。

因为我们知道,过去中国人的养老,经历了典型的三代。第一代就叫做养儿防老;第二代就是买房养老;第三代其实是今年提出的叫做靠资本市场养老这么一个新的主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作为投资属性来讲,像过去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那个时代,只要买了房子,就能大幅的保值、增值,甚至赚很多的钱,这个时代其实已经不再具备。

那么现在大家如果说想要买养老的房去赚钱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我觉得,在养老地产里面,其实大家更多的是类似一个普通的消费品,类似酒店服务行业,它其实是一个轻资产,我其实买的是养老的服务。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我是不太建议老百姓直接拿钱去买养老投资的房。养老消费里面,你要是拿着钱是去,买的是人家提供的养老的优质服务,包括医疗,包括老年活动的等生活质量方面的服务。否则,养老的钱拿去买养老的地产了,最后你会发现,连养老的钱都可能被亏没了。

凤凰网财经:所以您是更希望,尤其是老年人,在关注养老地产的时候,还是更多地去关注一个回归居住本质的需求?

邓海清:对,一个是回归住宿本质,一个是服务质量。其实就像比如说在西方国家里,像物业公司,大家所提供的这种物业服务,其实是房地产行业里面的一个服务行业。根本上来讲,它其实不是一个资本品的投资行业。所以养老消费我觉得大家可能要看重的,真的不再是被鼓动去买养老的房地产,而是应该像住酒店一样。比如说万达酒店,人家的服务质量就是好,住着舒服。像养老,我觉得消费其实也是一样的。大家一定在养老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说是去做养老的消费,但不要去做养老的地产投资。



5、邓海清:欧美量化宽松已走到死胡同 但通胀回归正常仍看不到希望



凤凰网财经:放眼到全球市场,我们看到美联储公布的11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出可能美联储加息的步伐要放缓了。但是上周一,欧洲央行副行长曾经公开表态说“加息还远未结束”。海外央行加息潮是否会延续到明年?在国外加息的背景下,人民币明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大概率上涨会涨到一个什么位置?

邓海清:其实今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根本上都是来源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转弯,从以前美联储不愿意加息,到后面转变成暴力加息。对于美联储来讲,现在已经看到了通胀从高点回落的迹象,这个可能一方面确实是现在美国的通胀,包括欧洲的通胀都已经是够高了,如果再看看PPI,那更是高得太吓人。这种高通胀往往时间久了以后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已经出现了各种迹象。大家虽然可以看到工资的上涨,但是物价的上涨给底层老百姓带来的影响其实更大。所以现在的欧洲,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包括捷克这些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上街游行、罢工这些事件。

对西方国家来讲,其实高通胀对社会的危害,可以说历史上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美联储也好,欧央行也好,面对通胀问题其实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我觉得,虽然我们可以在2023年看到通胀的回落,但是距离通胀回到一个正常的目标值里面,那真的还差的太远。我们可以看看美联储,美联储的核心通胀目标是要保持2%,那现在美国的核心通胀目标那都是几倍都不止,要回到2%,至少我觉得在目测的一两年之内,感觉都看不到希望。美联储的利率点阵图,也显示美联储未来的利率水平基本还是要维持在5%以上的这么一个水平。

那么,这也使得美联储未来的这种暴力加息,一次加75个BP的节奏是要放缓。但是我觉得加息本身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的迹象。而且很要命,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美国也一再确认,是否已经出现了“工资物价螺旋”。那么现在从比如像欧洲地区的这种罢工的情况来看,其实出现工资物价螺旋的恶性通胀局面,还是可能性很大的。所以说经历了几十年之后,整个的西方国家可能会重返滞胀这么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最近,日本央行——世界上量化宽松的鼻祖,也是维持零利率、负利率政策时间最长、最坚定的央行,在上周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向。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整体上来讲,2023年全球的央行,已经是把过去那种量化宽松、零利率复利的政策,走到了死胡同、绝路上了,都要开始回归到一个正常化的货币政策空间上来,否则通胀就会成为压倒各个央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2023年的中国央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整体上来讲,我觉得要比2022年好。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中国央行面临的那种美联储暴力加息的局面,在西方国家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之下,肯定都会放缓。第二个,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在2023年肯定会再出现疫后的重启繁荣。

那么中国的基本面会支撑人民币汇率有比较坚实的基础。所以2023年中国的央行,我觉得其实反而没有什么大考,不像2022年,我觉得中国央行那真是面临着内外两重大考。其实2023年的中国央行,包括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上来讲是一个比较舒服的期间。那么人民币汇率我觉得会重新在六到七之间宽幅波动。整体上来讲,人民币在2023年肯定会成为一个强币。这个我觉得态势是比较确定的。当然中国人民币,其实在人民币的国际化,包括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里面的结算里面,潜力跟增长的空间都比较大。



6、邓海清:2023年大宗商品投机天堂将不复存在

凤凰网财经:其实今年除了美联储,包括全球的新冠疫情,包括俄乌冲突共同导致了今年全球都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尤其是以全球能源为代表的能源安全问题。那您觉得2023年能源的安全问题,还会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风险吗?我有关注到,高盛前几天曾经预测说是明年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将再度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一个资产类别,回报率可能会超过40%,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邓海清:我觉得高盛的这个观点,其实是有点过度的乐观。高盛作为国际投行机构,其实是全球通胀交易的最大受益者。在2022年,尤其是俄乌冲突发生之后,可以说把高盛他们主导的这样一个通胀交易再次推向了巅峰。

2023年为什么高盛会有这么一个看法?我觉得其实2023年对于高盛主导的通胀交易,最核心的因素可能就是中国需求,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中国这样一个超级经济体,在疫情后走向复苏,可能会带来的对于能源方面的大宗商品需求可能会令这种国际投机者非常亢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跟中国高度相关的,比如像黑色系的金属这些价格,最近这一个多月是出现了打鸡血、满血复活的飙涨。

但是高盛提出的这么一个看法,为什么说是过度乐观?其实它还是没有看清楚,中国这一次需求复苏、扩内需,跟过去他们很熟悉的,中国两次最为典型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一次就是2008年中国的4万亿,一次是2014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规模巨大的棚改)不同。那么这两次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其实是带来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能源价格以及黑色系金属的超级大爆发的这么一个时代。所以我觉得高盛它会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非常看重中国需求因素。但是我觉得他们过度乐观,其实是因为,其实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中国。

现在的中国我觉得在2023年虽然有比较大的需求的复苏,但是如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这一次的需求复苏,不是搞大水漫灌,这个政策的方向是非常的清晰的,所以不可能再看到2008年、2014年一样的大放水。所以过去中国的这样一个大放水加房地产,再加上刺激中国需求这么一个大宗商品的逻辑,其实我觉得已经不太现实了。中国现在追求的东西,层次已经不是只有量的扩张的层次,现在我们其实更多的追求的是一个既有量,但更看重质。

那么“质”前面我们也讲过,一个就是科技的独立创新,第二个就是绿色能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像大家看2023年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完全不会再呈现过去的那个中国房地产一样,大宗商品也不太会再呈现过去的中国需求所引爆的那种大宗商品的暴涨。所以大宗商品这一块里面,高盛的40%的收益率,真的是太高了。

但是我觉得2023年,大宗商品依然会处在一个高度震荡的态势。主要原因也是有两个,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走弱,这个因素跟全球的经济衰退,以及中国需求这三者之间的均衡将会要重构,那么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第二个其实就是欧佩克+这些供给方,跟现在搞这种限价措施的这些西方需求方也会形成一个非常剧烈的博弈,那么这个博弈一定会带来油价,包括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

但相对来讲,我觉得2023年的油价,包括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波动,比2022年肯定是会小。所以对于我们中国来讲,其实无论是石油还是其他的大宗商品,保持一个相对价格的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既是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国有利,也是对大宗商品的生产供应国有利。

当然了,像高盛的这种国际资本,他们最需要的,最想获利的,其实就是暴涨暴跌。在暴涨暴跌中,高度震荡里面,那就是像高盛这样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天堂。那么2022年,包括2021年,其实就是通胀交易的天堂。但我相信2023年,也许这种天堂的待遇将不会存在。


7、邓海清:港股牛市气息已现,A股将成国际资金避险地

凤凰网财经:接下来想问您一些关于股市投资的问题,也是我们很多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我看到您前两天有一个观点说,明年A股一枝独秀的概率非常大。您的这句话是不是代表着明年,我们可能会盼来一波新的牛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了明年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这个信号之下,您觉得股市有没有可能成为扛起改善大众心理预期的大旗?

邓海清:是这样的,在二十大之后,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的A股市场的牛市,尽管可以说来得有点步履南山、一波三折,但是我觉得经历了凤凰涅磐之后的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A股市场,确实是会迎来它的春天。这一点其实无论从大逻辑来讲,还是从资本市场的估值的这个角度来看,都是确定性非常强的。

首先, A股市场能不能牛很大程度上可以先看看港股市场。港股其实是A股的一个风向标。一定是港股受到了国际资本的青睐,才有可能会出现A股受到青睐的这么一个投资逻辑。这么多年里面,大家都感受很明显,A股的大幅下跌,往往也是港股走在前面的。

现在的港股市场已经明显开始有了牛市的气息。港股为什么能牛?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欧美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根本改变。

2022年,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是美国经济是上行的,虽然他们有高通胀,但是整个经济是上行的,导致了整个的资本肯定是流向海外。第二个美国的十年国债收益率都能达到5%这个水平,中国的十年国债收益率才2.7%、2.8%。所以这么一个巨大的利差,也使得大量的资本都是会逐利流出国内。所以香港市场今年出现了流动性枯竭。

那么现在的香港市场,流动性再次回来了。所以现在可以说A股在2023年,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港股就是一个风向标。

第二,中国A股也有它非常独特的魅力。那么其实在全球市场上来看,中国A股无论是在估值,还是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来讲,这些年都有非常大的进步,估值在全球领域也是处于洼地。

所以目前中国对国际资金来讲是安全性的资产,在全球经济衰退即将来临的时候,那么中国A股也成了国际资金的避险地。所以2023年的中国A股市场,它确实有它的低估值优势。

第三其实是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国式的现代化转型和未来高质量发展。如果我们参照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时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讲,2023年以后的中国,其实也是正式开启了中国的新经济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经济时代,资本市场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可以看到,谁将会是一个财富的发动机和蓄水池。过去在中国的城镇化跟工业化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是中国的工业化跟城镇化的蓄水池。而现在在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经济时代,资本市场才是中国未来的财富发动机跟蓄水池。

所以上个月我们看到,中国个人养老金,也叫做养老投资的第三支柱的开放。这也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养老钱可以去投资的一个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心,中国资本市场是安全的,否则哪敢拿中国老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钱,去投给一个不安全的投资领域,或者说没有机会获利的领域?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A股市场,大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也要有时代的敏锐性,做时代的觉醒者。站在这个时点上,我们还是非常坚定地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中国的牛市。

其实中国的牛市倒过来讲,一定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后结果。所以2023年的整个的市场里面,我们是认为大家要做一个长线的布局,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其实也一定会体现在A股市场的成功之上,就像当年美国新经济的成功一定会体现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一样。

凤凰网财经:具体到配置方面,您觉得有哪些板块有希望在明年成为第一波赚钱的机会?比如近期疫情政策调整之后,一些抗病毒概念被资金热炒,您觉得这种热度会持续多久?

邓海清:2023年的股市的里面的布局,其实基本上是两条线索,一条其实是周期的线索,就是量的表现。因为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中国是一个内需复苏的大年。所以这样一个年份里面,经济周期是向上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的房地产、养老投资、出行酒店消费,都属于量的复苏最直接的板块。所以我们在2023年的布局里面,确实也是非常看好疫后消费复苏大的领域。

那么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板块其实在前期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了,包括说大家所看到的航空机场,免税店,这些都已经表现得非常出彩。未来我们觉得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后,消费的复苏还会要有一个时间的验证,但是这个趋势肯定是不会变的。


8、中航基金首席邓海清:远离新冠防疫概念股炒作

当然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很多的投资者,包括前面讲到的医药板块,疫情时代的那种投资理念,包括大家炒作的一些防疫药品的这些股票,我们觉得还是要远离风险,拒绝炒作。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由此相应的,防疫时代的投资逻辑,也已经过去,成为了过去式,大家一定要拥抱新的时代。

第二个,从高质量发展,中长期的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要紧扣科技这个关键词。大国博弈,科技定乾坤。可以说,中国未来的股票市场能具有的高度跟可持续的时间长度,都是取决于科技板块的质量的提升。美国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能够几乎来一个将近十年的牛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每一次超级大牛市背后都是它的科技公司的科技革命,科技王者的到来。

那么在中国,我们经历的那几次牛市,往往都会有点短命的感觉。就是因为无论是2008年四万亿刺激的牛市,还是到2014、2015年那次的超级大牛市,都是靠着纯周期的、只有量的这么一种牛市,其实都是短命的牛市,都是那种“一日游”这样的牛市。

未来中国的牛市会跟以前不一样,关键的点还是在于科技。在科技里面,我们比较看好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其实人工智能跟新能源,这两者之间往往在载体里面是能够融合的。所以无论是芯片还是汽车自动驾驶,以及我们现在非常火的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在未来来讲,都可以说是决定中国的经济未来在全球的地位,以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的关键要素。所以这一块一定要是放眼未来、放眼长远来进行投资。

第二个其实是供应链安全,特别是在粮食、能源这些扮演关键角色的领域,我们觉得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里,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实是属于这个领域里面。在安全性里我们其实想要特别提到一点,就是平台经济。可以说在未来中国的消费里,数字经济是成了中国式平台经济的升级版。

最后一个就是生物、基因技术这一块里面的。在生物医药里面大家不要再去炒过去的莲花清瘟什么这些药品,更重要的是一些基因技术,包括有突出的创新性的这些生物经济领域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重点。

另外一种就是大型集成领域,有高度壁垒、有高度定价权的,比如说大飞机赛道,可以说是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那么我觉得下一个可能就是以C919为代表的整个中国的大飞机制造。这个也是改变世界的格局。从过去的波音空客两分天下,到最后会变成一句话就是波音空客跟中国商飞三分天下的这么一种全球性的大势。

大飞机都是集成了几百万个零部件,这种产品其实也是非常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的工业水平跟集成制造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哪怕像日本这样一个所谓的曾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二大国的经济体,都无法完成一个商运飞机的制造的集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飞机行业跟深5G系的科技基因技术行业,这两个行业我觉得是最有可能产生十倍牛股以上的,可以说明星股票的领域。

凤凰网财经:那除了A股市场,关于中概股,我们有看到中美审计监管最近不断地推出了一些很积极的信号。很多人都会认为说这个信号可能会代表着中概股在之前遭遇的审计监管方面的危机已经解除了。您是怎么看的?

邓海清:其实美国人一方面觉得中国人强调安全是不对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美国人自己又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自己的安全。中概股的这个事情,包括中美之间的审计合作的事情,其实绕到美国的角度来讲,就是美国自己认为的一个资本市场的国家安全问题。如果说在我美国上市的公司,我都不能去对你进行审计,那我这个安全怎么保障?所以美国会有这个诉求。

那么对中国来讲,其实我们完全能够为自己的优秀的公司提供充足的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讲到这里,中美之间其实也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了。所以我觉得中美之间很快达成了审计协议,这么一种和解,确实中美之间合作的氛围其实是有很大的改善。

我觉得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的这些公司,关于退市的这种危机或者警报,确实是大部分已经可以说是解除了。所以大家在这个方面的安全担忧,其实是可以比较少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说中国的优质的上市公司,其实还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不会变,就是回归A股跟回归香港市场。愿意在美国市场的就继续待着,不愿意待的,就会回香港市场跟回A股市场。

那么回过头来讲,为什么现在的中国我觉得具备条件。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A股市场已经有自己的科创板,也有自己的北交所的新三板这个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的体系已经足够完善了。所以我们过去非常依赖于美国的纳斯达克,包括它一些特殊的上市交易制度的一些安排。那么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科创板、新三板、创业板整体体系的完善之后,那么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科技类的上市公司,对美国的资本市场的依赖确实是已经大幅降低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