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封控拯救经济?学者:中国仍面临结构性挑战(组图)






华盛顿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2022年12月13日举办研讨会,与会学者关注重点集中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中国经历过去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伴随当局逐渐放宽封控措施,中国经济能否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问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

12月13日,华盛顿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举办研讨会,与会学者关注重点集中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指出,中国放宽封控政策会为经济带来益处,但是目前还无法推估其正面效果的程度。

杜大伟:“(放宽封控)肯定会对经济带来正面影响,因为严厉的‘清零’政策非常限缩消费,所以放宽‘清零’政策带来的成果肯定是正面的。不过,我们无法预期放宽政策后带来的正面量能有多大,因为中国必须先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我们不知道疫情扩散将会多严重,也无法推估中国的疫苗有效程度及民众应对新冠疫情的反应等等。目前,中国民众对于新冠疫情很小心,因此放宽封控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中国2022年的经济成长率为3%,外界推估,2023年中国的经济成长率可能只会再增加1%。"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华裔记者冯哲芸(Emily Feng)也在会上表示,中国在放松封控政策后目前疫情相当严峻,因此中国市场的反应还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北京现在是处于完全封锁状态,我60%到70%的朋友都得了新冠肺炎,这对服务业冲击很大。所以,外界希望放松'清零'来刺激消费,这需要再等几个月才有可能发生。”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华裔记者冯哲芸(Emily Feng)在会上表示,中国在放松封控政策后目前疫情相当严峻,因此中国市场的反应还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视频截图/CFR)


经济难以回到疫情前水平 学者:中国面临结构性挑战

杜大伟还指出,中国经济表现疲软有其结构性的原因,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人口就业、老龄化,以及惨淡的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口,中国的劳动人口已经达到顶峰,并且即将开始衰退,这使中国的经济很难再有活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上,中国过度建造房地产,在错误的地方盖过多的房子,在许多城市过度建设,这导致中国政府负债却没有好的资产。”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刘宗媛(Zongyuan Zoe Liu)也指出,中国还同时需要面对去全球化的结构性问题:“当习近平谈到内循环与外循环时,我认为他主要强调的是内循环,这和中国长期向外发展的策略不同。过去,中国强调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现在习近平改为强调内循环,这代表国际市场为中国经济带来的价值只是附加的。”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刘宗媛(Zongyuan Zoe Liu)指出,中国同时需要面对去全球化的结构性问题。(视频截图/CFR)




学者建议: 给民间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杜大伟认为,如果北京当局希望推动经济发展,则需要给民间企业更多空间:“如果中国想要有稳定的经济发展,他们将需要更多的企业活动、商业创新,更多民间企业活动。中国领导阶层一直都有用国家掌控经济的做法,习近平本人更偏向于此,这对经济会带来负面影响。”

冯哲芸则认为,中国过去三年的封控措施已经导致许多外国中小型企业离开了中国市场,长期而言,外国大型企业也有撤出中国的趋势:“我在过去几个月待在欧洲,尤其是东欧。如果你跟那边的中小企业谈话会发现,他们对于中国的市场感到非常悲观。他们已经退出中国市场,即使他们过去为了在中国设厂耕耘了近十年。不过,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他们投入的巨额资本使他无法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尽管如此他们也会慢慢地从中国市场转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