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的重磅新闻真是一个接一个。首先是世界经济版图巨变。全球前十大国家经历了一轮大洗牌。
韩国跌出了前十名,被巴西超越。加拿大反超意大利,成为第八。印度则超过了原先的宗主国大不列颠,历史性的跻身全球前五大经济体。
整个印度都为之振奋。
遥想2010年的时候,印度才排在全球第11名,此后每隔两年就会跃升一个位次,速度非常夸张。
其次,是印度首富阿达尼登上世界富豪第二的宝座。要知道,这可是亚洲人第一次冲到这个位置,世界富豪榜的前几名,可常年是被美国人霸榜。
再这么下去,宇宙第一首富就要变成印度人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根据先前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反超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你没看错,世界第二!
联合国预测说,印度的人口即将在明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对迈入老龄化的中国,可真够刺激的。
在全球经济衰退期、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印度这几年可以说是妥妥的“躺赢”。
龙象之争真的要起变数了吗?
首先“躺赢”的,就是印度首富阿达尼。
要知道,在今年4月发布的福布斯富豪榜单中,阿达尼仅仅位列全球第11位,排在同为印度富豪的安巴尼之后。
然而过了短短5个月,阿达尼就超越了比尔盖茨、贝佐斯等,晋升世界第二大富翁。到底是怎样一股神秘力量,将他托举上神坛的。
答案就是,煤炭。
过去,欧盟每年约45%的煤炭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其中用于发电和取暖的动力煤有七成来自俄罗斯。
受俄乌冲突,欧盟对俄罗斯的煤炭采取禁运措施。
既然选择切断了俄罗斯的货源,欧盟就只能从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其他国家采购煤炭,这造成海运煤炭资源的紧张,国际煤炭的价格也随之急剧飙升,从一年前的50美元每吨直接狂涨至400美元每吨。
那在这场博弈中,阿达尼又是如何躺赢?
这个印度国内最大的“煤老板”,掌控着这个用煤大国近三分之一的进口份额。而且他还有另一个更为关键的身份——澳洲最大煤矿卡迈克尔的老板。
这个煤矿总储量预计270亿吨,远超过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印尼。
这个全球顶级煤老板,深知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除了自己手上掌控的资源,他还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煤炭,摇身成为“亚洲煤王”。
面对印度以及欧洲,这两个对煤炭有着迫切需求的大市场,坐拥煤炭帝国的阿达尼自然也赚的盆满钵满,扶摇直上,今年光是其身价就增加了609亿美元,增加了近70%,生动诠释什么叫“躺着都能赚钱”。
而太平洋彼岸的贝佐斯,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科技股的下挫。今年以来,亚马逊的股价已经下跌近28%,其身价也跟着大幅跳水,最终只能将世界富豪第二名的桂冠拱手让人。
再这么下去,下一个地球首富恐怕会是一个印度人哦。想想也够魔幻的。
不过,印度这个国家贫富差距很悬殊。
前10%的富人创造的财富,就占据了国民总收入57%,底层50%的人所占份额仅为13%,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现实中的贫富差距也是非常魔幻。在孟买市中心,马路的一边是脏乱差的达拉维贫民窟,另一边却矗立着前印度首富安巴尼的27层豪宅。
而且,为了避免看见贫民影响心情,富豪一家都选择搭乘直升机出行。比起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这些印度富豪才是真的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虽然贵为亚洲第二经济体,但令人讽刺的是,在《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里,印度却被定义为“贫穷且非常不平等的国家”。
给印度创造“躺赢”机会的,不是别人,正是发达国家。
最近,有一个让印度举国欢庆的大新闻,那就是印度的经济体量超过了旧宗主国英国,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而今年,恰好是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75周年。
据IMF的预测,在2027年,印度的经济还将超过英国的20%。二者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英国的经济为何如此差强人意?
主要是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英国采取封锁措施,这使得严重依赖服务业的经济受到重创。
如今虽然“解封”,但英国的经济复苏却不尽如人意,外加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困扰,未来还将可能迈入漫长的衰退期。
与英国的疲弱相比,印度的经济却在本土疫情缓解之后迅速反弹,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2021年,印度全年GDP增速达8.3%。2022年上半年,其经济增速高达8.4%,在世界名列前茅。市场预测,今年印度经济将增长7%以上,而英国则仅有3.6%左右。
与英国相同的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也是靠服务业。但与英国不同的是,印度的服务业在疫情后快速反弹,同比增长25.7%,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三分之二。
日渐膨胀的印度,甚至打起中国产业链的主意。
在大国博弈的国际形势下,作为最有可能承接中国制造能力的国家,印度成为西方眼里的香饽饽。
最近美国科技龙头的举动,更加印证了这种苗头,苹果公司宣布在印度制造最新的iPhone14系列机型。
要知道,过去苹果在印度生产的大多数是旧型号。以iPhone11为例,印度工厂在该机型发布10个月后才开始生产制造。
但如今世道已变,在发布仅仅十几天后,印度的工人就可以在流水线上组装这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了。
摩根大通预测说,到2025年,苹果公司可能会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
这是继三星迁到越南之后,全球又一次剧烈的产业链重组 。
而在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中,印度更是被摆放在了关键位置。西方打的算盘是,要想重新掌握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话语权,就必须要扶植起一个够替代中国的选手。
思来想去,亚太地区也就只有印度有这个潜力。美欧更是明确提出要把太阳能电池、稀土和芯片等领域的供应链,转移到印度等国。
GDP赶超英国、国际地位的攀升,让“躺赢”的印度不禁飘飘然。在2022年独立日演讲中,总理莫迪更是宣布印度要在25年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跻身发达国家。
让印度拥有“躺赢”资格的,还有其人口优势。
截至2022年,印度人口为14亿1200万人,与中国的14亿2600万人差距已经非常小。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明年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的趋势还将继续扩大。
与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不同,印度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更具优势。
从这两张图,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差异。0-30岁的人群,构筑起印度扎实的人口结构底座,而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却集中在30-40岁以及50-60岁。
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18.9%,其中65岁及以上占了全国的14.2%,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而印度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在2020年仅仅不到15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6.38%。
2010年到2020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3%。而印度的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以上,远高于全球人口增长率。
在全球人口衰退期,谁拥有年轻人口,就更有底气创造经济奇迹。当年中国就是凭借“人口红利”强势崛起。
但是即将成为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是否能够真正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点还是有待验证。
虽然从数据来看,印度也处于人口红利阶段。2020年,15到64岁人口占据印度总人口的67%。而未来30年,在全球新增的劳动力中,将有22%来自印度。
然而,我前面提到的贫富差距问题是一大制约因素。
在印度13.8亿人口中,还有庞大的8亿人口,属于贫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还要靠着领取政府的粮食补贴度日。而中国已经有8亿人迈入中高收入阶层。
赤裸裸的教育、医疗、性别平等、就业等现实问题,将决定印度未来走势,到底是激发“人口红利”,还是走入“人口陷阱”。
而这也决定了,印度能否真的“躺赢”。
4
看似“躺赢”的印度,实则暗流涌动。
国际上对于未来印度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持保留态度。高盛已经将印度2022年GDP增长,从预期的7.6%下调至7%。
路透社援引多名国家经济学家的分析也指出,印度“全球GDP增速最快经济体”的高光时刻,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目前印度面临严峻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问题,国内消费也无法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虽然大宗商品价格的走高,让印度富豪“躺赢”,但这也将印度经济推向了另一个极端——高通胀。
随着经济的复苏,印度对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激增,但由于俄乌冲突,价格的飙升让这个国家承受着通胀之痛。
印度的产业结构发展也非常不均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左右,但制造业却只有15%,且制造业仍普遍停留在低端制造水平。
毕竟,在21世纪初,印度这个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这也使得印度的服务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服务业的强大就愈发衬托出制造业的空心化。莫迪政府近年来更是试图通过产业政策和高关税壁垒,来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增长。
印度的野心极其之大。
2020年就提出“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企图在产业链中剥离中国影子,早日实现“产业强国”。
但现实中,印度60%的电力设备、1/3的电力产品进口额、1/3的纺织业设备、85%的制药原材料都来自于中国。要想在产业上与中国划清界限,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8年,莫迪打起了关税的主意,将关税从平均13%提高到20%。高居不下的关税,就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都曾吐槽:“印度可能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
高关税对营商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的跨国企业望而却步,选择放弃这个庞大的市场,有的跨国企业选择从印度撤厂。
而从美国传统基金会今年公布的经济自由指数看,印度在亚太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12位,总得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其亚洲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何其不匹配。
除此之外,深入印度人骨髓的“种姓制度”,也是印度发展的桎梏,成为印度人身上的无形枷锁。
几千年来形成的阶层固化毒瘤,虽然早已被宪法废除,但人们已经难以摆脱“宿命论”。比起毫无意义的“内卷”,他们宁愿选择“躺平”。
然而,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做支撑, “印度制造”凭什么崛起。如果整个社会都失去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印度经济凭什么能蒙眼狂奔。
而且印度是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缺乏自上而下的权威,加上印度各邦分治力量强大,以及民族语言宗教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这使得许多政策都无法统一高效地实施。
就拿建高铁来说,放在中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这放在印度,难度却堪比上天。
2017年,印度首条高铁开工建设,但至今年6月仅仅修建了10公里,几乎就是摆烂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难?
高铁建设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征地和拆迁。但印度的土地属于私有化,地方政治又错综复杂,农民抗议不断,这使得征地难度非常大。
中央政府又没有一锤定音的能力,因此这项工程只能被迫搁置。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我们有超过90%的人口都使用汉语,而印度却只有30%的人口使用印度语。
唯一能够让80%的印度人凝聚起来的,就只有印度教了。
印度真的能在大国博弈下顺势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