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发布的那张“中国让地球变得更绿”的照片吗?如今,这事儿又有后续了。
29日,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学术文章引发媒体关注。
初看上去,这篇文章略显得有些难懂,光标题可能就难住了很多人:《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估算出中国陆地碳汇量巨大》。
▲《自然》杂志截图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碳汇。通俗而言,可理解为碳吸收,具体指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近些年来在植树造林、森林恢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颇有建树,那么这些成果对中国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是否有所作用?《自然》杂志文章所回答的正是这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简言之,至少近六年来,中国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近一半,都被我们所种植、培育的森林吸收掉了。据文章指出,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中国重要林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新种植森林。
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而好消息,自然也会被外国媒体所注意。
英国广播公司(BBC)敏锐指出,这项研究表明,上述中国两个地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规模“被严重低估”。
▲BBC报道截图
BBC没有夸大其词,因为正是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对海量观测数据的追踪、计算和论证中,中国陆地系统“被严重低估的碳汇能力”才最终被看见。
用文章合著者、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教授的话说,中国森林碳汇规模大到“可能让人惊讶”,但他同时指出,空间和实地测量数据之间的“良好一致性”可以消除外界的惊讶和疑虑。他用“稳健”一词形容这项对中国碳汇能力至关重要的研究。
28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在其官网提前公布了《自然》杂志将发表这项研究的消息,并明确指出:这一研究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很显然,对中国而言,作为一直以来被公认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一旦所排放二氧化碳的近一半能够被日益茂盛的森林所直接吸收,那么这么多年来围绕碳排放等气候议题而形成的话语场无疑将发生深远变化。
可以说,这是对中国森林碳汇能力的一次“正名”,同时也是对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借中国碳排放量说事儿的一次有力回击。
而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无论是在曾被发达国家占据主场的气候谈判中,还是对未来中国承诺的践行中,中国的底气和信心都会更足——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领导人作出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那么,又是什么导向了中国陆地系统碳汇能力“被看见”这一结果呢?
对此,《自然》杂志文章和BBC报道都给出了清晰答案。
“这是中国近40年来对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森林的日益茂盛显而易见。近几十年来,数十亿棵树被种下,以解决荒漠化和土壤流失,并建立充满活力的木材和造纸工业。”
而在对多篇资料的复盘中,小锐也发现了一个意外亮点——去年,NASA曾公布一张卫星照片显示中国等国的努力正在让地球变得更加绿色,引发世界网友一波集体感谢中国的热潮,而今天《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则为NASA照片增添了更有力且更进一步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