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长高长壮,这个难题困扰了我们100年(组图)

这几天,一篇《柳叶刀》的论文被网友热议——研究发现,三十多年,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而尤其中国人,成为全世界身高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

特别是在19岁这个年龄层里,中国男性平均身高 175.7cm,女性 163.5cm,双双超过日韩成为东亚第一。




发起这项调查的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联盟,跟踪了调查了全球6500万人,公布了各国的身高情况,数据比较可信,荷兰以男性183.8cm、女性170.4cm的平均身高排名第一。

中国排名全球65位,按照人口来算,身高处于全球前30%~40%的水平。

在亚洲范围内,除了几个与欧洲相邻的国家和以色列之外,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亚洲第一。


(按照我国统计的数据来看 中国人确实“一代比一代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调查的200多个国家中,在1985~2019这35年间,中国男性身高增幅排名第一,女性增幅排名第三。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个子,基本都是近30年窜起来的。

为什么中国人突然长个儿了?

微博有些公知说:吃激素。




按照这个逻辑走,那排名第一的荷兰人怕不是个个都是吃调配饲料喂出来的。

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得好了,营养上来了,个子自然就高了。

近代以来长辫子、黄皮肤、矮个子成为中国人的固有标签。100年前,辫子我们绞了,政治文化进步了。




70年前,黄皮肤不再让我们自卑,对帝国主义连战连捷昭示着国家的崛起。

最近几年,公知就只能从身高下手做文章了,这几年,公知们各种捧日韩、踩中国的孩子高,说日韩都已先进到“脱亚入欧”,只有中国人什么都是落后的。



(我愿称其为万恶之源)

有些搞教育、育儿的企业更是借题发挥,宣传上大肆鼓吹日本、韩国的教育经验,借着不实数据和毫无关联的逻辑,生拉硬扯大发“恨国财”。






在他们的言论里,日本和韩国在近代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所以孩子听话了、身体壮了、民族富强自由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战之后,日本确实经历了身高的“飞速上长”的时代。



古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难以考据,但是我们可以从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武将,来一窥日本人的身高。







尽管日本人战国时期的战争相对规模较小,被网友戏称为“村长械斗”。可是这些横行乱世的武将们,无疑是当时日本人身体素质较优者。







曾经名震战国的武将织田信长,根据见过他的洋人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描述,身高大概有170cm。

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是140cm,关原之战的石田三成156cm,这两年再日本大火的真田幸村163cm,风林火山的武田信玄162cm,北方的伊达政宗159cm,上杉谦信156cm。

至于最后开启江户时代的德川家,整个家族的身高都比较“有限”。给张图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身高不够,头盔来凑啊!日本武将都喜欢戴一顶夸张的头盔(かぶと)。以此来“拔高”自己,彰显意志。



(直江兼续的爱之兜的复制品 少数让我尬到飞起的盔甲)

直到近代,日本开始实行征兵制,每个适龄男性强制进行征兵体检。之后根据结果,从优到劣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兵源。我们由此可以一窥当时日本男性的身高的水平。


(八国联军里日本是最矮的)

根据《昭和2年兵役法》(1927)记载:

身高在150cm以上,各项身体指标优良者,是甲种合格者,身体最好,服现役;

身高在150cm以上,大部分身体指标优良者,是乙种合格者,素质尚可,服补充役;

身高在145cm以上,是丙种合格者,身体素质较差,服国民兵役。

丁戊种为不合格人员,无需服兵役。






从遗留的历史影像里我们也不难判断,当时日军的身高。

日军常用的三八式步枪全长127.6厘米,加上三零式刺刀有166厘米,但是日本兵站在枪边上,往往都不如枪高。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只是一个贫穷的工业国,农村的孩子营养条件是很差的。


(不难看出大量的日军身高都没有自己的武器高)

(洋人记者给日军拍照,恨不得弯着腰)

二战之后,日本被美国占领,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公知会说日本的发展是因为制度好,其实最重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红利。


(1960年至今日本GDP增长率

日本的发展最高峰在1968年越南战争最激烈的时候)

以越南战争为例,1966年日本的仅靠美国军队的特需劳务收入就有12亿美元以上。这还包不包括采买物资和装备的收入。



除了直接的美军订单,在日本轮换休假的美军也需要消费,消费体量堪比如今的旅游旺季。在民用领域,美国越发以来日本制造业的产品。1965年日本借着战争,扭转了对美贸易逆差。1970年顺差为12.8亿,1971年就到了25亿!

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是是旧的军国主义思想体系被打破,从明治时期延续到二战那种“一亿国民勒紧裤腰带给海军造军舰”的思潮暂时成为历史。

在没有供给限制的情况下,战后的日本家庭更愿意把赚来的钱提升家里的伙食水平。



(1952年日本学校的伙食)

其次是社会的重视,70年代日本的学校甚至已经开始提供重视营养配比的午餐。毕竟吃饱吃好是孩子长身体最重要的指标。

(根据日本厚生省的数据,日本三大营养供给基本接近欧美水平)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让几乎一代人刚出中学就变成了产业工人。

同时,日本的学校全面搞体育社团,民众对于体育的观念,由原来的“竞技体育”变成了“大众娱乐”。这让棒球、游泳、网球、体操等运动在日本迅速普及,部分项目的普及率至今领先全球。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百年以来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上升了10cm以上!

总的来说,这本质上是工业快速发展,和食品消费的迅速升级,缔造出的“奇迹”。





而最近几年,情况又有了一些变化——日本人发现他们的孩子平均身高不升反降了!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日本人身高到了极限;有人说是现在孩子都想保持身材,所以吃的少了。

还有人说保持身材从父母辈就开始了,因为女性在怀孕时期追求苗条,导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降低,影响了最终发育。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今的日本人的身高和他们经济,同步陷入了“平台期”。早已没了往昔的迅猛势头。

说完了日本,我们再来看看中国。

有些网友扒出来一些一战时期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合影,发现了一个盲点:100年前的中国人好像并不比外国人矮?



一些著名的历史照片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美国总统格兰特和李鸿章的合照

二人身高分别为173cm和181cm)

“身边统计学”当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准确,根据《eLife》杂志发表的这张统计图表显示,100年多前(1896年)欧洲大陆人的平均身高确实不比中国人高多少。

(全球男性100年身高变化)

本来在农业时代,中国是发达的,是欧洲人跨入工业社会之后,中国落后了,自然就被欧洲人赶超上来了。

其实,早在100年前,就已经有中国人参透了这个道理。

我国近代著名的化学家吴宪,早在1932年就公开提出了他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1919年,吴宪拿到了哈佛的生物和化学博士学位。之后马上回到中国,在北平的协和医院从事理论化学研究。

(1919年吴宪发布了中国人的第一份化学研究成果)

回到国内后,吴宪发现自己的理论化学研究难以投入实际应用。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吴宪选了一个应用性的课题——“民食”。

吴宪以北平为中心,开始对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吾人之膳,以饭或面为主体,其他食物皆辅助品,用以开胃口使下咽而已。两块盐菜,可以配一碗饭,一根葱可以和一斤饼,此吾人所常见也。”

“一般穷人吃饭大概都是两餐,没有饭吃的人就是一餐也可以渡生活。”





1929年12月,吴宪出版了《营养概论》一书,书中详细对比了中西方餐饮的习惯、营养摄入的差距,提出了改良中国膳食的方法和三条基本建议。



“中国人之膳食以谷类为主,按热量计算,谷类占十分之八。美国人之膳食中则仅占十分之三四,此其一也。

中国人膳食中动物所占之成分较少,若按蛋白质计算,动物仅十分之一。美国人膳食中则动植物参半,此其二也。

美国人多用牛乳及其制造品,中国人则否,此其三也。”

吴宪特别强调:

“吾人膳食之所以逊于西人,由于肉类缺乏者为轻,由于牛乳鸡蛋之缺乏者为重。

… …吾人之膳食虽曰偏于素食,实只偏于谷食。叶类之物如菠菜、油菜之属,比之西人不特未曾多用,而且较少。”



高碳水、低蛋白、低维生素。这是吴宪在近100年前给中国人饮食找到的三个症结。

简单说就是肉吃少了,牛乳鸡蛋啥的工业品都跟不上。

讲真,这是非常科学的研究结论了。

但吴宪这个观点提出后,诸如林语堂、周作人等“大儒”,依然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傲,觉得学西方人饮食是崇洋媚外,没必要学,甚至孙中山先生也曾持同样的观点。





但吴宪很着急,他把改善膳食结构上升到民族高度,提出了他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各种营养不良之病之流行,及儿童生长之迟缓,以为膳食不良之证。又中国人体格之小,精神之弱,死亡率之高,与膳食似有密切关系。

纵观亚洲食米诸民族,其体格之短小,与华人相类。而其国势之不振,则与吾国同病相怜者亦占多数。日本虽雄视东亚,比之欧美,相差尚远。”



于是,吴宪离开北平、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想深入农村实践自己的理论。



他找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想参与他们的乡村建设,以《营养概论》基础为改变农村的膳食结构。

(平教会在农村的办事处)



然而,当他去定县(今河北定州)实地考察后却发现,他自己的理论是搞的不错,但是根本没法儿执行。

因为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太落后了。

“我吃了三个馒头一碗小米稀饭和几块咸菜,据说这是好饭。大多数的农民差不多就是吃白薯和小米两件东西,青菜不多用。除了元旦端午中秋三节外,全年差不多没有看见肉类的食物。”

“尽管告诉农民鸡子是好东西,他还是把自己家里的鸡子卖去,再买玉米面来吃。因为他们吃自己所有的鸡子不能饱,吃那鸡子换来的玉米可以饱。”



吴宪和当时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一样是“科学的忠实信徒”,他相信科技是能改变人民生活的。

但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击碎了他的幻梦,吴宪的认识出现了变化:

“吃饭问题和经济问题有密切关系。改良吃饭,在中国并不是营养学识的宣传可以解决。”

“欲改良膳食,非先改良经济状况不为功。而民族复兴,又岂为一纯粹的科学问题而已耶?”

(1947年吴宪举家前往美国,1958年突发疾病在美去世)

幸运的是,旧中国给不了的条件,新中国办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肉蛋奶”摄入量也在飞速提升。

(1997到2011年中国男性食品摄入量的变化

水果上升幅度最大,奶制品比例最高)



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还会稳定继续增长。

还是有人在洋人面前缩了脖子,假装自己没长高的样子,那就让他们跪去吧。

我们下一个阶段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中国人吃得更健康更均衡,年轻人长得更挺拔。

因为中国人这些年不仅在长高,也在有序地“变宽”。

中国人虽然身高上去了,但肥胖情况也普遍高于日本人和韩国人。





更触目惊心的是近视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而城市化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性质。如今中国高中生高达81%的近视率全球名列前茅。

扑面而来的健康问题,背后依然是浓浓的内卷气息。





做不完的题,加不完的班,近视度数不断提升,身子见宽,衣带渐窄。内卷不仅侵蚀我们血量,也在削减我们的“血上限”。





这种亚健康状态,无疑是有害的。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更应该调整我们的饮食和生活规律。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高大、挺拔,又健康,才是未来中国人应有的形象。





参考资料:

《近百年间日本儿童、青少年身高变化诸因素浅析》郑宏伟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刘鹏

《中国汉族与日本和韩国人BMI值的比较》郑连斌

《中日两国国民身高的比较研究》江崇民

《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蒋凌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