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了,着火了!”听闻同事的惊呼声,陈兵赶忙下楼查看,这才发现鞋厂的员工宿舍屋顶和工厂前的空地上已是一片火海。3月14日那晚,在缅甸仰光莱达雅工业区的工厂里,陈兵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离死亡那么近。
当晚8点,大约20至30个人出现在陈兵工作的工厂门口,他们首先用棍棒砸毁工厂门前的两个监控设备。紧接着,有10多人将点燃了的、装满汽油的玻璃瓶扔到工厂前的空地和员工宿舍屋顶上,瞬间火光冲天,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
见此情景,留守工厂同事奋力呼喊救火。他们焦急的声音,回响在周末空荡荡的工厂之中。闻声赶来的陈兵以及其余同事手提灭火器和消防水枪,冒着生命危险将跳跃的火焰扑灭。一时间,工厂空地粉尘飞扬,水花四溅,隐约间还能听到工厂女同事因恐惧而发出的抽泣声。
原以为火光被扑灭,就代表“灾难”已经过去。然而不到半小时,又一波身份不明的人骑着摩托车,手携钢刀和弹弓,肩背着枪,再次出现在工厂门口。他们试图用弹弓将工厂剩余的摄像头破坏。行为未果后,他们又用枪支射击二楼和三楼的玻璃窗,留下密密麻麻的枪眼。随后,他们再次抛掷汽油瓶,陈兵所在的工厂再陷火海之中。
3月14日监控画面显示,袭击者正使用枪支瞄准目标。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火光、骑着摩托车的不法分子、长刀……回忆起3月14日那天的经历,仰光莱达雅镇和瑞必达镇工业区内的许多中资企业员工都和陈兵有着类似的印象。
从2月1日缅甸军方扣押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等民盟领导人、接管政权至今,缅甸陷入了长达一个半月的社会动荡局面,全国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近日,缅甸的动荡局势开始产生连锁反应,诸多在缅中资企业受到波及。
缅甸中国纺织服装协会会长施坤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3月14日当天有超过30家工厂遭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且多为中资或中缅合资的服装企业,这些中资企业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他初步估计,这些工厂累计损失金额已超过1亿美元。
而对于未来,有些人计划离开,有些人还在观望。
一把火烧毁六年心血
同样是3月14日,在与陈兵工厂相隔30公里的瑞必达镇区工业区,王枫经营了六年多的服装厂几乎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我们这么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就这样被一把火全部烧掉了。”
王枫所在工厂遭不法分子纵火王枫告诉澎湃新闻,3月14日前几天,看到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中资工厂可能遭破坏的传言后,他所在工厂随即加强了安保力量,保安规模从原来的5至6人增加至15至18人。
然而,14日下午3点半,在目睹不法分子闯入工厂的那一刻,他便立刻意识到防范措施还远远不够。据王枫描述,当时60多个不法分子以黑布蒙面,手拿近1米的长刀、举着自制土枪与汽油瓶,而工厂的安保人员只配有50至60厘米的棍棒。实力悬殊之下,留守在厂的员工丝毫不敢动弹。紧接着,不法分子将工厂中的5名中国员工暴力驱赶出工厂,并用长刀挟持剩余的3名中国员工以及2名缅籍翻译,将他们关到一个小房间内,直至下午6点才释放。
在工厂的2个多小时内,袭击者投掷的汽油弹迅速点燃了工厂仓库中的原材料和制衣成品。对于王枫而言,烈火烧毁的不仅是布料,更是整个工厂的“生命线”。
袭击者离开后,从14日晚至次日中午,周围许多民众开始陆续前来哄抢工厂未被破坏的设备和其他设施。
附近民众正将工厂中剩余的物品抢走至今,在只剩下建筑骨架的工厂内,依然可见的只有地面上因焚烧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焦黑印记、灭火器喷出的淡黄色粉末和未烧尽的残料,狼藉一片。
遭纵火后的服装厂在工厂员工以及货物面临威胁的情况下,陈兵和王枫都曾尝试联系当地的警察和消防队,但后者都未能前来援助。用王枫的话来说,当晚孤立无援的情境犹如身处“无政府状态”之下。而在陈兵看来,警察当晚未能赶到略有反常。按照他以往的经验,如果遇到盗窃等情况求助警察,他们都会及时出现。
据缅甸国营的妙瓦底电视台报道称,在当地有四家成衣厂和一家化肥厂于14日被烧毁后,缅甸军方随即展开了援助行动。然而,由于纵火者携带着砍刀等武器,且有约2000人聚众在通往事发工业区的道路上设置路障,拦阻了缅甸军警和消防车进入事发地区。
针对这一现象,施坤分析称,路障的设置可能与不法分子开展的袭击行动相“配套”,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这次暴力袭击整体上是很有组织性、计划性的。
“灭顶之灾”
“3月14日的袭击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堪比灭顶之灾。”王枫告诉澎湃新闻,其企业在瑞必达工业区的工厂已被洗劫一空,损失大致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尽管有保险赔款,但也是杯水车薪。
据《环球时报》此前引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消息,截至16日晚8时,缅甸打砸事件已经造成37家中资工厂受损,3名中国员工受伤。而从施坤掌握的信息来看,3月14日袭击发生之后,有三家工厂损失较为严重,工厂本身以及最具价值的制衣原料和成品几乎全被烧毁,每家企业的损失都在2000万美元以上。据他初步估计,遭到破坏的这30多个中资工厂累计损失金额已超过1亿美元。
而且受到袭击的不仅是中资企业。日本服饰品牌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零售16日也表示,该公司在缅甸境内的两个厂房14日遭人纵火。
在工厂遭破坏与纵火之后,莱达雅和瑞必达工业区的大多数企业均已停止运营,中国员工也被集体转移至安全场所。目前,王枫所在工厂大部分中国员工已转移至市区的宾馆,而其余近千名缅籍员工也因工厂停工、担忧人身安全纷纷返乡。
明知危险尚存,王枫却选择看守其企业在莱达雅工业区的另一处工厂。在他看来,在此情况下看守工厂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不护厂,工厂就相当于被抛弃了,任由民众破坏工厂,搬走货物。”王枫告诉澎湃新闻,“对于大多中资企业来说,只要工厂没有被烧尽,至少都有一到两人在内驻守。”
在多家工厂遇袭后,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于14日晚宣布,决定在仰光莱达雅和瑞必达两个镇区实施军事管制。15日,仰光新增四个镇区成为军事管制区,分别为北奥格拉巴镇区、南德贡镇区、北德贡镇区和德贡港口镇区。实施军事管制期间,如不遵守政府或军区司令部发布的通令,即由军事法庭进行审理。
尽管3月14日之后还陆续出现过中资工厂遇袭的事件,但王枫认为,在军人的监管之下,工业区的治安在16日之后已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工业区内还专门派驻了20至30名警察巡逻。“今天(18日)工业区的路上出奇的寂静,如果大家(之后)都能像这样和平相处,这感觉就像回到了从前。”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4日,缅甸仰光,部分地区实施军事管制。人民视觉 图尽管军方已对中资工厂所在镇区实施军事管制,但在施坤看来,当地的执法力量还是无法保障所有工厂的安全。其主要原因在于,袭击者往往骑着摩托车在工业区的小路上穿梭,而执法机构驾驶的是大型车辆,很难灵活反应、逾越路障。
2月17日,仰光德贡色柑镇区的一家中国箱包工厂发生火灾
何以扭转双输局面?
从2006年初至缅甸,施坤在缅工作已经超过15个年头。作为缅甸中国纺织服装协会的会长,施坤一方面需要吸引中资企业赴缅投资,另一方面还需要协助在缅投资的中资企业获得稳定的营商环境。
谈及今年缅甸政局变动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施坤曾于2月2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称,“从中长期来看,待缅甸所有经济、政府职能部门恢复正常运营之后,在缅甸存活下来的一些工厂还是会有生存空间。外加缅甸人口红利依旧存在,仍具有发展空间和机会。”
然而,3月14日多家中资企业遇袭后,施坤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此前谨慎乐观的预期。施坤坦言,行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许多蒙受巨大损失的中资企业准备关闭工厂,从缅甸撤回。
尽管如此,也有不少企业和王枫一样选择“观望”。“如果现在放手的话,多年来打拼的成绩都将付之东流。”王枫告诉澎湃新闻,由于他所在企业在缅投资较大,尚有两家工厂未遭严重破坏。如果企业只有一家工厂且被烧毁的话,再硬撑也没有意义了。
在缅甸,服装业是用工最多、产业基础最大的行业。2010年政治转型后,巩发党政府推出的外国投资法以及来料加工(CMP)政策促进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新冠疫情之前,缅甸的服装出口量呈持续增长趋势,2019年的出口额达到约50亿美元,是2010年总出口额的15倍,并为国内数十万人解决了就业。缅甸的服装业还被世界银行称为该国“减贫的关键引擎”。
王枫所在工厂遭纵火前的状态因此,施坤也强调,针对中资工厂的暴力袭击不仅损害了中国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最受伤的还是缅甸的普通民众。一旦中资工厂陆续撤走,原本就职于这些工厂的缅甸民众就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影响的是数十万缅甸家庭的生计。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发言人在中资企业遭打砸抢烧后也表示,“中缅经贸合作始终基于互利共赢原则,尤其注重惠及缅当地民众。此次受害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自纺织制衣行业,中方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为缅甸创造近40万个就业机会。不法分子的行为同样损害缅甸民众的利益。”
此外,施坤还分析称,中资企业在缅遭袭后,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对缅甸的投资信心。据他初步估计,未来三至五年内可能不会有新的工厂赴缅投资,而缅甸纺织服装业的工业体系可能会退回到10年前。为此,施坤呼吁各方为了缅甸的未来,在法律框架内和平解决分歧。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在3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缅经贸合作始终基于互利共赢原则,有利于缅经济社会发展,惠及缅当地民众。这些不法分子的行为不符合缅甸和缅甸人民的利益。我们呼吁缅甸民众合法表达诉求,不被煽动和利用,以免影响中缅友好大局。
“没有人知道情况是否会好转,但我们仍然期待看到曙光。”王枫憧憬着说。
(应受访者要求,陈兵、王枫为化名。)
缅甸华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如何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
北京时间3月16日晚20点,缅甸打砸事件已经造成37家中资工厂受损,3名中国员工受伤,由于缅甸政局的动荡,打砸抢导致中国企业受损严重。
不但缅甸,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中资并购,由于乌克兰突然翻脸,声称要把马达西奇公司国有化,也导致了中国企业可能会出现巨额亏损。
这两年,从美国到印度,从东南亚到乌克兰,针对于中国企业的暴力已经有扩大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国内不能充分重视起来,只会导致更多的中国企业受害。
十四五规划里面特别提到了“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坚定维护,如何维护?到底有哪些风险?政府和民间能否正确应对,是否有事前报警系统,国内企业在外投资是否经过正确的调研等等,都应当一而再再而三的加以考虑。
行政征收:
中国企业遇到第一个政治风险就是行政征收,东道国以各式各样的借口对中资企业实行无条件或者有条件的强制性占有,这种情况多发于政治不稳定的国家。
以乌克兰为例,把马达西奇公司国有化,《华尔街日报》说很赤裸裸乌克兰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讨美国的欢心,大西洋理事会的研究员安德斯•阿斯隆德还表示:马达西奇的国有化表明,乌克兰即使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要和美国站在一起,因此“美国应该非常感激”。
乌克兰国有化马达西奇表明,目前的征收风险已经不仅仅来自于传统的“本国企业的补偿”,在往年国有化的案例中,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各个殖民地逐渐的建立起来,为了能够对该地区的经济进行有效的把控,一些国家就采用了国有化这种手段。
由于中国本身就是殖民运动的被害者,外加上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国外扩张的欲望比较低,中国企业向来是低调做事,高调赚钱,中国也长期奉行不干涉原则,导致某些国家似乎觉得有机可乘。
这种国有化的案例绝对不是乌克兰的马达西奇一例,2006年,中石油和中石化成立安第斯石油公司,收购了厄瓜多尔的5个石油区块,310英里的管道以及36%的股权,但是就在2007年,厄瓜多尔府通过总统令将石油的特殊回报率 从 50%提高到 99%,这导致石油企业高于约定价格的收入都要被收为国有。
内乱
战乱风险即包括战争风险,也包括内乱风险。这次缅甸事件属于典型的内乱风险,实际上早在2012年利比亚内战的时候,当时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了大量的项目,包括中铁建的三个金额高达42亿的项目无法完成,中国建筑投资100亿,2万套居民住宅用房,都建了一半了结果不得不搁置。
这次中资企业在缅甸受损可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受缅甸邀请,在缅甸建了最大的水电站密松水电站,2009年本来双方已经充分协商好了,电力投资集团已经着手建立水电站,且计划的36亿元已经准备好了。
2011年9月,缅甸总统宣布,任期内停止项目建设,原因很简单,缅甸党派内斗,支持建设水电站的党派处于弱势,反对派上台,导致电力投资集团前期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外交风险
去年发生的一系列外交风险,包括字节跳动,腾讯,小米,华为,中兴等大批公司都遭受了波及,很多人都把当年法国阿尔斯通事件的问题拿出来,实际上类似于阿尔斯通案中国早就有。
2005年,优尼科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挂牌出售,中海油宣布以130亿美元收购,此后由于全球股市升高,优尼科股价也开始升高,随后美国雪佛龙公司宣布以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优尼科。
当时中海油情况比较被动,不得不提高到185亿的价格收购,随后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以及中海油的报价。
本来是个商业案,但是雪佛龙开始走政治路线了,雪佛龙先游说美国外交投资委员会,随后美国国会制定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政策:“美国能源部必须与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协调一致调查收购企业所在国的经济成长、军备扩充、能源需求以及在世界各地争取油源的行动,由此来决定收购企业所在国围绕能源安全的活动是否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搞突击式立法,其结果就是让中海油要经历漫长的调查期限,一个商业性收购硬是和“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迫使中海油退出并购,只要牵扯到美国利益,美国会毫不犹豫的突击性立法,并且随时改变原来的规则。
传导性风险
实际上除了硬性损失以外,最大的风险是传导性风险,即: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对待,则资本,无论是国外资本还是国内资本,都将会不愿意再投资中国企业,这会导致资本们争相以“投资中国企业可耻,投资外国企业为荣”的情况。
实际上品牌类已经发生这种情况,翻开淘宝看一下,大片大片的都是所谓的“德国正品”,“日本品牌”,甚至连明明是卖给中国人的衣服,中国人的鞋子,都迫不及待的搞个洋人当模特。
缅甸华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如何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
缅甸华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如何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
应对这种情况,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国家层面,既然已经把“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列入十四五规划,后续的一系列措施也应该出来
一方面要预警,尤其是针对于中小型中国企业,这些企业缺乏参与当地政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一旦遇到问题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避祸,把问题消灭在出事前才是硬道理。
相对于企业来说,国家在人才和资源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短时间组织专家,短时间内搜集到尽可能的数据资料,可以承担政治风险的预警,且对每个东道国政治风险进行指数型评估,建立快速反应的预警机制。
美国有很多部委,而主管美国外交的国务院位置在所有部门之上,这是有原因的,当一个国家的实力增强,其所需要的的外交资源也随之增强,如何调配资源,如何得悉信息等等,应当有一个部门定期对国内企业提供充实的信息。
一方面实施有效的干预,尤其是外国的国家层面对于中国企业的限制或者针对,当然不必广撒网,到处搞突击,盯准一两个国家,揪住头发往墙上撞,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要尽可能的加码,尽可能的延长制裁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定期加码。
另外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也应当成立自己的预警部门,大多数中国企业很重视经济风险,例如汇兑风险,法律风险,对于政治风险麻木不仁,有些企业明明规模很大,但是一直到真正出事才临时抱佛脚,开始成立组织对外招人,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另外在当地的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和当地互动的能力,把国外看成国内,以为和国内一样只要投资,只要能拉动GDP增长以及提供当地就业,就能得到良好的对待,若真的如此,那这些国家早就发展起来了,轮不到中国投资者到当地投资。
雇用当地员工,和当地政治团体互动,这是过去中国企业想都没想过的,现在不仅要想,而且要做。
部分中国企业明明很重视国内的舆情,专门有舆情反应部门,但是已经走出去了,却对国外的舆情麻木不仁,部分企业甚至连社交账号都没有,一旦发生一些事情,连发声的渠道都没有。
如何和当地人打交道,如何和当地媒体,当地政府,当地的政治团体,环保团体等等打交道,都是需要一整套应对方式的,在没有建立一整套体系之前,我看中国企业的这笔“出国”学费,还得继续的交。
截止到目前,中国关于国外投资的专业网站,一家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