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放坏、电器失踪,京东618大面积爆仓?(组图)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金吒石

作为上半年最大的电商购物节,618显得尤为沉寂。

也正因此,京东通过各种模块发力,试图让这届618看起来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618活动,由往年的19天,延长为1个月;比如目标冲3000亿交易额大关,京东撒了200亿补贴券;还有,刚上市敲钟不久的京东物流,就在618期间摆出了下单四分钟就收货的极端案例,还放出智能配送车等无人化设备的消息。这似乎要告诉你,京东从上到下,什么都快。

快,有时候,是幸福的烦恼。不过,东莞的黎生最近感受不到。

5月1日,他在京东上为装修中的新房购买了4台空调、1台冰箱、1个抽油烟机、1个气灶。按照京东的承诺,这些总价不菲的家电该在15天内送达,可时间走到6月13日,黎生依然没有看见自己买的东西。

不仅如此,当他试图联系客服催促订单的时候,客服的态度十分生硬,“东西丢了,只能退款”。

至于因为家电迟迟没有到位,导致旭东新房装修工期延误,以及这些延误造成的租房、施工等损失,京东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和说法。一位从事物流行业的朋友告诉他,因为618临近,京东的物流网络不堪重负,出问题不奇怪。

不只是东莞的黎生遇到这样的状况。身在广州的小马正对着一堆臭肉发呆。

6月11日,小马下单买了七八斤的羊排与腊肉,快件发出时标注了“生鲜件”。

按照京东物流在生鲜运输方面的说法,他们在“全国七大区2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能享受到最快24小时吃到新鲜荔枝的物流体验。”

不过,当快递抵达广州时,已经是6月17日。快件里的冰块,早已融成一代代温热的水。

按照京东的宣传来看,不该出现这种问题。

但更靠近这些普通用户的事实是,在618的运力大考面前,他们的用户体验成为了京东美好数据的牺牲品。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当初以快速著称的京东,在这一个月里频繁遭遇漫长的等待,或者等待半个月以后,由京东单方面取消了订单。

这也不能怪京东物流不给力,毕竟,就算京东物流攒足了力气去跑,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了。所有运力崩塌、快递问题黑洞的背后,都贯穿着京东物流早已注定的宿命。

命运的漩涡

在物流的战场上,京东总和同行们格格不入。

国内最主流的那批物流企业,无论顺丰还是四通一达,都是2005年前后混乱的物流市场里,找准电商这个方向杀出血路的幸存者。

那时,才创办不久的淘宝网超越eBay易趣,压制日本雅虎,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年成交额破80亿元,超越老牌零售巨头沃尔玛。

但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马云面临着一个问题:快递费价格居高不下,让淘宝的物流成本过高。

当年的常规快递单价,在18-24元之间,高昂的运费,很难带动电商行业的消费群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淘宝找了几家企业谈合作,没想到不管邮政还是顺丰,都拒绝了这场合作,最不客气的是申通当时的董事长助理,拒绝得毫不留情:“淘宝网算什么,我们不合作”。

但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个机会的价值。

圆通创始人喻渭蛟主动找上了马云,当时他背后的桐庐帮,把全国件价格定为18元,马云直接砍到8元,急于摆脱老大哥申通光环的喻渭蛟,只能咬牙答应。这个决定,让他成为桐庐帮同僚们口诛笔伐的“叛徒”,却也是让物流行业顺利和电商会师的关键人物。

所谓的桐庐帮,是指同样发源于桐庐县的一大批物流企业,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以及韵达。

都是同一套系统衍生出来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桐庐帮采取的对策高度相似——打价格战。

对待自己人是这样,对待外人更是这样。

当初桐庐帮“入侵”上海市场,就是靠把利润压到几毛钱,快速击垮当地本土企业站稳脚跟,后来以小红马快递为代表的北京帮打算进入长三角,老板到上海考察以后,立刻放弃了这个计划,压价太狠,干不过。

也有不信邪的,比如深圳快递龙头DDS,就曾经高喊着“降价降价再降价,打造全国最低价”的口号和桐庐帮正面肉搏,桐庐帮5块一件,DDS就10块三件,甚至2块一件,但架不住桐庐帮人数众多,不到一年时间,DDS就把资金链烧崩了,老板还因诈骗罪被拘。

毕竟,论凝聚力,依靠血缘和地缘拉扯起来的桐庐帮,确实是一股过于强悍的力量,用马云的话说,能“把爸爸妈妈、二姨等都拉出来做快递,这是了不起的企业家创业精神。”

在一群勒紧裤腰带,饿死也要跟你干的老乡面前,商业逻辑很难讲通。

但这种依赖拉帮结派,滥用价格战和对手拼杀的习惯,也导致了桐庐帮后来的困境,比如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国快递行业价格战打得万分焦灼,为了迎战“搅局者”极兔,三通一达恨不得把派费全部压到0.9元以下,导致大量网点、快递员出逃,多地出现快递滞留。

生意做大了,队伍里的不再只有老乡,对于加盟商和雇员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吃饱饭更重要。

过去,阿里让通达系们不止吃饱,还吃得很撑。在阿里快速增长的业务量扶持下,几家企业都迎来了IPO,在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等到增长放缓,需要获得更多利润时,他们才惊觉自己已经失去了跳下战车的权利——十几年如一日依靠来自淘宝的业务量生长,绝大部分业务围绕着淘宝开展,深度绑定,意味着在运费定价的时候必须考虑淘宝的利益。

对于走量的电商平台来说,物流成本越低越好,这一点,早在和通达系携手之初,马云就曾经挑明过。但物流成本的压缩,给通达系带来的,是永无休止的价格战,以及快递网点与快递员的大幅退潮。

这似乎注定了,快递这个行业,亏损与内卷的旋涡,是逃不开的宿命。即便是京东物流这个快递行业的异数。

从烧钱里出生

就在马云忙着为自己的淘宝寻找物流渠道的时候,北京中关村办公室里,刘强东决定关闭线下连锁店,全力押注电商。

两年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东开始融资,刘强东在京东董事会上突然提出要自建物流,投资人不表态,让他先做预算。

刘强东给出了预算:10亿美元。

投资人看到这个数字,哭笑不得,你连2000万美元都没有融到,现在说要花10亿美元?

但刘强东还是决定赌一把,把刚刚融来的1000万美元投资了物流。

那时,不看好京东物流是业界共识,马云也对这个模式做过评价——京东物流的模式过于笨重,不仅烧钱极大,而且未来几万的物流员工也会给京东造成管理上的麻烦。他断言京东物流必将走向失败,如果京东不能及时切割开,还可能反噬自身。

毕竟,自建物流是个极其烧钱的大工程,几百亿投下去最后可能就听个响,京东物流这么大规模地烧钱,不符合商业规律。即使是全球电商一哥亚马逊,当年也是采用的第三方物流。

可刘强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他认为相比美国7%、日本5%的社会化物流成本,中国的这项数据直到2014年还是17%,物流成本侵蚀了大量的企业利润,消费者对糟糕的物流体验也积怨已久。

解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体验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共同的困境。

物流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人力。根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 2018》的数据显示,53%的受访企业表示其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超过30%;其中更有16%的受访企业表示其人力成本比重高达50%以上。

而物流,显然就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巨大。

国家统计局曾经做过调研,2018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50547元/年,略高于全国49575元/年的平均水平,其增速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通达系为代表的一批快递企业,采取加盟、外包等手段转嫁压力,这也是快递柜快速在国内铺开的原因——在德国、美国等高人力成本国家,全自助投递机的安装、维护成本,和人力投递成本几乎持平,采用自助投递成为业界通识的降本增效常规手段。

但刘强东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要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刘强东计算过这种模式的成本,发现似乎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物流投资真正花钱的是人,仓储可以选择租赁,也许20亿-30亿元就可以打造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

按照这个构想,一切听起来都很美,就算年投资上百亿,转化成土地、库房,京东也不会被拖住,“这些本身都是公司的资产,并不是烧掉了”。

这种模式,是京东和其他物流公司最大的差异,别人都是订单在前,揽件在后,而京东刚好相反,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仓储,提前完成了一部分运输,即所谓“以储代运”。

对于供应商来说,货卖出去了,当然是好事,但这套模式下,和京东的捆绑也不得不加深——上亿货物在京东仓库里,不得不对平台更加忠诚,另外,被存货占压资金的供应商有可能会选择京东金融服务,有货品做质押,都是低风险的优质客户。

货卖出去,货款就变成京东商城的应付帐款,即使如此,供应商四、五十天能拿到钱也算快的。

这套独特的“以储代运”模式,构成了京东商业帝国的基石。

被炒掉的“兄弟”们

在京东21年的发展史上,自建物流一直是最受争议的一个决定。

有人视之为京东得以胜出的杀手锏,是刘强东力排众议的产物,它构建了京东的护城河。可事实上,也有人称之为京东长期亏损的累赘。直到现在,被投掷上百亿资金,京东物流仍未实现正向盈利。

外部订单量太少、内部成本太高,被视为京东物流持续亏损的源头。

在2019年的一封内部信中,刘强东称京东物流自建立起已经连续亏损了12年,2018年一年亏损达到了23亿元,如果加上内部结算,2018年亏损额高达28亿元。巨大的亏损,加上明尼苏达之夜对刘强东和京东形象的冲击,让京东股价从50美元跌至20美元。

面对压力,刘强东忧心忡忡,“公司已经亏了十几年,如果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的,我相信所有京东配送兄弟都不希望公司倒闭。” 。

京东物流试过用开源的方式扭转亏损,把业务和商城剥离,从只为京东商城派单转向承接外部订单,但效果有限,开源开不了,就只能节流了。

大刀阔斧的变革,在京东内部快速爆发。

2019年2月,京东开始实施末位淘汰制,计划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一个月后,首席技术管张晨、首席法务官隆雨以及执行副总裁蓝烨相继离职,管理层大洗牌;

2019年4月,京东取消快递员底薪,并将揽件计入绩效,同时下调了快递员公积金的缴费比例,完成基层大改革。

简单来说,京东通过砍掉绝大多数员工底薪和一部分福利的方式,实现了人力成本大瘦身。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红通通的京东快递柜如春笋般冒起,人们发现,京东和其他快递一样,鲜有送货上门,都只送到快递箱里存放了。

这场剧变,引发的反弹十分巨大,京东的快递员们对媒体哭诉,“并不是说我们就靠底薪过日子,而是原来还有千元左右的底薪,而今连这些底薪都没有了,不知要送出多少件快递才能把这些底薪的钱给挣回来。”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刘强东还是因主张“如果一个公司你是靠克扣员工五险一金、靠牺牲兄弟们60岁之后的保命钱,那是耻辱的钱”,而受到社会舆论褒奖的好老板,但在亏损的危机面前,他选择了拿“兄弟”们开刀。

面对山呼海啸的声讨,刘强东很委屈,在朋友圈里拿自己做例子,说他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他希望“真兄弟”们能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这场改革终于为京东换来喘息的机会,2019年,京东物流的净亏损维持在22亿元,止损效果明显,除了下沉电商为京东物流带来了新的客源外,腾讯的介入也拉住了京东下坠的势头——续签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以及微信平台上为京东提供的入口,让京东可以开掘“微信—发现—购物”的社交流量,打造社交电商概念。

2020年,京东物流的毛利率继续提升,由2018年的2.9%增至2019年的6.9%,并进一步增至2020年的8.6%。由于疫情,京东迎来了一波业务增长,再加上政府补贴、政策倾斜加码,熬过低谷的京东物流,正式开始冲击IPO。

2021年5月28日,京东物流于港交所正式挂牌,和递表时市传的400亿美元不同,目前根据京东放出的消息,京东物流估值极有可能低于350亿美元,甚至近300亿美元。

另外,根据5月19日京东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京东物流经营亏损达14.7亿元,亏损还在持续。

这意味着,京东物流陷入了和ofo当初一样的困境。长期亏损的模式,要让业态持续,只能靠不断融资,然后由资本一路接力,最后打开证券交易所的大门。

融资或者上市,需要漂亮的数据支撑预期,这种数据,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物流爆仓618?

事实证明,靠烧钱维持的用户体验,一旦没有了资金支持,很容易就会遭遇危机,这一点,从独立拆分出来准备上市后,京东用户们的遭遇就可见一斑。

按照黎生的经历,在第一次被客服退款之后,他抱着对京东的信任,再次选择了下单购买家电,可四个工作日过去,号称仓储就在用户家门口的京东,依然没有发货。

面对他的质疑,京东的客服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在京东物流挂牌上市时,CEO余睿说,“未来希望用技术驱动的一体化供应链,和合作伙伴一起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商业和社会效率提升。”

降低成本,这是资本市场对于京东物流这个故事的期许。要对成本进行收缩,首当其冲就是人力的成本,这一点,从2019年那次1.2万人的大裁员开始,京东物流就一直在努力——努力降快递员的薪。

看起来矛盾的是,在自己人身上节流的同时,京东又在618的战场上疯狂撒钱,向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南、福建、湖北、河北、江西、宁夏、深圳、广州、成都、东莞14个地区的消费者大力发放消费券,总量近100亿规模。

烧钱式营销,效果立竿见影。6月1日首日,京东39个品牌下单金额过亿、4800个品牌的成交额同比增幅超5倍、超过60%的核心开放平台店铺下单金额同比增长超100%。同时,空调和笔记本双双刷新销量纪录,并“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巨大的出货量,远超过去的618。


小马收到的生鲜,收到时冰块早已融化,血水与臭味弥漫

电商销售端规模翻倍暴涨,相应地,物流运输的应对能力也需要与之匹配。

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京东发布了618十大技术应用趋势,其中“200城”,指的就是京东物流可以在超200城可实现“分钟级”送达。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稿中,这次618大促的第一单从下单到送货只用了四分钟,京东和热心媒体朋友还在这四分钟里记录下了全过程——红色的无人送货车,穿过黑夜把货物送到买家手里。

可惜,无人化送货还是只能在路况简单、配套设施完善、配送距离短的部分区域使用,至于绝大多数普通地区,快递还是需要人送的。

换言之,这波618的巨大货运压力,不是科幻世界与“物流科技”能解决的。

2020年京东全年交易额为7458亿元,2020年京东618活动的19天期间,交易额2392亿元,也就是说,平日里日均运输货值为14.68亿。2021年,将活动期拉长到1个月的618,行业普遍预计京东将突破3000亿大关。也就是说,日均100亿的货值,对运力的要求,是平日的近7倍。

虽然号称要革物流行业的命,但把大量现金变成仓储,缺乏航空、地面运输能力,市场占有和员工数量都没太多优势的京东物流,似乎并不具备应对这种货运峰值的能力。

截至2020年末,京东物流自营运输车队拥有7500辆卡车及其它车辆(京东门店数为7280个,平均一店一车)。与之相比,老牌物流企业顺丰拥有10万辆干线/支线运输车辆,4.3万辆末端收派车辆。也就是说,每个京东配送站有一辆车。这基本上可以完成日常的配送需求。但对于超出7倍的货运需求,除了爆仓,似乎也没太多其他选择了。

因为,不巧的是,由于今年打到物流商们弹尽粮绝的价格战,大批物流企业自顾不暇。往年都能支援的第三方快递,忙着收缩和撤销网点,让京东只能独自直面在汹涌的运送需求。

航空方面,京东的劣势更加明显——截至2019年末顺丰拥有58架自营全货机、13架租赁全货机,执行航线73条,全货机加散航总计航空线路2102条,日均航班4234次,全年总发货量135万吨,而京东这边,直到临近上市,才通过收购跨越速运凑出了620条航空货运航线。

在物流能力方面的欠缺,平时有以储代运遮掩,还不容易发觉,可一旦遭遇“挤兑式”的物流需求,就顷刻暴露无遗。

黎生5月1日下单的电器,截止6月17日,电器依旧不见踪影。客户曾回复称,电器丢失了

打开京东物流吧,一眼看去几乎全是控诉,有卖家发了货以后没人运送,超时被退件,有买家和黎生一样从五月等到六月,快递始终毫无动静,也有人试过投诉,被不断踢皮球,直到上了黑猫投诉平台才终于被受理。

一位用户经历过漫长的拉锯以后感慨,“以后看见京东物流,表示怕了,不敢打交道了”。

闯不出的困境

作为一个行业,即使京东物流再怎么努力独树一帜,到最后,也必须遵循这个行业最根本的规则运转——没有运力和价格优势,说什么都是白扯。

当刘强东忙着整肃京东物流,准备喜迎自己第三家上市公司的时候,四通一达这些快递公司,又在义乌、河南、广西、广东等地掀起了或明或暗的价格战。

和依靠投资人为亏损买单的京东物流不同,四通一达们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往上撼动不了行业龙头顺丰的地位,往下,京东、极兔这些后起之秀又紧追不放。在找不到业务突破口,又没有更好的办法降低成本的困境下,他们能做的已经十分有限。

当降价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被通达系们打开过之后,快递这个行业已经陷入亏损与内卷的旋涡之中,即便是京东物流这个快递行业的异数也无法逃离其中。

早在2016年,面临京东物流一年亏损300亿的质疑时,刘强东就强调过,物流是门好生意,值得拼命往里烧钱,“任何一家公司只要烧出核心竞争力就能成功。”

那时,刚刚当爹不久的东哥,系着橘色红波点领带,额头挑染了抹银白,以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企业缔造者的身份,登上央视《对话》栏目舞台。

面对镜头,他豪情万丈,说自己正考虑如何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做到线上线下第一,“将来我们在各方面,都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时至今日,京东的掉队越发明显,电商基本盘除了迎战阿里,还要应对后起之秀拼多多,而物流这条赛道上,连续亏损14年的京东,离第一也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京东物流,这个游离在行业外,与行业格格不入的搅局者。正残酷地印证了这个行业的未来——除非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否则能选的路就只有两条:打价格战,又或者顶着亏损在漩涡里挣扎。

近似的局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曾经上演过。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业务增量陷入瓶颈之后,美国物流行业巨头们开始在资本助推下向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型,并购与收购频繁发生,最终塑造出了如今由UPS等少数巨头掌握行业的格局。

但过去美国的经验,并不能简单套用在如今的中国物流行业。

一方面,网购是中国快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美国快递业受益于网购的程度较小,另一方面,两国物流行业标准化、的程度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UPS与FedEx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特点是,标准越细分化,其可操作性越强,运营成本越低。例如,UPS制定的递送员标准,从形象、作业动作、与用户沟通用语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可操作性非常强,而在国内有针对这些方面做出要求并认真执行的,只有顺丰和京东。

当初在京东物流不计成本,疯狂烧钱的时候,刘强东曾经理直气壮地说,“我烧出了全球最好的用户体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