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舱定金5000元,商务舱定金10000元,包机产品不退不改,若航司取消航班扣2000元。”3月的某一天,这条为回国人员包机的消息频繁出现在某回国航班咨询群中。
尽管被多人质疑“骗子”、“取消还要扣钱不合理”,但类似的高价国际航班机票、高价包机信息依然在微信群中被挂出数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其中,直飞回国机票的价格更是远远高过转机票价。
据AI财经社了解,有票代给“英国直飞”机票开出了11万元/张的“天价”。另有媒体报道称,有国际航班机票价格高达18万元/张。
8月29日,AI财经社以“伦敦-上海”航线10月份(提前约一个月预定)为条件查询票价情况。某OTA平台信息显示,经济舱单程票价多落于13000元-25000元区间内。价格仍然不便宜,但较3月、4月峰值已有明显下降。一位票代也表示,直飞、转机价格较前段时间均有下降,他给出的报价和OTA平台相差不多。
不过,从平台余票数来看,回国需求或许依然不小。据平台信息显示,前述行程的机票目前可以预定,但余票不多。在微博某航空博主评论区,仍有不少人在交流回国机票、当地如何核酸检测等信息。
实际上,在疫情早期,动辄五位数、六位数的天价国际机票信息在“回国群”、“航班群”内比比皆是,但高价机票并不完全由供需不平衡所致。在隐秘的倒票江湖里,票务代理人(票代)甚至航空公司前员工都可能是构成链条的一环。
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回国心切的人们很难辨别高价机票的水分究竟有多大,这也使得不少人利用信息差赚取了利润。
倒腾信息的票代
“开一单吃一辈子”,票务代理苗融如此形容那些报价六位数的同行们。
鲜有票代愿意透露自己通过卖票赚了多少钱,但通过各方的售价、购入价可以看到,票代的可操作空间不小。AI财经社了解到,有票代在7月给“伦敦-科伦坡-上海”航线某航班的经济舱报出了3万元的价格,而不久前,才有乘客以超过4万元的价格买了该航班同等舱位的票。
难以估算票代们的具体收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票的来源鱼龙混杂,很多机票信息被票代“在群里互相交换”,有的票代甚至可能没有和航空公司直接接触过,即开始倒票,交易成本成迷。
国内某航空公司员工告诉AI财经社,疫情发生后,其所在航空公司无法通过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的分销系统分销国际航班机票,航空公司改为通过申请制给票代出票,即票代向航空公司提出购买某航班、座位的申请,付钱后拿票。
消费者也可以自行拨打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电话提需求,前述航空公司员工表示,但他也坦言,“能不能有(票)就不知道了,肯定要走关系。”
作为航空公司的长期合作方,票代显然是更有“关系”的一方。而票源进入票代手中后,票务圈内的“腾挪游戏”随即开始。
票代圈里有不少行业群或者类似的平台可以供大家“倒信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在票代群中,票代之间会交流各自拥有哪些座位”,业内人士陈熠称,如果对方有需要的话,可以互相转手,这其中有抬价的可能。
“(卖)多少钱,说白了就是大家谈(定的)。”陈熠表示。但对于具体经历,票代们讳莫如深。
票代赚到了钱,但并不愿背上过多的骂名。在他们看来,这场不透明游戏中的规则制定者之一——航空公司并不完全“清白”。
“航空公司有时放了位子出来,但不对外卖,也不挂在官网。”票务代理孙洋抱怨称,这些票只会给“有关系的代理”。有业内人士称,虽然国际机票被炒出了高价,但也有不少做国际业务的票代公司已经倒闭。
“航司不对外放座位”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前述航空公司员工的印证。他坦言,“航空公司故意不放出库存,(是因为)航司也想多赚点钱。”
缺钱的航空公司
缺钱确实是疫情发生以来所有航空公司面临的窘境。国航、东航、南航上半年均亏损超过80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此前,三大航更是累计发债超百亿元。
但在票务生意中,航空公司还是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前述航空公司员工也承认申请制背后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
“这个操作空间是业内默认一直都有的。跟谁关系好、谁(指票代)多给点钱,就先帮你把位置出了,对公司来说也没有太多利益损失。”该员工表示,“航空公司很现实,会优先照顾以前出票量大、卖得多的票代。”
但这名员工也称,目前,定下的代理公司名单都要报到航司高层审批,甚至需要“总经理级别”的高层,“部门领导应该定不了。”对于为何需要高层审核,他认为,“否则下面人顶不住诱惑的。”
一个细节是,在国际航班机票最紧俏的时候,“那时天天有人微信来问有没有票,电话被打爆了。”
海口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案件或许说明航空公司并非“铁板一块”。据了解,近日警方摧毁一个以入侵航空信息系统篡改机票信息、非法倒卖机票牟取暴利的犯罪团伙,冻结涉案资金300余万元。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系某航空公司辞职员工,利用疫情期间国际航线机票紧缺、旅客急于回国的需求,同他人通过盗用航空公司的账号和密码非法篡改中国民航信息系统中多家航空公司机票信息,并联系多个代理违规办理国际机票票务,高价倒卖机票牟取暴利。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否存在隐患?前述航司员工认为,突破信息系统的行为应该是个例,“这样的情况在航空公司内部应该比较少,因为操作都有记录。”
票务生意的隐秘江湖
无论是航空公司与票代,亦或航空公司与航空公司之间,总有些业内“规则”存在。
在票代面前,航空公司是说了算的强势方,这是双方都认同的事实。不过,票代对于航司来说仍有承担分销任务的重要作用,“应该会一直存在。”
有航空公司员工认为,如果航空公司把票代干掉,就会变成航空公司之间直接PK,“直接打起来太惨了,只能培养一些票代,降低自己的风险。”
降低风险可以体现在退票上。旅客要求退票后,有票代会先给旅客垫付退票款,“而航空公司由于手头紧,会用类似于系统内虚拟充值的方式补上欠票代的票款。”这个模式和销售体系中的返佣返利相似,一定程度上转嫁了风险。
更为敏感而微妙的竞争则发生在航空公司之间。前述员工告诉AI财经社,由于此前国际航班位置紧俏,其所在航司的某架航班曾出现过起飞前被另一航空公司“K了位置”,致使部分已登机旅客下机的情况。
“K位置”是业内术语。通常来说,只有消费者付款后,飞机上的座位位置才会被确认,确认后的订座状态为“HK”。而“K了位置”就是指直接占住座位,这一般需要航空公司相关部门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处理,需要较高的权限和相关配置。
据受访者称,在前述事件里,“公司的配置莫名其妙地流出去了”,某竞对公司用机场的离港系统配置K了位置,“换了另一批旅客上去。”
这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行业“规则”如何,最终“受伤”的仍是消费者。“希望这个行业能越来越透明”,前述航司员工表示。
(苗融、陈熠、孙洋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