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飞机“命门”遭美国拿捏 中企钢材不顶用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好材料,不仅是大国崛起的压舱石,更能在关键时刻救人命。

万米高空飞行过程中,四川航空3U8633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要知道,仅仅是突然的失压,就会对驾驶员的耳膜造成很大伤害,而温度骤然下降至零下20至30度,会让驾驶员身体冻伤,更不用说飞机上还有119名乘客。

生死时刻,机组实施紧急下降,结果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消息传开,媒体称之为“川航飞行员‘史诗级’迫降”,连外媒都称赞飞行员是英雄。

飞行员的沉着冷静,是“解除危机”的关键原因,但能平稳落地,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因素。

中国民航大学一位学者对媒体直言:“川航客机玻璃脱落迫降,落地时由于超重滑行,轮胎都瘪了,但依然实现了安全着陆,这得益于好的起落架,如果没有好的高强度钢,这种迫降是致命的。”

学者所说的“好的高强度钢”,就是专门用于大飞机的航天钢材。从目前起落架钢材的使用现状来说,美国的300M钢使用范围最广,换句话说,能对全世界“卡脖子”。

美国之所以如此霸气,还是因为技术过硬。

据媒体报道,300M钢是1952年由美国国际镍公司研发的,采用整体锻件制造工艺制造而成。

这种钢材采用真空热处理技术,避免了渗氢,零件表面光亮,无氧化脱碳、增碳和晶界氧化等缺陷,提高了表面质量。真空高温冶炼需要的高纯净度,是所有航空超高强度钢的“命门”,却是美国的“杀手锏”。

正因为拥有彪悍的技术,迄今为止,美国九成以上军民用飞机起落架材料都由300M钢担纲,同时,全球大飞机起落架用钢严重依赖美国。

到什么地步?作为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首架C919下线试飞时,因为国产材料不过关,起落架不得不使用进口材料制作。这意味着,国产大飞机的航天钢材也被“卡脖子”。

其实,中国也能生产用于制作起落架的超强度钢材,而且研制水准和欧洲、俄罗斯相比“基本相当或略有优势”。

但是,国产超强度航天钢材,有时会出现点状缺陷、硫化物夹杂、粗晶、内部裂纹、热处理渗氢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冶炼过程中纯净度不够有关系,用媒体的话说,“高纯度熔炼技术方面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网友调侃:“有人说,中国其实造不好一个螺丝钉,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一旦涉及顶尖领域就大打折扣。”

话虽如此,中企却没有停止进击。

2018年5月上海航展上,宝钢特钢研制生产的300M超强度钢露面,标志着在C919后续机型上,“起落架有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国产化替代”。

这并不能一蹴而就,正如钢铁冶金业内人士对媒体所言:“大飞机用的超强度钢材完全国产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因为,国内高性能钢铁部分制造技术,尤其是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控轧控冷技术、先进热处理技术、变截面轧制技术、温度梯度轧制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中国与美国、日本还有“不小的差距”,有的还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超高强度钢材实现完全国产化,还要加强科研。

大飞机的“腿脚”这块“硬骨头”,仍然需要中企努力深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