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这个冬天中国人正在经历离别之痛

“妈妈被疫情带走了,这个电话,再也拨不通了。”

名人效应加上触动心弦的文字,演员王劲松透露妈妈因疫情去世的博文留下了超过5万条网友评论,有人安慰他“妈妈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永远陪在王老师身边”。

冬至刚至,伴随着首波染疫高峰的持续肆虐,新闻中铺天盖地的名人讣告,以及身边无处不在的死亡,已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冬天的寒意。

比起清华北大一个月内密集的33封讣告,比起那些被我们读到的死亡报道,对于没有给去世亲人公开发布讣告习惯的我们而言,更多平凡人的死亡其实是悄无声息的,是无人关注的,甚至,还可能是无人送别的孤独离去。

诚如《纽约时报》讣告记者山姆·罗伯茨所言,“某人的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如此重要。”

1

公众对这一波死亡的关注,最初可能就是来自于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密集讣告,有人统计后发现,最近一个多月北大有15名教授去世,而清华近期也有18名65岁以上的老教授去世。

梳理名字发现,北大去世的教授中包括著名语言学家符淮清,12月5日去世,享年86岁;

北京大学陶瓷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长杨根,11月30日去世,享年89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言文化系李贵培教授,11月16日去世,享年95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周曾铨,11月13日去世,享年86岁。

此外,还有河北正定中学校友、北京大学封世辉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赵光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丁安如,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教授贾梅仙,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唐有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王建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谢庆奎等,以及没有信息确认的几人。

清华方面,12月7日的讣告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6日在京逝世,享年95岁。

纵览这一波高校讣告中去世的教授,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不过,也有例外。12月20日,“因感染重型感冒去世”的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享年67岁。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冠英去年11月刚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创人员之一,也是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设计者。

对于北京日报报道中所称的“重型感冒”,在网络上也是引发一片唏嘘,如此含糊的措辞让不少人直言“受教了”。

跟清华大学有关的另一名年纪较轻的逝者是长城战略咨询创始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王德禄,其因感染奥密克戎于12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6岁。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禄本月12号上班时发现自己阳性了,13日上午发烧,晚上吃了退烧药睡下,14日6点多,家人发现他已经去世。据其家人介绍,王德禄染疫后并没太在意,把它当作“小感冒”了,吃了退烧药就没有当作问题,没想到说走就走,连一声告别都没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的那句话,“重症和死亡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所体现。”

2

当然,这一波去世的专家学者名人并不仅限于北京的两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著名历史学者刘统,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1日去世,享年71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12月20日在武汉因病去世,享年98岁;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女士于12月19日逝世,享年80岁;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周涛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著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于12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著名性学专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达临于12月17日在上海六院ICU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0岁;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江志强,因突发疾病于12月10日在深圳逝世,终年40岁;

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创始人张澜先生的长女、民盟特园支部盟员张茂延,于12月17日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102岁;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振鹍,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5日14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近一个月来,还有多位医学大家逝世,他们或是学科的奠基人,或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中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缔造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德昌教授因病于2022年12月10日23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李泽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88岁;

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蒋明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92岁;

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正畸学先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王邦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7日逝世,享年85岁。

著名药剂学家,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魏树礼教授,2022年12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影像学家、原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果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周岁。

除此之外,还有京剧表演艺术家储兰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8日凌晨逝世,享年39岁。

年仅37岁的前沈阳金德队球员王若吉,因感染新冠引发基础性疾病(糖尿病)恶化,不幸于12月12日去世,则被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昊视为“比较个例的情况”。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曹凤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12月21日,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同一天,稀土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两位巨星同日陨落,令人哀伤。

3

比起这些泰斗级奠基者、科学家、名人的去世,在这一波的染疫高峰,还有一些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也在这个冬天离开了。

由于没有讣告,更没有报道,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死亡更值得记录,因为,亲人过世,不单单是一个人走了,而是家属心理上的创伤,讲诉他们的故事,可以在我们的心里让他们再“活”一遍。

广西贺州四年级小学生徐梓萱的妈妈发消息称,女儿徐梓萱12月13日检测出弱阳性,医生开药回家隔离后,14日发烧至39.5℃,吃药退烧后,在16日出现浑身酸痛症状,17日早上突然翻白眼抢救无效死亡。

在网络上,“西安28岁程序员重症病危筹款抢救”的消息更是让很多人泪目。

28岁的郭晓桐,是一名程序员,没有基础病,12月12日开始发烧最高烧到39.1℃,12月17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的情况,来到西安高新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新冠肺炎,需要住院治疗。不过,因核酸结果没有出来无法住院,次日才予以办理。18日安排好床位后,病人已经血氧已经不足,先后进行了吸氧、上呼吸机、插管抢救,都没有效果,转到ICU后上了ECMO,还是没能抢救回来,12月21日去世。

普通人的死亡还不止一个程序员和小学生,北京网友“自由晚风”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悲痛的心情送完家人”的经历。

“从14号医院不收,15号家里去世,到今天(12月21日)整整7天了,去世后找人拉到殡仪馆存放,告知排队到26号火化,我们就等消息,后来又说要29号以后了,还是拉过去那个师傅好说歹说让20号早晨去排队,我们4:30赶到殡仪馆前面有41辆灵车在排队,我们42。”

而排在他们前面的第一辆车,从头一天的下午2点就开始排队了,结果到了5点排上火葬场下班了,只能彻夜排到第二天,据说前20辆车都是这样。

这名网友说,“排了一天后,到下午6点所有流程才算完成。”他写道,据说殡仪馆开始24小时轮班工作了,停尸的地方已经不接收了,没地方停了,地上都放满了。他提醒网友,“在医院去世的,一定要找到能火化的地方再把老人拉出来,火化不了千万别拉,没地方放。”

一名湖北网友12月22日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一大早收到妈妈的消息,说昨天晚上奶奶去世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那时那刻的心情,听网上说,老人年纪大了去世后,一般都称之为喜丧,我想去参加奶奶的葬礼,但亲戚们都以近期疫情的缘故,叫我们小一辈的都不要出席。”

朋友圈里,一名失去父亲的网友说,“今年本来有两次机会回家,想多干点活,过年再回,可惜、愧疚、遗憾……”他写道,“好多天了,我常常恍惚,觉得这些都不是真的,父亲并没有离开,他马上就会从房间里院子里大门口走过来,哪里都有他的影子,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只要我不忘记,你就不算离去。”相信,这名朋友的感慨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心声,我们无法一一记录每一个逝去的名字,但这个世界上只要多一个人记住,他们就不曾离去。

疫情或许会打乱我们面对痛苦的过程,让告别仪式变得不那么体面,但却无法阻挡关爱,在这个冬天,我们可以凝聚起超越病毒,跨越悲伤的力量。





不自由 毋宁死 言犹在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