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冠还没特效药?诺奖科学家:只怪当初太短视

昨日,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接受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顶尖科研机构优秀青年科学家的“灵魂拷问”。【活动详见:“不能有了榔头,就满世界找钉子”,顶尖科学家为中国后辈指路】在谢克曼严肃与风趣并存的回答中,充分展现了他对未来科技的信心以及对下一代青年研究者的关爱。


兰迪·谢克曼回答青年科学家提问 图 | WLA

1、新冠特效药研发:人类不能一错再错

当下,新冠“德尔塔”毒株肆虐全球,中国也出现了病例。新冠病毒至今只能通过疫苗来有限防范,尚无特效药可医。

而为何针对新冠病毒这类病原体的特效药进展如此之缓慢?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万里博士,向谢克曼提出了问题。

“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为那时候没有坚持做科研付出代价。我们就应该继续进行这些研究,即使疫情消退以后。”谢克曼指出,“如今药物开发公司在非常努力地研究,但对于这次疫情来说,也许是有些落后了。”

“那时候”指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SARS)以及2012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谢克曼认为,由于那两次的冠状病毒爆发很快被控制,因此制药公司没有足够的研究周期,后续几乎停止了相关研究。

“新冠病毒不会完全消亡,它会再次卷土重来,可能来自动物感染。因此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开发和改进疫苗,以及生产特效药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应对下一轮爆发。”谢克曼指出,无论当下疫情是否看起来有所消退,依然需要非常积极地进行新药开发,要汇集各方力量来找到越来越多的作用靶点和药物。

“未来新冠病毒还会再变异,因此我们一定不能重复过去的错误。”他再次强调。

当下已经有两种新冠特效药物正在研发,他表示,而目前人们已经有了诸如成功控制艾滋病病毒(HIV)的案例,对于同样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也能找到解决方案,“对此我非常有信心,我认为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我们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兰迪·谢克曼 图 | WLF

2、顶刊“博眼球”,科研评价体系有毒

无论哪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都想知道下一个大突破会出现在哪个领域,来自清华大学的葛亮博士和中国科学院的李栋博士也不例外。

“他们并没有发给我水晶球,也许其他诺贝尔奖的得主拿到了。”谢克曼幽默地表示,自从得了诺奖,大家似乎觉得他有了一个能预测未来科学发展的“水晶球”。不过,对于年轻科学家们的这个问题,他例举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历,并谦虚地表示:“我们其实对于广大领域仍然所知甚少,这也意味着我们作出新发现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他认为,对于年轻学者而言,面临挑战时“不仅仅基于智慧,还要有前进的勇气”。他指出,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要保持信心,而不只是被旁人(例如期刊编辑们)左右。“科学研究只会受到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勇气的限制。”他说。

兰迪·谢克曼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图 | WLF

“那种常见的以较高等级期刊当中发文作为最主要评估指标的方式,实际上是有毒的,至少生物科学领域绝对是如此。”在回答浙江大学朱永群博士的提问时, 谢克曼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坚定立场。

他认为,《细胞》、《科学》这样的顶流杂志建立了一种“刻意的政策”,即“只能接受极少数文献”,让很多文章不能发表。“那些文献事实上就是非常高调、非常受欢迎领域,能猛然吸引注意力,但这并不是衡量学者成就的健康方式。这个文章被引用很多次,短期得到很大影响,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学术成就就值得鼓励。”

他表示,论文的研究成果应该分享给更多的同行,并由他们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客观有效的评价。但发文“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成就的唯一方法。”作为全球帕金森病合作组织(ASAP)的主席,谢克曼推荐了该组织的成就衡量机制,即通过吸引更多人加入研究、共同在该领域贡献科研成果等方式来进行评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