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C罗进化史:36岁的他 凭什么屹立巅峰?

很少有人发现,C罗本赛季在自己出场的前15场意甲联赛里,场均只完成了4.7次射门,这是他2009年转会皇马以来的个人联赛最低纪录。与此同时,他在本赛季欧冠以及代表葡萄牙国家队的四场正式比赛里场均射门更低,只有4.3和4.5次。

(C罗本赛季意甲场均射门4.7次,但仍保持场均1球的效率)

这是下滑吗?不,C罗的进球数仍然惊人,场均射门的下降反而意味着效率上的回升。真实情况或许是:这个今天年满36岁的老男孩,正在进行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型。

从单车少年到全能爆点

我至今都记得2003年一份体育报纸的封面头条:“葡萄牙天才齐跃龙门”。说的是夸雷斯马加盟巴萨,昵称还叫小小罗的C罗来到了曼联。两个人都踢边锋,还都穿7号。

那个年代的边锋还少有专注于内切和组织的类型,经典款的本职工作基本是过人后下底传中。角色定位看起来单调,但同时也是追风少年们最能展现天赋的出名方式。而在当时的这些少年天才里,C罗无疑是最耀眼的之一。

弗格森曾经在自传里写到:“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是我执教过最有天赋的那个,超越了我在曼联执教过的所有伟大球员。”早在2002年,奎罗斯刚一担任助教就向弗格森推荐了C罗,很快曼联就和葡萄牙体育达成了口头协议:让这个年轻人继续在葡超待两年,之后再转会。

但时间不等人。

2003年夏天,单飞的奎罗斯成为皇马主帅。没过多久,曼联和葡萄牙体育踢了场热身赛为他们的新球场揭幕,初遇红魔的C罗把那场比赛里的右后卫奥谢过到自信完全瓦解。中场休息时爵爷立刻找到了CEO肯扬,告诉他“我们今天必须签下这个孩子,否则我就不走了。”

肯扬疑惑地问到:“真有这么厉害?”

弗格森的回答是:“这是天启一般的发现。这种当天就一定要签下他的感觉,我这辈子只有在发现加斯科因的时候感受过,但当年我们没做到。现在你必须做到,就今天。”

肯扬在比赛进行途中就联系了葡体的高层,得知皇马已经开出了800万英镑的报价。竞争者是奎罗斯,这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弗格森告诉肯扬:“那就出900万。之后不管皇马出多少,我们都要出得更多!”

弗格森说,当天回国的航班上,有四个人先后跑来告诉自己要签下C罗:费迪南德、吉格斯、斯科尔斯和内维尔。而他统一回答:“这还要你来告诉我?他会成为我们的人,我保证。”

第二天,曼联安排私人飞机把C罗、他的母亲、门德斯和代理律师一起请到曼彻斯特,交易迅速完成。没过多久,C罗就这样穿上了曼联的球衣。

18岁的C罗究竟是怎么踢球的,能让弗格森说出自己受到了天启?爆发力十足,但不像其他高个速度球员那样大步流星,走的却是小碎步快步频的敏捷型路线;技术和球感细腻,非常擅长利用急停后的瞬间发力带球变向,晃倒对手。

具体来说,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球风华丽的“小小罗”)

不过,虽然那时的C罗是个不折不扣的“脚踝终结者”,但闯荡英超还是暴露了两个缺点。

一个是高重心敏捷流在加速奔跑时几乎一碰就倒,而C罗也很会利用这点夸大痛苦向裁判抱怨,但这在硬汉遍地的英超很不受待见,还在球迷间得到了“跳水罗”的戏谑外号。另一个是他过于喜欢炫技,耽误传球时机被队友吐槽之外,还被球迷嘲讽“一堆动作才过一个人”。

为了帮助他克服缺点提升水平,曼联上下做了很多努力。

——再次回来当助教的奎罗斯反复告诫他:“只有当俱乐部之外的人都认可你时,你才是真正的顶尖球员。光在队内秀技术就不够的,当你开始选择正确的时机传球时,对手会无法洞察你的下一步行动,那时你才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球员。”

(奎罗斯指导C罗)

——在弗格森和奎罗斯的授意下,队友开始在训练时经常对C罗放铲。起初他每次被放倒就发出“啊——”的大叫,但不光没人管,队友还会怒目而视。很快C罗就意识到没人愿意在训练里听他惨叫看他表演,开始学会大喊大叫不如尽快站起来,渐渐比赛里的夸张摔倒也在减少。

——说起对C罗的提拔和指导,自然没人比弗格森花的心思更多。

一方面,弗格森利用丰富的经验告诉他:“当你带球途中想要射门或传球时,就把最后一步跨得更大些。”C罗总是以非常快的频率不断触球,但一直在冲刺的话身体协调性会变差;而步幅增大意味着速度减慢,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调整。与此同时C罗的大腿肌肉发达、小腿相比较细,这样的身体特点使得他能在摆腿幅度不大的隐蔽情况下轰出力道十足的射门,和弗格森的建议高度契合。

另一方面,弗格森认为C罗几乎是他见过最完美的球员:训练投入、力量、勇敢、双足技巧和头球能力。这样的全面性,固定在边锋职责里实在是太过浪费。

于是,C罗开始得到更多的战术和跑位自由,成为了一个武器库丰富的进攻发起者。突破、传中、远射、抢点、定位球……屡屡让防守者顾此失彼。

他在边路不再执着于过人之后为了炫技把球拉回来再过一遍,而是真的利用速度和敏捷性的优势,拉开空间就及时传中。

他也可以从边路带球斜着走,踩完单车过掉人,发挥速度优势冲到禁区前,然后传出威胁球或者干脆重炮轰门。

(连续过人后直插禁区)

也是在这一时期,C罗开发出了电梯球绝技。这种任意球旋转小球速快,之后的突然下坠经常打得门将反应不及。想要踢出这种球需要很大的腿部力量,C罗的超长射程电梯球更是如此。

(电梯球射穿阿森纳)

凭借着职业生涯第一次的全面升级,C罗在曼联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欧冠奖杯和象征着个人最高荣誉的金球奖。与其说这叫转型,不如说是——进化。

从全能爆点到“射门员”

转会皇马后,起初身穿9号球衣的C罗仍然在延续着自己全能爆点的踢法,以个人有球进攻为主,重点活动范围还是禁区之外。不过因为银河二期头牌引援的特殊地位,他得到了完全自由的无限开火权,射门次数创下个人新高。

2009-10赛季,C罗在西甲场均有4次禁区外射门,是个人职业生涯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数据。

(皇马初期大量禁区外开火)

但从2010年开始,C罗再次对自己的踢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如果说之前在曼联的风格变化更像是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那么在皇马的转型有了更多基于全队收益的战术考量。

那一年,穆里尼奥成为了银河二期的掌舵者。每个人都知道,穆帅的战术体系首先基于坚实的防守,然后再利用犀利的反击去冲击对手后方。通常的套路是哈维-阿隆索作为转换的发起点,本泽马和迪马利亚持球牵扯后腰等第一层防线,阵型迅速拉开,创造出大量可供3v3甚至1v1单挑后卫的空间。

这种战术目标下,在远离禁区的中场区域尝试小碎步过人收益较小,甚至有延误反击速度的可能性。

于是C罗开始进行更多的力量训练,增重来提升面对贴身防守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利用密集步频的突破,反击里的过人转变为靠爆发力生趟,急停变向基本用于打门前的那一步调整。头球和终结能力大幅度提升,反击接应一脚出球再前插甚至干脆无球直接冲禁区开始变成常态。

(简洁的一脚出球+终结进攻)

看起来C罗的踢法化繁为简,牺牲了大量的观赏性。但这样的转型却和穆里尼奥的战术高度匹配,皇马的反击效率和C罗在得分方面的数据相互利好,共同迎来了井喷。

2011-12赛季,皇马以121个进球创造了西甲单赛季历史进球纪录,你简直难以想象这是穆里尼奥执教下取得的成绩。

2010-14这四个赛季,C罗在皇马的场均射门次数都在6.9-7.3次之间,是他职业生涯射门最多的一段时期。不过,由于球队的成绩并不稳定,这也让他得到了一个略带嘲讽的“射门员”外号。

但这真的是因为C罗太自私吗?

在穆里尼奥那个创造进球纪录的赛季之后,有两位拥有欧足联A级证书的教练分别出版了拆解和分析皇马反击套路的书籍(有中文版)。两个人总结出的战术细节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最大的相同点是——超过40%的反击套路都以让C罗射门为最终目标。

可以这么说,那时皇马风驰电掣的反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罗在反击里的速度和门前的终结能力,而C罗能成为“射门员”正是防守反击战术贯彻到极致的结果。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不过在2014年,C罗的踢法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射门员”到跑位之王

与之前的两次转型分别有个人能力的成熟和全队战术的需要为主旨不同,C罗在2014年的变化是多方面造成的结果。

首先,C罗在2013-14赛季末段遭受了严重的膝盖伤势,差点缺席欧冠决赛和世界杯。虽然最终并没有长期缺阵,但很多比赛都带着疼痛,训练里也出现了好几次伤情反复。很多媒体透露,造成C罗膝盖疼痛的元凶是髌腱病,这和大罗当年几度重伤失去爆发力的前兆一样。

不要忘了,那时的C罗已经29岁了。如果继续凭借力量和速度踢球,本来就会对身体带来沉重负担。要是再受重伤,“火不过三年”可能真的要从梗变成现实。

其次,穆里尼奥在前一年离开了球队,接替他的是意大利名帅安切洛蒂。安胖到来的第一年基本上延续了穆帅的战术框架,但在第二年就开始就把球队往攻守平衡方面改造。

再往后,贝尼特斯来去匆匆,皇马主帅很快交到了之前安胖的助手、俱乐部名宿齐达内的手上。而齐祖在数位前任打造的地基上慢慢糅杂出了自己的一套风格:经常起手433但不着急进攻,通过战略收缩和后场控球消耗对手,等磨得差不多了换人变阵442猛攻两条边路。

从总体趋势上来说,皇马在穆里尼奥之后的反击次数逐渐减少,阵地战和边路传中逐渐增多。

最后,C罗身边的队友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泽马从当初的法甲小霸王逐年僚机化,门前快乐背锅,越来越热衷和擅长拉出禁区去左路策应。当然,这种踢法无疑和C罗最为匹配,不过此消彼长的是:C罗在皇马时期的妙传非助攻集锦≈本泽马的公开处刑。

(快乐的本泽马)

——右边后卫卡瓦哈尔异军突起,改善了皇马进攻长期严重左倾的不平衡局面。左路密集控球后长传转移弱侧→卡瓦哈尔空位传中成为了重要的进攻套路。这就让名义左边锋C罗有了更多不参与有球传递、等待接传中的自由。

——莫德里奇熬过初来乍到的适应期之后越踢越好,从和阿隆索组成双核、到克罗斯来了之后主导前场攻势,尤其是带来了此前很少见的肋部渗透。贝尔的到来也分担了之前C罗在反击里的冲刺推进,当然前提是在他健康的时候。

所以,无论是从自己的年龄和伤病、教练的战术要求,还是队友的风格互补来考虑,2014年之后的C罗想要继续大杀四方,都需要再进行一次转型。

而上述种种都把转型重点指向:深入禁区。

C罗开始通过在训练里增加上肢和核心区域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弹跳和抢点能力,但作为代价牺牲了本来就随着年龄下降的灵活性和启动速度。与之对应的是,齐达内经常在变阵442时把C罗固定为中锋之一,甚至在部分场次让他担当过单箭头。

不过,问题又来了。哪怕C罗强化了上肢力量,但更多也只能用来瞬间对抗,骨架偏瘦长的先天条件使得他不太可能成为能背身扛人、或者转身拉都拉不住的正印中锋。想要更多地进入禁区发挥吃饼能力,就需要另一种答案。

这个答案叫:跑位。

C罗在曼联时期的队友朴智星曾经在纪录片里说过:“我进攻时的跑位分成两种,一种是为自己创造空间,另一种是为队友创造空间。”而C罗在2014年之后的跑位,几乎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寻觅空间抢点得分)

有些人曾说皇马欧冠三连时期的最大功臣,其实是莫德里奇、克罗斯、卡塞米罗组成的中场铁三角。他们攻守兼备,像核反应堆一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C罗做的不过就是在门前吃饼。

但你要是仔细观察过C罗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进球之前,是如何恰到好处从防守者的视野盲区闪现到身前,又是如何把曾经用来过人的急停变向用在插入禁区前的无球跑位里,那就完全不可能得出如此极端的结论。

观众的视线焦点和赛后的数据统计往往很难量化这些跑位的价值,但对于防守者来说却是很大的考验。不随时注意C罗在哪,等球传到就凉凉;过于在意这一点,瞬间的协防失误就容易给其他球员放出更大的空间。

(无球跑动为麦肯尼带开防守)

不妨仔细观察本赛季尤文和巴萨欧冠第二次交手里,麦肯尼打入的那个进球。拉姆塞带球内切时,C罗已经提速冲向了巴萨漏空的弧顶。如果这里没有队友,那么就会进入C罗的射程范围。不过因为麦肯尼在这,所以他利用急停变向转道冲进了肋部。此时夸德拉多传中,巴萨两名中卫的注意力完全被C罗吸引,麦肯尼获得了充分舒展身体的巨大空间。

这个进球里,C罗在数据方面的直接贡献完全是0,因为他根本就没碰球。但你能说他毫无作用吗?

不少舆论还拿C罗2014年之后射门转化率降低来说他状态下滑,或者指责他浪射。但实际上,近些年的C罗反而不再是当年那个有无限开火权的“射门员”,浪射确实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射门,如果换个人……多半根本跑不出打门的空间。

36岁,故事还在继续

说回本赛季。C罗的射门次数下降,究竟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这和尤文本赛季射门次数减少有关。上赛季斑马军团联赛场均射门17.9次,这赛季为15.6次,少了2.3次。另一方面,C罗在场均射门减少的同时,占全队总数的比例也从35%降到了30%,接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画面。

(精准传中找到夸德拉多)

或者这样。

(长传转移策动进球)

是不是有点梦回纯边锋时代小小罗的影子?当然,我们都知道以C罗现在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再变回当年炸裂全场的样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起皇马后期那个专注于冲击禁区的跑位之王,现在的C罗又一次为了战术考虑开始承担更多的组织、转移和传中等“老本行”。

不过这一次的转型,并不像此前几次那样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更像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进行的改变。

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在皇马的最后一个赛季。由于中场铁三角运动能力的下降,C罗开始增加回撤中场后横向转移的次数。不过这活克罗斯和莫德里奇都能干,必要时拉莫斯和马塞洛也能顶,所以C罗转移后还是直接杀向禁区,核心踢法还是以自己攻击球门为主。

但在尤文,情况并不相同。

客观来说,和C罗在皇马时期的队友相比,尤文中场球员虽然都有不错的能力和各自的特点,但从阿莱格里到萨里再到皮尔洛,三任教练试遍各种排列组合也没能解决组织能力的顽疾。此外,全队整体的传中水平更加迷离,只有已经转会曼城的坎塞洛和时灵时不灵的夸德拉多相对靠谱。

于是,我们看到C罗刚来尤文就和曼朱基奇形成了不错的默契。C罗自己拉边传中给曼朱争顶,或者曼朱扛后卫给C罗做球。

(曼朱:其实C罗是来辅佐我的)

到了这个赛季,锋线常见的搭档又变成了莫拉塔。两位皇马前队友在皮尔洛的控球时切换三中卫体系里轮流回撤,互为转换进攻里的僚机。

结果——除了射门数创新低之外,C罗本赛季场均传中0.6次、成功长传1.1次,双双追平2009年转会皇马至今的最高纪录。而在离开皇马前的最后一个赛季,这两项数据分别是0.3次和0.6次。

曾经为皇马整体战术做出的转型,36岁的C罗愿意为尤文再做一次。

一个男孩要走过足够多的弯路,才能成长为一个男人。一名球员往往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踢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但很少有人会像C罗一样,在20年的职业生涯里数次转型,为了能给球队带来更大的收益,也为了自己始终能站在顶峰。

克里斯蒂亚诺,36岁生日快乐。未来的日子,愿你还能带给我们更多。


永不“停服”的C罗

亲爱的克里斯蒂亚诺:

今天你36岁了。4天前,你用两粒进球,帮助球队获胜,也让自己登上了历史正赛射手王的宝座。

提前下场后,你仍对场上的一切意犹未尽,即便在场边休息,也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场上队友,生怕他们犯错。

前情回顾:

无缘戴帽!C罗被换下后面露不悦 皮尔洛:他必须休息

一年前的今天,我同样给你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我说:“你渴望成功,还希望身边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不顾一切地渴望成功。所以当时你在尤文输给那不勒斯的比赛后,发飙了。”

去年写给C罗的信:

你说想踢到40岁,现在就还5年了

一年时间,两场比赛,不同结局,不变的却是你。优秀如你,其实无论担心还是生气,你都不是在埋怨队友。相反,你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

长久以来,尽管你每周都会向世人公开证明自己的优秀,但人们总似乎对你存在一种误读。

他们认为你自恋、傲慢,对别人的感受视若罔闻。可我知道,你并非如此,你只是在单纯地做好自己——而这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足够困难。

我之所以能这么说,是因为我听朋友讲过一个关于你的故事,一个你或许自己都忘了的故事。

那是在7年前的国际足联颁奖典礼上。我的朋友马丁-德尔-帕拉西奥作为FIFA指定的媒体记者,在颁奖典礼中负责采访各路球星。当然,他的终极任务是为FIFA采访最后的赢家——你。

你们来到一间单独的房间,你满脸笑意地招待了马丁,并告诉他不要紧张,自己会配合回答所有问题。你的友善亲和,让马丁立刻卸下了心理包袱,简单寒暄了几句后,便示意一旁的摄影记者开机拍摄。

采访很顺利,用马丁的话来说“出乎意料地顺利”。你果然如约回答了马丁提出的每个问题,尽管一听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官方辞令。马丁作为一名老记者当然知道这些,他“假装”对你的回答感兴趣,也是出于职业礼节。

可采访进行到一半,马丁突然感觉有些莫名的别扭。此时的你依然认真回答着他提出的问题,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没有展露出任何不耐烦。马丁以为自己只是多虑,于是继续采访。

但采访越进行下去,马丁越感觉别扭,经过几次细节确认,他察觉问题出在你的眼神中。

尽管全程你始终与他面对面,但两人的眼神其实是错开的。马丁确实认真注视着你,但你眼神的焦点其实是跳过马丁,瞄准他身后位置的。

马丁于是警觉地回头进行查看,发现原来自己身后有一块镜子,是的,你在采访过程中全程盯着镜子里的自己。

“克里斯蒂亚诺,为什么要盯着镜子看?”马丁暂停了采访。

“我想时时刻刻看到自己在摄像机前的完美形象。”你如实回答道。

“就像时刻穿着盔甲的骑士?”马丁继续追问。

你嘴角挤出了一丝尴尬的笑容。

马丁事后表示:你最后露出的那丝尴尬笑容,其实说明了一切——你追求完美,但又怕自己犯错;你追求完美,却又怕在此过程中引起别人的误解。

但这些并没有让你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相反,你的不善言辞和不善表达,在许多人眼里成了一种“极富个性”但又被过度商业化的“自信”。

对此你并不介意,或者说你接受的传统教育,并不允许你对此作出过多解释——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许多葡萄牙人身上,你的同胞穆里尼奥也是其中一位。

你们国家最伟大的诗人佩索阿在《惶然录》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总是拒绝被人理解,被理解无异于自我娼淫;我宁愿被人误解,以自然和尊重之名,籍籍无名。”

过去一年,你的努力仍然得到足够的理解。

要不是有数据支持,很少人知道你的射门数达到了十年来最低水准:本赛季,你场均射门数只有4.7次,比上赛季减少了1.3次,但是你的进球效率却不降反升。

在尤文的第一个赛季,你平均128分钟才能打进一粒进球;第二个赛季,这个数字被缩短至94分钟。本赛季在皮尔洛手下,尤文的中场劣势愈发凸显,更需要你频繁回撤参与组织,并回到半场进行防守。但远离球门,却让你的进球效率再度得到提升:本赛季,你平均79分钟就能帮助尤文完成一粒进球!

对此,你没有任何抱怨。要不是挖掘到这些数据,人们还误以为你在球队享有绝对开火权。

过去一年,关于媒体上关于你最引人关注的报道,是你得了新冠之后,迅速康复。年轻时那种频繁被误解的过激言论,你说得越来越少。

35岁前,你提供叛逆与大众向往的傲慢;35岁后,你开始在宁静中无与伦比地独自闪光。

从35岁到36岁,你在场上越来越少地犯错;哪怕在无关紧要的比赛中也拒绝被替换下场; 在球队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带球突进——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你能一如既往地打进这么多球。

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为你庆祝的纪录,并非为了炫耀,只是朴实地说明一件事: 我们已经生活在属于你的时代中,而见证这一时代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你的每一场比赛。

如果你35岁前代表的是某种巅峰体验,那么35岁后,你或许将呈现出巅峰之上的体验:宁静。

宁静,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并不是坏事。因为话题、情怀以及品牌,总在这个年代的跌宕起伏后莫名其妙地消失。连“停服”,都像是对这个时代一种深情的告别——这确实不失为一种讽刺。

36岁,你早已超越话题、品牌和情怀,你是一代逐渐步入秋天的球迷(人至中年),心里那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