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华为断供!退无可退 中共复活中国制造2025

近来没有外访行程埋首中国内政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频频地方视察,9月17日在考察湖南长沙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时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自“中国制造2025”计划折戟中美贸易战后,中共领导人很少在公开场合如此意有所指地对中国制造业发起政治动员。这种类似的高层表述近来频繁且高调地从中共内部传出,令敏锐的观察人士产生一种回到2015年时的错觉,而不禁疑问:中共是在重新复活“中国制造2025”吗?



美国于2020年5月修改产品技术规则后,彻底将华为推入断供局面。(Reuters)



这并不是一个唐突设想。习近平说这话的背景是,9月15日,在经过数轮限制与豁免的政治指令后,华为终没能挣脱美国的技术遏制困局,终于陷入全面断供的境地。华为事件所暴露出的中国芯之痛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足以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看到,核心科技与高端制造对一个科技企业存亡的重要性,以及对一国产业体系的警示。这对一个强势的国家领导人来说,体会尤甚。

华为断供次日(9月16日),也即习近平启程湖南考察当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现在国新办发布会现场直言,面临着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一些工作。未来十年我们会针对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一些新的部署,这其中包括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还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在白春礼所指解决“卡脖子”问题任务之前,其所受命在2014年所启动的“率先行动”已经在其规划的第一阶段,也即过去的6年(2014年-2020年)完成了世界首次的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星地密钥分发,成功研制了“海翼”号、“潜龙”号、“探索”号等为代表的谱系化的深海无人装备以及全面参与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等。

白春礼所说的“率先行动”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科学战略力量的优势体现,其将科研目标导向“卡脖子”问题当然是在明确的政治指令下规划。

9月11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那场座谈会上习近平表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更重要的是,习近平该次会议决定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该次会议后,中共政治局常委、主管发展改革的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韩正来到湖南邻省湖北,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韩正前往中国华为武汉基地、长江存储等企业,考察硅光芯片、存储芯片等研发生产情况。并指要集中力量攻坚“卡脖子技术”,增强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从中共高层到科研人员,“卡脖子”这一词的反复出现自然是很应景,但其实这一布局恐怕可以追溯更早之前。或者说,中共高层为中国制造正名愈发开始拿到明面上来了。

除了中共最高层布局、科学家攻关外,中国省级层面也在行动。在习近平上次地方视察安徽后在当地召集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三省一市“一把手”召开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他要求这个中国第一大经济圈“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如此热火朝天的为中国制造背书已经与前两年的讳言大为不同。自“中国制造2025”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导火索,这一曾经年年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词汇便火速消失在中国官方的话语体系中。尽管近两年外界时有传出中国并未放弃该计划,只是处在只做不说的阶段,并试图从中国高层政治会议中寻找佐证这种猜测的踪迹。

但现在显然已不需要再有政治包袱,在中美彻底撕破脸的情况下,无论是以构建国内大循环而要完善产业链链也好,还是仅仅解中国高科技企业供应燃眉之急的一次科研攻坚运动,制造业与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已经被中共在明面上从高层案头贯通到执行环节。即使不再有“中国制造2025”这个名词,但眼下,一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尤其是高端产业链的发展正迎来一股热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