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
经济学博士,宏观投资人
过去一段时间,关于国内经济大幅下跌的文章突然开始刷屏,许多十分悲观的预测渐次出现在互联网上。
这些悲观情绪的源头,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在8月中旬公布的一组7月份的经济数字:
工业增加值比6月份增长0.3%,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6月份下降了0.13%。这些增长速度不但比6月份大幅度放缓,而且比起市场预期还要低很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 图自中国政府网
最新的8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则均降至18个月低位,其中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已经跌到50以下,进入了收缩区间。
要想解读7、8月份发生的宏观经济变化,首先应该明确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对过去两个月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记忆犹新,河南7月下旬出现的洪水灾害造成了民众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德尔塔病毒在国内的传播导致几十个城市都出现确诊病例;此外,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运输路径上的拥塞造成了许多厂家被迫停产,现在中美之间的某些运输线上一个集装箱的运输费用从以前的2千美元已经涨到了3万多美元,造成的后果之一就如7月份汽车业生产比6月下降了4.1%,销售比6月份下降了7.5%;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去杠杆为主基调的金融环境也导致钱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周围。
7月下旬河南多地暴雨,引发洪水灾害
疫情肆虐和供应链不顺畅说到底其实是一回事,如果疫情可以被控制住,现在供应链上的各种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但是相对的,如果疫情控制不住,即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即使不采取封城隔离的政策,经济依然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例证就是7、8月份美国德尔塔病毒肆虐,现在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上升到10几万例,接近年初疫情最严重时候的水平。
在疫情阴影之下,7月美国零售总额比6月下跌了1.1%,消费支出增长从6月的1.07%下降到7月的0.26%。8月份公布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大跌13.5%,而8月的就业人数也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由于病毒的变异导致疫苗效果下降,同时疫苗的产能依然不足以满足全世界的防疫需要,所以很难想象疫情会在一两年之内完全结束,其对于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可能会持续下去。
而目前国内主动采取的经济政策和监管措施,虽然有益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短期内的确是有着抑制经济活动的效果。比如设置房地产红线和对钢铁行业收取出口关税,客观上抑制了工业产能;对于校外补习的加强监管会导致补习学校破产裁员;严格的防疫政策则会造成旅游娱乐相关行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等等。
既然目前国内经济放缓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下一步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呢?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模板。
2020年疫情肆虐的顶峰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刻。在国内疫苗大面积普及和坚持成熟有效防疫体系的背景下,现在的疫情威胁比去年小多了,所以需要投入的政策力度也自然会远远小于2020年,这是现在政策制定中比去年有利的一个方面。
但是和去年相比,我国目前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也少了很多。
稳定降低国内宏观杠杆率的任务,正进入关键阶段,有几个“债务炸弹”型的大企业(恒大、华融、盛京银行)正进入“拆弹”清理的关口,因此“全面降息”的主张制造了很高的门槛:
从过去几次全面降息的历史来看,全面降息降低所有人的借贷成本,将会导致国内债务大幅度上升,进一步推高宏观杠杆率,从而使拆弹工作功亏一篑,这就和“去杠杆”的宏观目标南辕北辙了。
而且,由于疫情反复带来的消费者情绪上的担忧和谨慎,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多体现在那些服务业中小企业顾客减少和收入下降等方面,全面的货币政策放水帮助最多的首先是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大企业。因此,当前的货币政策还是尽量以定向放水为主。
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政策因素就是今年10~11月将在英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可以预见的是不少西方国家将会联合向我国施压,要求我们做出更大程度的碳减排承诺。
在气候政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政策和能源政策上的博弈,欧美正在推动的类似于关税的“碳排放边境费”以及清洁能源供应链的议题,都是有可能会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清洁能源助力发展 图自新华社
现在,这些气候政策已经开始落地并造成一定的负面经济影响,比如抑制我国在国际市场投资新的火电站、抑制国内钢铝等冶炼行业的产能增长,中国已经从占全球一半铝产量的出口国变成了铝进口国。在国内钢铁和铝的产能压缩背景下,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暂时很难全面启动,否则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原材料涨价。
那么下一步还有哪些其他可能的政策选项呢?
对外经贸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是降低关税。过去几年的贸易战造成了国际贸易中几千亿商品被征收高额关税,未来几个月的国际会议上各国出于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的考虑,有一定希望达成妥协,部分降低现有关税,这样外贸需求和随之而来的投资会起到一些经济刺激作用。
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完全受到我国的控制,所以今年最后几个月的重点还是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来稳住总需求。
国内在年初的时候为了应对德尔塔爆发这样的不确定性事件,趁着上半年外贸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在使用财政预算的时候是留出了不少“子弹”没有打出去。2021年预算总共近3万5千亿元的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到了7月底一共才发行使用了39%,还有2万亿的预算内额度没有使用,这就大致是2%的GDP。
20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表(局部) 图自财政部预算司
德尔塔的出现意味着现在该到了使用这批“弹药”的时候了,8月份计划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接近5000亿元,预期未来几个月财政开支也会维持在一个类似的高位。而为了精准帮助那些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刚刚批准了3千亿的银行专项再贷款额度。
虽然有着财政政策兜底,我们不应当有太高的救市期望。去杠杆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美国缩减货币宽松政策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国内经济在2021年剩下几个月的主题依然是要解决几个比较大的债务包袱。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底线,为了中长期的经济健康,去杠杆导致的一时的经济放缓是我们必须付出的短期代价。
最近刚刚出台的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决策则是中长期内争取改变国内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大胆尝试。
过去,中小企业提供了国内一半以上的GDP和就业,但是由于企业风险高和缺乏抵押物,融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人民银行以前也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努力让借贷资金精准地流到最需要资金的中小实体企业,但是作为债务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增加杠杆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北京证交所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在债务融资方式之外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股权融资的渠道。
国内以前也有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证券交易渠道,比如新三板。但是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导致几千家已经挂牌的企业在过去三年纷纷退市。
北京争取多年的证券交易所在此时成立,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让中小企业股票交易的二级市场规范化和活跃起来,让投资者看到中小企业股权的获利空间,资金才会聚集到这个市场中来,从而在宏观杠杆调控的背景下,打通优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