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吴京没骗我们,这部大片确实今年最后王炸

197653。

这是挂在热搜整整一天的数字,抗美援朝烈士人数。

如果。

把数字,转换成影像呢?

不用如果了。

国产电影又一次史诗级挑战。

《金刚川》


打光所有子弹

金刚川?

相信大多数人和Sir一样,对这几个字感到陌生。

我们不妨先看它的英文译名:

The Sacrifice.

“牺牲”。

简单明了——

电影要把镜头对准战争中最宏大而热血的命题。

这跟时代有关。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金刚川》不是第一部瞄准这段历史的电影。

Sir印象中,国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

1956年的《上甘岭》。

电影塑造的志愿军战士形象,影史留名。

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更是深受观众喜爱,传唱至今。


我的祖国郭兰英 - 百年经典

但碍于当时技术条件,电影对“牺牲”的描写,相对含蓄。

切点小,却不失真挚。

有一幕让Sir惊叹于当时电影工作者的耐心。

一个苹果。

战争物资极度匮乏,许多志愿军牺牲在运送物资的路上。

当时军队中有一项政策:

谁能往坑道运进一个苹果,算二等功。

可苹果真运上来了呢?

顶多拿起来,凑在鼻子边闻一闻。

你传给他,他又传给你……

谁也舍不得吃。

最后一个苹果,在八个人手里转了三圈,才吃完。

一点没夸张。

据志愿军老兵回忆,饿肚子是常态,实在渴急了,就抓一把雪吞下。

当时物资缺乏到,连尿,都珍贵得很。

有时嘴干得动不了用那个尿 湿一湿

只有这些吗?

当然不止。

《金刚川》就为填补这块中国银幕的“空白”。

野心,在于极高的商业配置。

导演:

管虎、郭帆、路阳,国片硬核天团。

主演:

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

国产战争片“顶流”。

还有画面上的雕琢。

大场面,辅以精细特效。

为了还原当时的艰难环境。

从预告中我们看到,影片模拟反转胶片色彩,营造出一种粗粝的纪实感。

采用爆破物理特效和数字后期特效配合。

力求考究呈现军备交锋的弹道轨迹。

等等。

问题来了?

网友质疑,这场面不对劲啊:

志愿军不是小米加步枪么

哪来的防空炮?

没有不对劲。

选材,是《金刚川》野心的重中之重。

也是“金刚川”三个字的由来:

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终极一役。

抗美援朝战争最后阶段,志愿军战士誓死捍卫交通要塞,全力渡过金刚桥的故事。

从技术上说。

这是一场投入人数巨大,场面恢弘,军事调配极其复杂的战役。

此役特意调配了上甘岭的24军压制金化至金城间的公路,还整合各部的榴弹炮、火箭炮、高射炮等装备配给20兵团。

简单来说,拼了。

以把“所有子弹打光”的气势。

之于电影,目的很明确了——

它要将“抗美援朝”的沉重历史,通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技术极致,做成燃起所有国人热血的商业爆款。

能做到吗?

Sir先不着急定论。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没一个怕死的

与野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刚川》的制作周期。

连拍摄带制作——

Sir听到消息说后期特效目前还在赶工。

时间紧任务重。

一切都在精益求精的条件下,争分夺秒。

演员提前半个月接受训练。

张译、吴京,进入军队学习高射炮操作;李九霄、魏晨,练枪并练习攀爬施工塔吊……

这一波“中国速度”,能否经得起观众考验?

最重要,得看故事怎么讲。

金刚川,可以说背负着这次战争所有的压力。

当时,朝鲜停战协议即将签订,南朝鲜李承晚政府却强制扣押朝鲜俘虏2.7万人。

为了彻底结束战争,我方下令,武力打击南朝鲜。

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

张振智。

战役打响后,军用物资等待被运往前线。

但,当时的必经之地金刚川,河面上的桥被美军炸毁。

志愿军工兵第十团第三连连长张振智,受命修桥工事。

只是修桥?

他真正面临的任务:

在物资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用7天7夜,原地架起一座人和车都能通过的载重桥。

没完。

敌人也不是吃素的。

为炸桥,投弹上千枚,却始终未能切断这一生命之桥。

张振智率工兵连,七修金刚桥。

这段历史,电影如何讲述?

从目前的两支预告里,Sir捕捉到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

十七八岁。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丛林行军。

地空交战。

战争向每个战士张开血盆大口,不分军衔等级。

一次无暇自顾的死战接力。

高炮排长张飞(张译 饰)下令点火开炮,高炮班长关磊(吴京 饰)吹口哨传递消息。

步兵连长高福来(邓超 饰)在地面遇袭,步兵班长刘浩(李九霄 饰)装弹上膛。

不止工兵。

炮兵、步兵观察员,都被激发出了血性。

Sir说一个细节。

军队隐蔽,战场一片沉默死寂。

排长张飞通红的眼睛,死死盯着敌人战机。

目标飞进打击距离瞬间。

排长大口吸气,嘶吼一声:“点——火——”。

开口那个字,愣是喊破音了。

音量却响彻整片原野。

到底是怎样一场战役,让所有人如深陷斗兽场,战至声嘶力竭?

这便要提到第二个关键词——

过桥。

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围绕一座桥,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时金刚桥有一奇景,一边是志愿军冒死修桥,一边是美军对桥面疯狂轰炸。

修了,炸。

炸了,再修。

奇就奇在,每当美军来执行新一轮轰炸任务,都会发现——

刚毁掉的桥,又被修好了???

没错。

这死循环。

就是当时生的唯一出路。

不要以为美军只是随便炸炸。

金城战役已经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这一时期,美军已经彻底领教了志愿军的战术和意志力。

对方丝毫没轻敌。

我们看到美军出动先进的战机群,在空中呼啸而过,全力轰炸。

△ 当时的美军战机

战场上的尊重便意味着:

尽全力去打,以生命做赌注。

有多惨烈?

第三个关键词——

焦糊味。

短短1分多钟的预告,战争带来的紧迫感和窒息感,扑面而来。

开场。

一个空镜?

平平无奇一片草嘛。

可哨响过后,油绿的“草”瞬间动起来。

里面全藏着人呢。

据许多抗美援朝老兵回忆,许多战役他们都是白天隐蔽,夜晚行军。

就因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白天怕暴露。

隐蔽,是保存有生力量。

也从侧面印证:

这场仗,难打。

再看正面的。

这边炮手刚瞄准敌机。

嘭。

人,便被炸成一团血雾。

(场面血腥,Sir就不放图了)

这边桥刚被炸断。

志愿军救起战友的空当,新一轮炮弹又直插地面。

密不透风的攻击,悬殊的双方武装……

这仗要怎么打?

仅有的意志,就在那句台词:

“俺们这些人,真的没一个怕死的。”

这句话只是在说英雄的勇敢吗?

不是的。

注意那个词,“真的”。

像是在为同伴辩解。

这便是小人物与“大英雄”的差异。

《金刚川》不想仅仅塑造出一个个惨烈赴死的“大英雄”。

它更想还原出那些被炮火掩埋进历史,却真实有血肉的“人”。

哪有天生不怕死

一个有意思的设定。

《金刚川》的铁三角组合,分别叫:

张飞、关磊、刘浩。

张、关、刘。

“桃园结义”?

不是Sir过度解读。

从影片目前公布为数不多的信息中,Sir还真挖到一点“料”——

蜀国三兄弟,张飞什么形象?

莽撞、不修边幅。

可据本片编剧葛瑞透露,《金刚川》里的张飞则 “比较吝啬、抠门”。

刘备呢?

其人仁德,是能服众的大哥。

可你看刘浩,无论从年龄上还是资历上,显然都够不上大哥的地位。

从编剧口中得知,可能是剧本有意而为:葛瑞:故事中他们的名字,或者它们代表的表层意思,肯定和影片真正呈现出来的(形象)有一些反差。

为什么Sir想解读他们的关系?

战友的交叉感染,就是战争中人性的侧面描写。

这是张译继《攀登者》后,与吴京的第二次合作。

他解读两人的角色关系,这次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这次我们的角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或师承关系,而是亦师亦友亦兄弟,所以在人物关系的诠释上有很多新鲜感。

看预告,夜色中,张飞调整炮位,关磊放哨,刘浩则向着空中开枪。

仔细看,他们所处环境分别为,隐蔽的丛林中,广阔的田野里,以及河中桥面上。

显然,他们属于不同兵种,也身处不同战位。

可肩负的使命是相同的。

战友间“传帮带”的情谊是相同的。

中国志愿军的风貌风骨是相同的。

中国军人的“不怕死”,在战争结束后被称“东方精神”。

这被当时的美军视为谜一样的存在。

他们不理解。

不理解这种枉顾性命的打法,以及铁一般的纪律。

也不理解包括宁可冻死也不撤退的“冰雕连”;

在潜伏点上为避免暴露,被火海吞噬却岿然不动的邱少云。

△ 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生前唯一肖像照

记录抗美援朝事迹纪录片《铁在烧》中,据美国朝鲜战争老兵比尔·尼莫回忆。

美国士兵当时也被要求,像中国志愿军那样“不怕死”。

他们做不到,因为有家要回:

我们认为我们只会在那待一年然后我们就能回家

而志愿军身后是祖国,他们无路可退。

哪有什么天生的“不怕死”。

中国士兵,也有家。

可他们眼前,看到的是“更大的家”。

生生辟出一座桥,一条后来者的生路。

为的是更多人能回家。

即便抵抗本能,也赴汤蹈火。

这,才最令人胆寒,更值得被尊敬。

正如管虎导演眼中的“牺牲”:其实我们的主题是牺牲,中国人之所以能在板门店谈判,凭的不是武器装备,凭的是勇气和牺牲。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希望能把抗美援朝精神之本给到观众。

在每个志愿军心中,怀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即——

他们挡在前面多几分奋勇,身后的国土就少受几分风霜。

当年志愿军第63军188师的指导员贾文岐曾讲述过一段故事。

他说,部队路过平壤时,他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拿着锤子敲道轨,那是预警敌人的飞机要来袭击了。

目睹此情此景,他流泪了,发誓绝不让这一幕重演。

我们的母亲再不能遇到这种状况我们的同胞不能再去冒着寒风敲这个警钟说 日本鬼子来了或是谁来了 来欺负我们来了这种状况不能在我们国家出现了

我们从不缺伟大的将军。

但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就此埋骨他乡,被遗忘,被冷落。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专机的护送下,回归国土。

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敢勇。

三天后,Sir在影院等你。

致已成历史的197653。

为当下的我们。

勿忘,是最好的纪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