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人口14亿,印度人口13.5亿。人口大国要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耕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家普遍印象里,我国国土面积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但印度次大陆的土地特别肥沃,几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种。据统计,印度耕地面积1.6亿公顷,中国耕地面积1.2亿公顷,印度的耕地面积其实比中国还多。
然而,印度的粮食年产量仅为中国的一半。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6.17亿吨,印度大约是2.8亿吨。也就是说,几乎相同的人口,印度人每年只产出了我们一半的粮食。
为什么印度的耕地比中国多,而粮食产量却连中国的一半还不到?
文 | 本星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本星球”(ID:PNXQ69),原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原标题为《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大,为何粮食产量却很低?》,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印度缺粮,说到底还是老天爷不赏饭
很多人给低产的印度农业总结了几个理由:一是印度工业不行,现代农业是被工业反哺的,农业的持续高产依赖于工业的持续投入。比如说各种农机、化肥以及农药生产,甚至还包括高产粮种的培育。而印度在这方面跟中国相比恰恰是弱项。
二是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开始修建各种水利灌溉系统,而印度大多地区的农业基本上都要依靠每年的季风降雨。
三是印度农业的土地所有制,印度没有土改,他们还存在大量的佃农和雇佣农,导致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不高,以及政府推进农业工业化时阻力重重。
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194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就已经是印度的两倍了。中国是1.13亿吨,印度是0.62亿吨。
那个时候的中国,工业积累也很弱,而此时印巴分治已经两年,我们的第三次土改也还没开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依旧是印度的两倍。
中印两国各自沿着自己的农业道路往前走,印度经历了两次所谓的“绿色革命”。中国也长期把农业视为重要任务,每年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乎三农问题。但一路走来,彼此的农业产量的比例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粮食产量始终是印度的两倍。
以上三个因素对印度农业产量的抑制当然存在,但无法导致中印两国农业产量高达一倍的差距,印度平均粮食单产甚至连世界平均粮食单产都达不到。印度的大米单产为2191公斤/公顷,世界平均为3026公斤/公顷;小麦产量为2750公斤/公顷,世界平均为3289公斤/公顷。
其实,制约印度粮食产量最大的原因是——干旱。印度的气候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它的分法也很直白,全年就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印度大部分地区的雨季集中在6-9月份,其余时间靠这四个月的降水存量熬过去。
光看降雨量,印度的降水并不少,全国年均降雨量大概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不过印度主要经济区域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蒸发量非常大,雨季的降水很难存留下来。
印度局部降水量示意图
2
印度有多旱?
也许印度不是每年都有旱情,基本上两年肯定会碰到一次,一般都是大面积、大范围甚至全国性的干旱。印度的干旱基本上是因为季风晚到了,或者季风带来的降水比往年偏小,所以影响范围一般都比较大。
2019年,印度就遭遇了一次大范围干旱,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的旱情极为严重。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比往年减少了29%。在它的首府金奈的四座水库逐渐干涸,蓄水量缩减为原来的1%。
城市居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地下水,金奈三分之二的用水来自地下水。印度政府为了缓解危机,每天用火车从数百公里之外运来数百万公升的水。有人说印度为啥不建厕所?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水。印度的许多社区都是用机井取水,没有条件给你建厕所。
美国宇航局的卫星于2019年6月拍摄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城市金奈的Puzhal湖时(右图),金奈的这个湖泊已经干涸
然而,金奈绝不是印度唯一缺水的城市,印度大多数城市都面临水资源危机。就在前不久,2020年6月22日,印度媒体就有消息称,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七座湖泊和大坝的储水量出现危机,蓄水量下降为原来的10%,只能继续维持42天的供水,这个城市的命运就指望着季风按时到来。
印度第一大城市和第四大城市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干旱对于印度农业的影响可想而知。印度农业2/3的耕地依靠降雨进行灌溉,西南季风一旦出现异常,秋收的农作物由于缺乏水分就会大面积减产。粮食减产又导致印度社会物价上涨,所以印度的通货膨胀往往直接跟西南季风是否能够如约而至挂钩。
除此之外,六七月份是印度的播种季,雨季迟迟不到会导致印度农民的耕种面积大幅减少,尤其是水稻,这又会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收获。
美国加州大学对印度几十年的自杀记录做过研究,他们发现,印度农业对于气温有极端的敏感性。在作物生长季,平均每天气温增加1摄氏度,就会导致67人自杀。2015年,因为干旱就导致全印度12602个农民自杀。
印度的农业部长拉达莫汗辛格就曾直接表示,印度的粮食产量低,不能简单的归咎于种植技术不先进,大范围降雨量不足以及种植季节的短暂,才是技术改进了但潜在产量并未得到挖掘的原因。
印度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使得在缺乏制造业大量吸纳人口的情况下,继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筑只能制造更多的贫民窟
3
彻底改变干旱命运需要有自我颠覆式的改造
可能有人问,如果是干旱导致印度农业产量的限制,那么进行更多的水利建设,造更多的水库和水坝将雨季的雨水储备起来,以应旱期之用不就行了吗?
水利不够仅仅是浅层矛盾,水利设施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略微改善,或者改变小范围的水资源现状,但对于大范围的整体上的生态环境是无能为力的。
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漏斗区
我们假设印度想通过水利工程改变干旱的现状,它就需要在河流上建造许多大坝,并且在周围大面积的建造水库,以把截流下来的水储藏起来。考虑到印度的蒸发量,水库的面积必须足够的大,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这对印度来说非常困难,随着印度人口从建国之初的3.9亿到现在的13.5亿,因为粮食生产,城市的扩张,大量的自然湖泊、沼泽被填埋。
以金奈为例,1980年到2010年,金奈市的城市面积极速扩张,从47平方公里到了402平方公里,而湿地面积从186平方公里急剧减少到71.5平方公里。现有的湖泊沼泽都保不住,如何能指望政府用付出无数财力人力去修建新的水库大坝?
说到底,印度的干旱问题本质上是人口和自然生态的矛盾。从植被分布上来看,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印度其实是热带草原植被区。它的自然植被是类似非洲一样的热带稀疏草原景观。
世界植被带分布图
印度的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同样仅为中国一半。印度本身就处于比较干旱的自然生态。这种源头上的干旱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它是自然形成的,让这片干旱的土地承载13.5亿人已经突破极限了,印度平民的生活质量被极度压缩了。
对印度来说,真正可行的道路是控制人口,再涵养湖泊,建造水库。水资源问题有效缓解,印度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很快就会上去。印度光照热量非常丰富,只有在水资源稳定充足的情况下,光照和热量才能被农业所利用,如果水资源短缺,光照和高温就是个麻烦。
不过,这种问题是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无论是怎样恶劣、艰难的生存环境,人们都渴望生活下去。或许,印度人已经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