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把子”部门介入审查 滴滴结局之惨或远超预期

滴滴刚在美股上市,便遭到中国监管当局的审查。(AP)

7月16日,中国官方发布消息,“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能同时惊动七个国家部委介入审查,其中两个还是在中国政权性质中具有“刀把子”之称的强力政法部门,滴滴可谓创造了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事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

很多人可能会问,滴滴事件到底会怎么收尾?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该事件现在既然已经走上法律轨道,最终会怎么收尾,只能看调查取证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滴滴所受处罚的严厉程度,一定会大大超出其决策层在决定赴美上市之前所做的最坏预估,甚至不排除可能会采取一些刑事措施,乃至于导致滴滴从中国手机打车商业版图上消失。

滴滴事件爆发之初,多维曾发文指出了滴滴被查的原因,包括不顾政府监管部门多次劝告和窗口指导执意赴美上市,选择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中共百年大庆前一天)悄悄挂牌,企图把生米煮成熟饭,通过造成既成事实以绑架监管、蒙混过关等,并且分析说对滴滴的处理会比阿里严重得多——那只是在当时结合相关独家消息做出的大致判断,最后到底会怎么处理,还得看滴滴这些年做了什么,看它具体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看中国监管层的处理决心。

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次对滴滴的处理不仅是滴滴决策层一系列商业决策行为招致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要传递一个政策信号,发出一个警示,表明中国政府特别是互联网监管部门的权威与决心。就像对阿里的惩罚一样,这次对滴滴的处理也有点杀一儆百的味道。只是这次事件的性质,在中国政府与监管层看来,比阿里要严重和恶劣许多倍,因此,对滴滴的处理,即便从法律之外的层面,也会格外严厉,要远超阿里。

自改革开放,能同时惊动公安和国安这两个在中国国家政权机器中具有“刀把子”性质的部门介入调查的私人商业公司,滴滴是非常罕见的案例。在一般情况下,这七个政府部门的任何一个进行审查,都足以令相关企业闻风丧胆,但是对滴滴的审查却同时动用了上述七个部门,而且还有两个是国家强力部门,仅仅从这个维度,也可以看出滴滴事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

在中美关系已经深陷新冷战对抗局面,进入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下,像滴滴这样在业内具有标杆意义的高科技公司选择在中国还是美国上市,已经不仅仅再是企业自己的商业决定,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和国家利益色彩。这句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的话的意涵,随着滴滴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像这种夹在中美两个对抗大国之间,试图投机取巧的行为,别说一家公司,就算是对一个小国(或地区)来说都极度危险,搞不好就可能国毁人亡人头落地,加拿大和台湾都已经或正在成为中美对抗的悲剧性案例,这种稍有闪失就可能粉身碎骨的灾难性后果,绝非滴滴这样一家新贵公司和区区几个公司决策层管理人员能把控得住。

在中美对抗态势下,在中美之间存在商业往来业务公司,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专注于追求商业利益是不可能的,中美两国政府和民众都在要求他们要服从并服务于各自的国家利益,滴滴就是其中之一,它可能也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在中美对抗形势下,中国政府特别希望像滴滴等这些头部科技公司能在内地或香港上市,或是尽快回归内地或香港上市,这就是现在中美在金融领域开始出现某种程度脱钩的趋势,也是必然的政策方向。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促成中国资本市场在高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注入支撑下快速成长壮大,使中国政府不必忌惮于美方要挟,在中美斗争中多了一个筹码,大部分中国境内投资者也多了一个投资与财富增值渠道,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大众的积累财富,人们认为,这是中美对抗形势下大型科技公司的国家责任。

事实上,绝大多数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都已经在做类似安排,有不少公司已经完成了上市回归过程,包括马云的阿里等,更多的公司正在排队之中。因此,在滴滴因为在美上市被调查后,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像滴滴这么大一家公司,居然会毫无这方面的意识,会在中国政府的再三规劝与窗口指导下,仍然执意做出那个在常人看来都有点不可思议的选择。

不少人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背后驱使,让滴滴决策层做出这一明显有悖常理、可能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的错误决策?有人说是利令智昏,有人说一场无知的赌博。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传的那种“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资本逻辑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而且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主导的国家,任何一家商业公司,哪怕体量再大,也不可能有对抗国家政策方向与监管权威的能力,这是中美之间的一大不同。

中国人信奉一个朴素的逻辑,无论少了谁,地球都照样会转,这个逻辑正在滴滴身上得到验证。对中国政府来说,只要把对滴滴的审查处理过程拉到相对平滑,使滴滴的竞争对手能在此期间有序瓜分掉滴滴的市场,就算滴滴最后消失倒掉,也很难带来什么大的损失。如果这样,最后留给滴滴的,只会是来自投资人和美国股票市场持有者无穷无尽的商业官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