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成人手掌长的非洲大蜗牛(图片来源:USGS)
每当发生物种入侵,我国食客总会戏言:怕什么?把它吃到灭绝。但这个看着可爱、吃着也美味的入侵生物——非洲大蜗牛,如果你也蠢蠢欲动想品鉴一番,不妨看过本文再做决定。
撰文 | 不周
审校 | 二七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听说生吃蜗牛很补,丈夫便在自家花园里,用蔬菜精心喂养了几只大蜗牛,准备供全家人享用。然而,美味珍馐的代价让人难以承受。很快,他们一家就出现发烧、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最终夫妻双方、长子和丈夫的母亲不治身亡,次子卧床逾十年后过世。
这样一则堪称“灭门惨案”的事故,或许曾让许多人认识了看起来可爱敦厚的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又名褐云玛瑙螺)——它们正是这个故事里“精心喂养的大蜗牛”。它们总是背着棕褐色蜗牛壳,上面带有淡黄色条纹。这种巨型蜗牛可以长到20cm,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同时也是最具威胁的入侵生物之一。
背着棕褐色螺壳的非洲大蜗牛(图片来源:Pixabay)
非洲大蜗牛的破坏性极强,它们能以500多种植物为食,包括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以及观赏植物。但除去对农业与自然植被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命。
“无意”的伤害
非洲大蜗牛的体内、粪便,甚至体表黏液都携带着大量病菌与寄生虫。而造成开头那个灭门故事的幕后真凶,正是非洲大蜗牛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人和动物,在接触蜗牛黏液、生食(或未煮熟)感染寄生虫的蜗牛或被蜗牛黏液污染的蔬菜后,都有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一旦它进入人体内,便可能经中枢神经系统入侵大脑,引发发烧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其实,广州管圆线虫最重要的寄主并非蜗牛,它们主要寄生在老鼠肺部血管,在鼠肺部产卵后,会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幼虫被蛞蝓、蜗牛、淡水螺等软体动物吞食后,会在这些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鼠类又会捕食这些软体动物,寄生虫就重新回到了它们繁殖的地方。
左图为鼠肺中分离出的两只雌性管圆线虫成虫,其独特的螺旋图案是白色的子宫管和充满血液的红色肠道交织而成;右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从蛞蝓体内分离出的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图片来源:DPDx/CDC)
可以说,广州管圆线虫在最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间流畅往返,人类只是误入此循环的非正常宿主,因为广州管圆线虫通常无法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然而这些年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病例屡见不鲜。一来是因为,它在螺类(尤其是本文主角和福寿螺)中感染率极高。二来,非洲大蜗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都很强,在我国南方“人口”基数大。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主动以不安全的方式食用它们。
“有意”的破坏
如果说,非洲大蜗牛作为病菌和寄生虫的“搬运工”,对人类的伤害还可看作无意,那么它对环境的破坏则是“有意为之”。非洲大蜗牛的胃口非常好,其食谱不仅囊括了众多对人类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比如花椰菜、木瓜、香蕉等,甚至还包括地衣、真菌以及其他蜗牛(通常是其他蜗牛的尸体)。
仔细观察蜗牛进食的过程,你会发现它们行动虽然缓慢,但吃起东西绝对是标准的“干饭蜗”。在饱受非洲大蜗牛侵扰的地区,居民在花园里种植的蔬菜,有时一夜间就能被啃食一空。
令人惊奇的是,蜗牛其实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生物,在它针尖一般大小的嘴里,有两万多颗牙齿密集排布在带状的舌头上,因此它们的舌头被称为齿舌(radula)。其实,蜗牛并不能"啃食",只能用"研磨器"一般的舌齿将食物剐蹭下来。
即使这样,非洲大蜗牛的进食能力也让人震惊。我们常开玩笑说“这个月要吃土了”。现实是,非洲大蜗牛不但可以吃土,甚至还能舔食并消化水泥。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地补充钙,来维持背上那巨大坚硬的蜗牛壳生长,所以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植物来摄取钙。一旦植物也无法满足需求时,它们就会以砂石、水泥为食,有时甚至能破坏人类的建筑房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存与繁殖
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只是入侵物种的自我修养之一,在入侵地区强大的生存能力也是必要条件。
从命名就能看出,非洲大蜗牛的自然栖息地原本在温暖湿润的非洲。但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们可以将软体部分钻入土壤中休眠,来减缓新陈代谢,休眠期可长达5~9个月。有时它们还会分泌乳白色的黏液膜来封闭壳口,为自己“关上门”。再结合它们不挑食的属性,被带到温暖地区的非洲大蜗牛,可谓如鱼得水。
此外,非洲大蜗牛通常长到6个月时就已具备繁殖功能,它是雌雄同体、异体繁殖的物种。这意味着,无需每只蜗牛不用去寻觅特定性别的“另一半”相遇,只要任意两只性成熟的蜗牛相遇,就能够繁衍后代。研究显示,理想情况下一只非洲大蜗牛一生能产下数千枚卵,后代存活率接近90%,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可见一斑。
木瓜根茎处的非洲大蜗牛卵(图片来源:Scot Nelson)
入侵与灭杀
由于偏爱温暖的气候,非洲大蜗牛通常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间,在我国主要侵扰着华南地区,在美国则是佛罗里达州备受困扰。20世纪60年代,几只非洲大蜗牛被带入佛罗里达州,从此开启了称霸之路。
据佛罗里达州农业和消费者服务部(Florid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onsumer Services,FDACS)介绍,佛州在1969年首次发现这种害虫后,花费近100万美元捕杀了一万七千多只蜗牛,终于在1975年宣布根除了这种入侵生物。然而,2011年,佛州又发现了一只非洲大蜗牛,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灭杀,这次耗资约2300万美元,灭杀了数十万只蜗牛,又在2021年终于宣布灭杀成功。不幸的是,今年6月,佛州再次发现了一只非洲大蜗牛,被迫开启了第3次“灭蜗战争”。
可以说,佛罗里达州与非洲大蜗牛的战斗经验极为丰富。FDACS在第二次灭杀行动中,呼吁看见非洲大蜗牛的居民主动电话报告,成功追踪并消灭了大量蜗牛。他们也会喷洒针对蜗牛、蛞蝓的杀虫剂,四聚乙醛(Metaldehyde),来实现定点灭杀。他们甚至训练了可以嗅出非洲大蜗牛的拉布拉多犬,可以在蜗牛最活跃的夜间追踪它们。此外,虽然蜗牛自身的移动速度很慢,但它们能利用黏液附着在移动的车辆、垃圾等处,四处移动扩散。因此,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设立隔离区,严格检查可能将蜗牛带出隔离区的土壤、机器等。
为彻底根除非洲大蜗牛,人类可谓费尽心机,但非洲大蜗牛并不清楚自己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事实上,除了交配过程,它们一生都是孤独的,既不会与同伴交流,也不会与后代建立任何联系。倾尽一生,它们不是在移动,便是在进食或休息中。
遇到旅行蜗牛,请让它独自美丽,勿碰、勿养、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