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宁波港里,我听到了外贸企业的一声叹息(组图)

口述 / 吴晓波

01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中,最好看的是进出口的增长。

因为一些亚洲国家,比如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疫情管控不力,它们的制造业遭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国的外贸经济则呈现出“水落石出”的景象,也就是外部环境潮水退去,中国的外贸表现因此显得格外亮眼。

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规模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1%,连续13个月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那么今天,那些做外贸生意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制造业民营企业,是不是过得很滋润呢?

答案还真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02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宁波港做调研,整个港口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繁忙。

这是可以理解的。

宁波港是中国仅次于上海港的第二大港口。2020年全年,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到6.01亿吨。今年上半年,宁波港的出口货值超过33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

这一串数字让人欣喜,但它也造成了一个挺麻烦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就是装货的集装箱不够用了。

一位港务官员告诉我,今天的宁波港“一箱难求”,每天早上排在港口外面的货车犹如一条长龙,往往得隔几分钟才能够挪动一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箱难求”的情况?

普遍的情形是,一艘艘满载的船舶将中国生产的货物运往国外,但由于疫情等原因,国外的港口没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完这些货物,结果导致大量的集装箱和货物在港口积压。

同时,由于中国的物资需求并不像海外这么旺盛,也就是说,并没有那么多货物要从国外运回国内,于是,一艘满载着货物的船开出去,可能只能空着船开回中国,或是运一些不需要装箱的原材料回中国。这样一来二去,国内集装箱的供应就变得日益紧张。

集装箱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它对于人类的海运来说却至关重要。通过实现海运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输,集装箱的出现将海运成本削减了90%以上。

数据显示,在当今的全球贸易中,一吨货物每公里的运输费用,公路运输是海运的26倍,航空运输是海运的95倍。海运在运输费用上的绝对优势,离不开一只只不起眼的集装箱。

03

由于国内集装箱紧缺,集装箱海运费用飙升到了十几年来的最高点。

一位外贸企业主对我说,“吴老师你知道吗,今天,我的一个集装箱从宁波港运到美国,它的海运费用最高竟然要2.6万美元。2020年初疫情还没暴发的时候,这个费用只要3000美元。”

从3000美元到2.6万美元,海运费用增长了将近8倍。

我又从一位从事大宗商品国际航线运输的朋友那里了解了一点情况。

把一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从中国运往美国的一般价格是:

疫情前,运往美国西海岸(包括洛杉矶、西雅图、长滩等港口)1200-1500美元,运往美国东海岸(包括纽约、华盛顿等港口)2800-3000美元;

2020年底,运往美西4000-6000美元,运往美东6000-9000美元;

今年,运往美西12000-18000美元,运往美东18000-24000美元。

26000美元是最高的一档价格,是在没有舱位时被人炒到这么高的。

把一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从中国运往欧洲的一般价格是:

一年之前,市场价在4000-8000美元左右;今年,市场价在6000-12000美元左右。

今天,如果一位外贸企业主在网上随机找到一家国际货代公司询价,他很可能得到如下的答复:

另外,从中国出口到欧美的商品,绝大部分是服装、家电和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一个集装箱的货值大概在4万美元左右。

看到这一组数据,你大概和我一样惊讶。

你想,在一年多以前,运一集装箱价值4万美元的货物,如果海运费用是3000美元,那么海运费用大约只占到总货值的8%。

而如果海运费用增加到了今天的2万美元以上,就意味着货物的运输费用占到了总货值的一半甚至60%以上,那厂家还有什么钱可以赚呢?

所以那位外贸企业主叹着气对我说,“今天外贸生意看上去很火爆,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赚到钱,甚至是在亏着钱做生意。”

我继续问他,“为什么你不赚钱还要做这笔生意呢?”

他是这么回答我的。他说,“没办法啊,因为必须要把客户维系住。到了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一旦印度、越南、印尼这些地方的疫情解除了,我们面临的出口压力肯定会大大增加,所以失去了客户就等于失去了未来。我们今天亏点钱,或者没钱赚,是为了明年还有生意做。”

这就是海运费用飙升造成的情况。

04

故事还没完。

涨价的不止运费,要运送出海的集装箱里的这些家电、机械设备等产品,它们的原材料价格,在过去的半年里,同样大幅上涨。

今年二季度起,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各国普遍采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各地兴起了一股基建热潮,全球对铁矿石、钢材等的需求大幅增加。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铁矿砂6.5亿吨,进口均价每吨1116元,上涨了约69.5%;原油进口均价每吨2960元,上涨了26.8%。价格剧烈上涨的还有钢材,上涨29.7%;铜上涨39.2%……

你看,这些重要原材料的价格最高上涨了60%多,最低也涨了26%,它们的上涨对中下游的制造业企业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

从今年5月起,国内市场总体消费需求有所下降。而今年下半年,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亚洲的越南、印尼等新一代“国际工厂”对疫情的控制,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我国在内外需求上均难以获得突破,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那么夹在三明治中间的制造业企业就将陷入巨大的困境。

这几天我在宁波港看到的火热景象,以及外贸企业主口中的那一声叹息,可能反映了今天中国产业经济的基本现状。

在产业供需基本面得不到改善的下半年,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只能想尽办法让自己活下去。而下一个拐点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在今天,我们仍然看不到确定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