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去电影院看了《八佰》。
因为实在是太好奇了。
不是对电影本身有多好奇,而是一部《八佰》让我的朋友圈分裂成了两派。
一方认为《八佰》非常震撼,泪奔到“眼睫毛都飞了”。
另一方认为《八佰》前半部分还行,后半部分太拉胯,强行煽情,没有军事常识,也没有真实还原历史。
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这电影可真长。
不论《八佰》口碑是褒是贬,对艰难复工的电影行业来说,总归是个好消息,“定档那一天,所有的影院都像过节一样”。
但是发行方华谊兄弟来说,好像又惹了众怒——
8月14日,《八佰》进行全国首轮点映,但一些票房不高的中小影院得先交保底费才能拿到片子。
华谊兄弟为什么要破坏市场规矩?
两个字,缺钱。
1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蔫头巴脑的葛优、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智慧,连带着这句经典台词,构成冯氏喜剧的招牌,由此开启了中国贺岁电影的先河。
此时的华谊兄弟,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乙方——广告公司。
1994年,怀揣着在美国送外卖攒下的10万美元,王中军回国和弟弟王中磊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大企业做形象标识设计,其实就是给大公司定制一套“专属皮肤”,供全国分公司统一使用。
第一个大客户是中国银行。
王中军在美国呆了5年,又有传媒学硕士,称得上见多识多。他发现大部分银行的标志都很混乱,遂说服中行在全国15000家网点进行标准化规范推广,华谊负责设计卡面,统一标识,使红标黑字白底成为中国银行的标志。
随后,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等大金主纷纷pick华谊,两兄弟日进斗金,在广告圈混得风生水起,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个亿。
1998年,《我爱我家》火遍大江南北,不差钱的华谊看准苗头,找到导演英达,拍了另一部情景喜剧《心理诊所》,虽然比不上《我爱我家》的国民度,但投资500万的《心理诊所》,光靠中国银行和VISA的植入广告就赚了将近500万,投资回报率超过90%。
以英达为入口,尝到甜头王氏兄弟认识了刚刚开始做导演的姜文,马上投拍《鬼子来了》,并参与制作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
两部作品都不错,但《荆轲刺秦王》市场反响平平,《鬼子来了》甚至没能公映。
直到华谊看到了冯小刚。
虽然《甲方乙方》拿下了2000万的票房,但冯小刚依然是国企紫禁城影业的职工,每月只有几千块钱的死工资,而他和徐帆刚刚结婚,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算准这一点的华谊找到冯小刚,一开口就是400万年薪,股份另算。
冯小刚觉得,紫禁城影业对他有大恩大德,不能拍屁股走人,他犹豫了一晚上,最后跑到老板办公室表示,华谊要400万挖我,只要公司能一年给我200万,我这辈子是生是死,绝对不做第二选择。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电影市场一年票房不过8亿规模,其中半数是海外电影,中影负责人韩三平还在为发工资担忧。
结果老板看了他一眼,说,“四百万年薪啊,那挺好的,你去吧。”
兜兜转转,华谊终于有了第一个兄弟,冯小刚。
1999年,《没完没了》上映,以800万投资换回3300万票房,有媒体形容,“电影院内是观众由衷发出的没完没了的笑,售票处是观众掏出的没完没了的钞票。”
次年,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一声叹息》、《大腕》、《手机》接连引爆贺岁档……
华谊和冯小刚一起,站到了华语电影的最高处。
2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葛大爷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华谊的兄弟选择自立门户,人才出走了。
2004年,拍完《手机》之后,冯小刚和华谊合约期满,准备单干,顺便带走了华谊的另一个兄弟,张国立。
华谊平地起惊雷,但表面依然云淡风轻,还投资了冯小刚的新片《天下无贼》。
这一边,冯小刚自己做了老板,才发现还是当导演更趁手些。于是在《天下无贼》的发布会上推心置腹,坦言创业维艰,王中军顺水推舟,干得不好就回来吧。
这场拉锯战最终的结果是,离家出走不到一年,冯小刚回归华谊,外加400万现金和华谊3%的股票,双方签订续约协议,其中有一条这样:若由于冯小刚个人健康原因导致其没有能力再履行合作协议项下的各项义务,则冯小刚还需按比例返还签约费给公司作为违约金。
另一场“兄弟”集体出走,更是震惊娱乐圈。
2001年,素有“第一经纪人”之称的王京花带着陈道明、李冰冰、任泉、范冰冰加入华谊,王京花有人,华谊有钱,互相之间你侬我侬,结果5年合约到期后,花姐又带着艺人跳槽橙天,这一下子抽掉了华谊80%的演员。
王京花和她带过的艺人
只有双冰留了下来,继续做“兄弟”。
留下来也谈不上江湖义气,只不过华谊要力捧李冰冰,而小范可以和刘德华演《墨攻》。
虽然后来面对媒体的追问,王中军还是坚定地表示,“华谊兄弟缺了谁都可以”,但实际上,华谊也开始考虑plan B,毕竟连韭菜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2005年,华谊成立华谊传媒集团,收购战国音乐、天音传媒,在影视、音乐、娱乐、经纪领域全面发力,陆续投资的《士兵突击》、《集结号》都成为现象级爆款,而它日后的对手,博纳成立尚不足两年,光线还在做《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等娱乐资讯节目。
华谊的江湖地位,稳如狗。
除了业务扩张,华谊还收编张纪中,签下周迅、黄晓明等一线艺人,不断扩充“兄弟营”,其中最重要的一员大将,是金牌监制陈国富。
自2006年加入华谊开始,陈国富参与了《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华谊电影的制作,累计贡献了约35亿的票房,是华谊继冯小刚之后的又一个金字招牌。
(左一)陈国富
2009年10月30日,手握兄弟和资源的华谊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即大涨,最高达到90元。
当天娱乐版的头条,大部分都配上了冯小刚那张惊呆的脸。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冯小刚持有的华谊股份计算,其身价一夜之间超过2亿元。
上市之后的华谊成为“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名誉、声望、财富水涨船高,鲜花和掌声雷动,香车和美酒共进,整个影视行业进入了狂飙突进的10年。
直到2018年,崔永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3
2018年5月24日,范冰冰发了一条微博,“电影《手机2》拍摄现场!武月很开心!”
谁曾想,这条不到20字的微博,惹怒了崔永元,直接引发了8亿元天价罚单,以及华谊和整个影视行业的震荡。
危机早在华谊上市之初就埋下了伏笔。
王氏兄弟喜欢用钱“交朋友”——华谊上市之后,旗下签约艺人大部分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相当于你好好干,干好了公司赚钱,你分的也多。
但再怎么努力,还是给人打工,所以很多人在积攒了人气之后,会选择自己当老板。
2010年前后,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纷纷离开华谊成立工作室,就连冯小刚的老搭档葛优也走了。
2013年,陈国富也告别华谊,离职当天甚至让华谊的市值跌了8个亿。
只有冯小刚留了下来,只是把手里的股份套现两个多亿,据说,徐帆曾抱怨,“光交税就交了4000万。”
然而,冯小刚这块招牌也失灵了,因为题材问题,《一九四二》票房不及《泰囧》,账面亏损上亿,股价也应声而跌,两个交易日蒸发了13个亿。
元气大伤的华谊在公司20周年庆典上,定了一个未来的方向——去电影单一化,摆脱对电影的依赖,同时发展互联网、实景娱乐业务,打造一个“东方迪士尼”,增加收入来源。
然而实景娱乐需要充分的IP积淀,否则就很容易变成“面子工程”,华谊虽然在海口花55亿建了“冯小刚电影公社”,但反响平平,知名度甚至不如方特的熊出没乐园。
当年,王首富斥资400亿建乐园,扬言要让迪士尼20年不盈利,结果万达乐园却跟了“融创”姓,好好的实景娱乐项目,最终还是变回了房地产业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搬砖就搬砖,别天天想着回家种地,你玩不转。
但是在资本市场,华谊的身段却很柔软。
2010年,华谊以1.48亿元入股游戏厂商掌趣科技,随着掌趣上市,华谊持有的股份飙升至15.28亿元,尝到甜头的华谊又加码银汉科技,一路辗转腾挪,到2017年游戏市场低迷的时候,又不断减持套现,跑步离场。
据统计,华谊先后减持掌趣股份20多次,累计套现24.74亿元,转让银汉科技股份,又赚了6.47亿元。
要知道,2013年,华谊的净利润也才6.67亿,有人戏称,游戏股就是华谊的“提款机”。
于此同时,华谊在影视业的基本盘不断丢失。从2014年起,华谊的电视剧收入开始低于游戏。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华谊的净利润开始整体下降。
为了稳定军心,华谊再一次祭出大招——花点钱,交个朋友。
2015年,华谊斥资7.56亿元收购成立仅仅一天的东阳浩瀚,因为这家公司有李晨、冯绍峰、陈赫、Angelababy等多位明星股东。
一个月后,华谊又以10.5亿收购资产仅有1.36万却负债1.91万的东阳美拉,因为这家公司是冯小刚的。
当然,钱不是白来的,他们分别作出了5年业绩承诺,你出钱我卖力,我们还是好兄弟。
蛋蛋姐以前写过,影视行业最疯狂的时候,连煤老板都来投资拍戏,热钱汹涌而至,堆高了影视行业的泡沫,带来了天价片酬、抠图轧戏的副作用,同时也交出了像《黄金大劫案》、《致青春》、《湄公河行动》等优秀的作品。
不过,交出优秀作业的都是华谊曾经的小弟。
成绩是他们的,华谊什么都没有。
老大哥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寻龙诀》、《芳华》和《前任攻略3》。但这些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担不起老大哥的门面了。
随着2017年贾跃亭远走美国,资本狂欢缓缓落幕,再加上2018年崔永元的一记背刺,华谊迎来了真正的冬天。
2018年,华谊净亏损10.93个亿;2019年,华谊净亏损39.6个亿。
相当于去年一年,华谊每天都要亏掉一座北京百平米宅子。
这意味着,2020年再不盈利,华谊就得退市了。
王氏兄弟不得不把手上90%的股权都质押出去维持现金流。曾经豪掷3.77亿美元买梵高名画的王中军,开始悄悄卖画了;还有人发现,他把一套位于香港的2.2亿豪宅挂牌套现。
华谊能指望的,只剩下《八佰》了。
这是华谊赌上一切的翻身仗。八佰不重要,但是八百亿很重要。
尾声
华谊不缺兄弟。
一来,钱给的痛快,从冯导的那个表情就能看的出来。
二来,华谊很随性。
关于华谊兄弟的采访报道,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描述,大哥王中军总是睡到上午11点,平时打高尔夫,搞派对,玩收藏,一副富贵闲人的模样,很少过问公司业务;小弟王中磊负责业务,通常情况下,就是“哥儿几个坐下来聊天时,不会把钱的事看那么重。”
哪怕拍过的电影没有赚钱,也会感觉一种“兄弟般的尊重”。
这样的“气质”,在早期成就了华谊,将明星,导演,编剧纳入麾下,靠着兄弟们的名号,华谊赚了很多钱。
即使放到今天颇有点破落的华谊,依然能请动冯小刚、姜文这样的大导演,也可以让腾讯和阿里这两个“死”对头坐在一起合作,《八佰》官宣定档的当天,开盘即涨停。
不过,说起来是兄弟,仔细一想全是利益。
为了留住“兄弟”,华谊开出天价筹码,甚至用资本市场的钱,为“人”买单。
为了绑定“兄弟”,华谊准备好协议条款,要求做好业绩承诺。
最后靠不住的还是“兄弟”——如今华谊这艘大船上,只剩王中军和王中磊。
当然,把华谊今天的衰落仅仅归结到江湖义气上去,多少有失偏颇。
华谊没落的背后,有时代的推波助澜,有对手的虎视眈眈,但归根结底,还是人。
华谊的兴衰史,写满了人的贪婪、侥幸、欲望、冷眼和算计。
华谊需要兄弟吗?
我觉得,那些在股市套牢的兄弟,更需要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