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金牌太难了!能吓破胆“我只想多飞一会”(组图)

我有个一直在疑惑的问题,是关于御剑飞行的。

那就是——御剑飞行到底该横着站还是竖着站。

像上面这种像单板滑雪一样、横着站的方法,需要扭腰扭头,对腰椎与颈椎很不友好。

可竖着站在一柄剑上吧,两条腿前后交错如同走平衡木,太考验平衡能力。

而且人一多就站不下了,客容量过载。

这个困惑我多年的问题,前段时间终于在看冬奥的跳台滑雪时得到了解答——

御剑飞行,应该竖着站、且脚踩两柄剑。

啊不对,脚踩俩雪板。



和徐长卿的手部动作很相似了

真不是我夸张,在人类开发尝试的千百种极限运动中,跳台滑雪一定是最接近御剑飞行的那一个。

凌空而起,冯虚御风,自由飞翔。

同时脚上还带着一块长条形物体,要素可谓十分齐全。

实不相瞒,冬奥的跳台滑雪比赛、我是意外关注到的。

最近谷爱凌苏翊鸣两位00后小将大展英姿,基本承包了热搜,偶然机会我在冬奥新闻的夹缝中看到了另一位中国队的00后小将——

甄炜杰。

他很特殊,第一特殊的是在北方运动员更多的赛场上,甄炜杰他是为数不多的南方运动员。

他这一跳,还是冬奥赛场上浙江运动员的首次露面。



via 咪咕视频

第二特殊的是跳台滑雪这一项目,堪称冬奥会所有滑雪比赛中的一股清流,危险而冷门。

很多国外运动员练习至少5年才敢站上赛场,但他才练习了3年。

这两天看热门滑雪技巧项目,是不是以为滑雪比赛的终极目标是空中跳芭蕾?

分分钟在空中翻跟头转圈圈,看得观众眼花缭乱。

但跳台滑雪的目标却非常朴素——就是“飞”。

比你飞得远不远,和飞得好不好看。

不少网友第一次看跳台滑雪的视频时会发出疑问——

这到底在比啥?也不翻跟头也不摆造型,二话不说就往下跳。

光看飞行的动图,有些观众可能还意识不到这事有多危险。

毕竟,赛场上的画面大多是高速摄像机拍摄,运动员们身姿轻盈、看着绰绰有余。

有的赛场视频下,甚至还有人发出了“我上我也行”的质疑。

“就这样一滑,再那样一飞嘛,不就完事了?”



这就很有必要向各位展示,普通人视角的跳台滑雪到底长啥样。

首先是赛场,铺满雪的赛场白茫茫一片,可能会模糊大家对距离、高度的感知。

切换到无雪训练场你就能明白,运动员们到底是从何等高度出发。


via @哈哈哈吴彦祖

上图中就是吉林的一条训练赛道,建在山脊上,背后的山峦已经云雾缭绕。

你需要做的,就是从红框处起点一跃而下、腾空起飞,飞到山脚下的白线处。

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小石潭记》里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

整个人不许挨地,身上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via @哈哈哈吴彦祖

这种飞法我也尝试过,不过是在上辈子。

俗话说得好,“运动员们一跳拿回来个奖牌,我一跳拿回来个灵牌”。

其实跳台滑雪的比赛过程,一眼就能理解。

运动员们直接从高台之上俯冲而下,随后高高跃起,顺着抛物线轨迹在空中滑翔。

《刺客信条》的玩家或许会对跃起后飞翔下落的这个动作比较亲切。

毕竟它看起来就像plus版的信仰之跃。

办公室里第一次了解跳台滑雪的同事曾被猛然震撼,大声嚷嚷“你们看没看那个项目、特别吓人的那个?”

我问她具体项目名是啥,结果她思考了半天,说“跳台飞鼠”。

飞鼠,指的是网红宠物“蜜袋鼯”,会张开四肢短暂滑翔的那种。

怎么说呢,确实和张开双腿、把雪板摆成V形飞翔的跳台滑雪,有那么八九分相像。

尽管物理学已经盖章完毕,人类的身体结构就不可能支持纯粹的肉体飞行。

但谁还没有一点飞翔的幻梦呢?

所有人的童年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梦,梦见自己任意翱翔、穿梭楼宇,有时无限接近地面、但就是不会落地。

睡醒后还忍不住咂摸,猜想这或许是轻功的召唤、武界奇才的发端。

跳台滑雪就源自于人类对飞翔的朴素憧憬。

1860年,两位挪威农民在镇上的滑雪大会上表演了跳台飞跃。

同年,另一位挪威老哥不拿雪杖、飞跃了三十多米。

如今人们可以用各种花样来短暂飞行,跳伞、蹦极、滑翔伞、翼装飞行……

但都得很大程度地借助工具,要么脚上拴个安全绳,要么背个降落伞。

只有跳台滑雪不求人,最能感受肉体飞行的原滋原味。

不过脚上多了两块板子,却实现了起飞的大梦。


via 大象视频

让我来帮你找找起飞后的运动员在哪,在这。

人飞的,已经快比旁边摄像头还高了。

这无异于一场没有系安全绳的蹦极。

区别在于蹦极时你可以选择眼睛一闭一睁,一瞬间就过去嗷~

不敢跳的时候还有背后工作人员的临门一脚或一手。

但跳台滑雪则是指着遥远天边的一条线。

“看见那边的线了吗?就往那飞,去吧。”

2017年3月18日,奥地利运动员 Stefan Kraft 在空中足足“飞”了253.5米。

这是啥概念呢,大约就是你在足球场上踢球时,突然看到一个人从头顶迅速略过

随后隔壁足球场的哥们打电话给你,兴奋地说空中有个人形UFO飘了过去。

十秒钟之内,飞跃了两个半足球场。

可以看到,跳台滑雪的运动员们很好地掌握了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精髓。

众所周知,中国的神仙是站着飞的,这样非常方便看清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而外国神仙是横着飞的,比如超人,大约是因为这种姿势比较适合向地上站着的女友展现健美身姿。

风筝节上的超人风筝

两者一结合,就成了跳台滑雪运动员的斜着飞(误)。

“斜着飞”只是因为这样飞得更远

哪怕比赛成绩会告诉观众,运动员们的飞行距离是一两百米。

可过程中观看对方身姿,总觉得飞的不是200米,而是飞出去两里地。

via @dalbal

跳台的滑道两侧被设计成一层层的台阶状,运动员跳之前,可以自行选择从哪一层开始。

从下往上看,跳台的设计有点像古早综艺中《城市之间》中的“勇攀高峰”项目,有点意思。

但从上往下看,恐高症患者得当场呕吐昏厥,昏前还要嘱咐一句“带我离开”。

via @dalbal

滑行过程中选手们的时速普遍达到了100km/h左右,相当于游乐园里常见的过山车(无安全带款)。

要是有幸能站在滑道中部的教练区,体验更是非凡。

运动员们将一个个地从头顶低空削过,再当着你的面往“悬崖”下坠落。

via @dalbal

仿佛自己不再是人、不再是哺乳动物,而是兰州面馆里,刀削面团上的一粒面粉。

运动健将们就是老师傅手里的快刀,一根根地在雪场上削着面条。

削面的有可能不是老师傅,而是奥特曼

毕竟,雪场远观起来确实挺像个大面团。

今年冬奥会的比赛场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被称为“雪如意”。

两条滑道,一条落差135米、一条落差115米。

这就是为什么跳台滑雪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从三十层楼楼顶往下跳、可不得需要勇气。

电影《飞鹰艾迪》,拍的就是一位英国跳台滑雪运动员的故事。

1988年他代表英国参加冬奥会,虽然是跳台比赛的最后一名,但却刷新了自己国家的记录。

因为彼时,英国自1929年起就不再有跳台滑雪国家队,近60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敢跳、敢付出危及生命代价的尝试。

15米只是开胃菜,40米会让你鼻青脸肿,70米会让你粉身碎骨,90米像女神一样遥不可及。

这就是电影中,男二对跳台滑雪的形容。

相比于其他技巧多样的项目,跳台滑雪看似“简单”。

别的运动员都各种旋转了,跳台滑雪却不太动。

但其实,跳台滑雪里“保持不动”就是最难的。

不知各位有没有放过风筝,风筝飞起来后最考验平衡。

要是吹来一阵歪风,或者手抖地多扯了几下风筝线,风筝就会立刻晕头转向地砸向地面。

而此时,运动员们的身体就如同空中的风筝。

一丁点小异动就会出现重大失误,以90码乃至100码的速度摔到赛场上。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世界杯赛事上,挪威跳台滑雪选手丹尼尔·安德烈·坦德(Daniel-Andre Tande)摔了一跤。

画面显示,坦德在空中失去平衡,重摔在地,翻滚了数圈后倒地不起,摔倒时速度高达102.6km/h。现场官方人员表示医疗人员抵达时,坦德一度失去意识。

还好后续生命迹象稳定,这位选手今年又来参加北京冬奥的跳台滑雪了。

比赛过程中,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失误。或是“起飞”时身体失去平衡。

或是着地时雪板不小心触地,直接导致飞行员雪板滑落而飞扑落地。

看过撑杆跳的一些失误场景你就知道,人飞在空中那一秒的时间内,保持身体状态都不是易事,手脚免不了乱动。

而跳台滑雪,是要在空中始终维持理想姿态。

起跳后,运动员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人形飞机。

姿态尽可能地保持稳定,感受悬空时的微妙平衡、进行调整。

飞机经过精密设计、运用坚固的材料,才能在飞行中保持姿态、保持平衡。运动员们相当于用自己的肌肉控制力,完成这一任务。

也因此,跳台滑雪运动员普遍身材精瘦,而平衡能力极佳。

德国跳台滑雪运动员曾发布一些自己的训练日常,包括但不限于站在瑜伽球上像杂技一般抛接三球。

看过他的单腿屈膝的训练视频,我敢说这位哥要是去玩鱿鱼游戏,第一轮的木头人稳赢。

单腿站立依旧稳如泰山。

且由于飞行结束时,运动员们的腿与膝盖需要承受巨大的落地冲击。

除了上赛场飞着训练,日常也需要做一些增强腿部力量的训练。

而“日常”指的是立定连续跳杆与用腿蹬哑铃。

毫无疑问,跳台滑雪是一项危险的极限运动。

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安全,场馆要经过紧密计算、最大程度地符合运动员下落的抛物线轨迹,让他们下落时受到的冲击小一点。

也因此,“雪如意”成了今年冬奥张家口主办区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场馆。

via @极目中国

同时,比赛过程中还要严格检测风速等等环境因素。

风速但凡超过每秒4米,比赛必须中止,否则会影响运动员的安危。

运动员的得分,也被分为了距离得分、姿态得分、风力补偿、起滑门得分四项。

前三者好理解,飞得越远、飞得越美,分越高。要是有风影响,进行一点扣分或补偿。

比较特殊的,是起滑门得分。起跳点越高反而分越低。

起点越高、飞得就越远,从珠穆朗玛峰上往下飞和从小山包上往下飞的距离肯定不一样。

按理说,越高点跳的人,需要的勇气更大、更值得敬佩。

但奥委会显然并不愿意在这门极限运动里,无限地允许运动员“以身试险”的程度。

于是限制了起滑门得分,70米起跳的分比90米更高,哪怕90米能飞得更远,运动员们也得好好思量一下值不值得。

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女子跳台滑雪赛场第一人常馨月

电影《飞鹰艾迪》中的原型人物,也因危险考虑、遭遇了有些残酷的后续。

艾迪本人并非专业运动员,他仅仅练习了22个月的跳台滑雪,只是为了圆一个上奥运的梦。

但他毫无运动天赋,还有高度近视与腿部毛病,电影中艾迪从小尝试了举重、跳高、游泳,都无功而返。

好不容易练了高山滑雪,但并没有参加奥运赛的资格,于是转而尝试了英国无人挑战的跳台滑雪。

他爱上了这项运动中对勇气的看重与嘉奖,没有羽翼的凡人妄想飞行。

正如普普通通的他,想踏进奥林匹克的殿堂。

艾迪证明了普通人对运动的热爱,也印证了奥林匹克精神中最初的宗旨——

“每一个人都应享受从事体育运动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参与比成绩更重要。”

这是他被尊称为“飞鹰”的原因,但也推动了国际雪联“飞鹰规则”的制定。

即,每项运动只有世界排名前50、或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

艾迪也因此被之后的冬奥会拒之门外。

飞鹰规则至今存在争议,它打击了很多业余选手的热情,同时却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奥运竞赛的一定安全性。

不过运动员艾迪始终表示,自己会一如既往地热爱跳台滑雪。

16年电影在中国首映时他在北京接受采访还说很期待22年的北京冬奥,“希望以运动员身份来北京,虽然届时我就59岁了”。

在众多奥运项目中,跳台滑雪尤为特殊的一点是没有世界纪录。

因为场地、天气、环境不同,无法横向比较,只能评出同一场次中的最佳成绩。

这意味着,跳台滑雪运动员们并不会像其他运动一样一跳成名、被世人永久记住。

一切辉煌,只留在这一天、这一场比赛。

但还是有很多运动员热爱着这项运动,爱它极为纯粹的对飞翔的渴望,享受着临空滑翔的快乐。

14日的跳台滑雪团体赛里,00后小将甄炜杰滑翔到最后时重心偏移、差点要摔。

他说那瞬间他脑海中却只有一个念头:

“我只想尽可能地多飞一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