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省上半年GDP公布,最抗跌的省份都有这些特点


img src="https://web.popo8.com/202007/23/1/6c2937b8e6.jpg"/>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熊志

一年过半,又到了总结梳理的时间。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GDP为4566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晒出成绩单,截至7月22日,共有29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只剩下河北和黑龙江两省尚未揭晓。

那么,这29个省份的具体表现如何?疫情之下,哪些省份展现出了较强的抗压性?



16省份GDP增速为正,其中湖南最抗跌

从经济体量上看,相较于2019年全年,今年上半年,前六名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

去年经济总量排第七名的湖北,由于受疫情冲击最重,被福建、湖南、安徽反超。而除了湖北之外,主要的变化还有,江西反超辽宁,贵州反超山西和内蒙古,新疆反超天津。

在疫情“黑天鹅”的影响下,今年省份间GDP的排名大概率会发生变化。这里的变化不止上述地区,像陕西、江西、重庆、云南和广西,GDP都在万亿出头,相互之间的差距只有千亿左右,随时可能被追赶反超。

从增速来看,29个省份中,半年GDP增速为正的,共有16个,剩下的13个为负增长。其中增速高于1.0%的地区,有西藏、新疆、贵州、甘肃、湖南、宁夏、青海7个。低于我国上半年GDP增速(-1.6%),有广东、湖北、上海、北京、辽宁、内蒙古、天津、海南8个。

这几个增速较快的地区,都谈不上是经济大省,最高的湖南GDP也只能排到全国第八的位置。也正是因为体量不大,在疫情的冲击下,可以较为灵活地调整应对。

而像广东这种经济大省,或者上海、天津这种重点一二线城市,疫情的影响波及到方方面面,复工复产的难度也更大,顾及的因素更多,短期的恢复能力反而要低一些、慢一些。



抗跌省份各有优势

疫情期间,企业停工停产,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复工复产,对各地都是巨大的考验。

所以,除了经济体量小便于调整的宏观因素外,那些扭负为正、特别抗跌的省份,在应对疫情下的经济增长压力时,往往都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比如西藏和新疆,这两个地区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经济层面对外分工的依赖度相对更低,在疫情阻断市场流通的前提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反而可以保证生产的连贯性。

而且由于其人口规模和密度,都要小于绝大多数省份,疫情中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增速领跑全国并不意外。

宁夏、青海甚至包括甘肃,同样有疫情压力相对较轻的因素。事实上,这三个地区去年的增速,比我国上半年GDP增速(-1.6%)高不了多少。

再看贵州。作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省份,过去几年贵州一直是增长明星。上半年固定投资下降4.9%,旅游总收入下降75.2%,但GDP增速依旧达到1.5%。这是因为煤电烟酒四大支柱产业表现抢眼,且增幅不低,比如烟草制品业增长7.6%。

对比贵州等GDP排名靠后的省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反差有些明显,上半年GDP同比下降2.5%。

原因在于,一方面外来人口聚集的广东,前期的输入风险大,导致防控压力也大,直到现在仍然有较重的国际疫情输入压力。这多少会延缓复工复产的进度和效果。

另一方面,广东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在国际疫情和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外贸受到较大影响,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1%。由于货物和人员流通受阻,很多外贸企业无法正常接单。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对比广东,同样是经济大省的浙江,上半年增速为0.5%,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浙江的数字经济较为发达,很多企业可以远程办公。另外,疫情导致的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拥有诸多电商的浙江同样是主要受益者。

至于辽宁、内蒙古、天津、海南等地,原本就处在转型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比如辽宁产业老化、人口流出,海南房地产依赖过重等,面对疫情的冲击,难免有进一步下滑的迹象。

这里还得提下湖北。一季度湖北同比下降39.2%,上半年同比下降19.3%,回升了19.9个百分点,可以说恢复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经济结构影响各省份的抗压性

如果分析抗压性较强和低于我国上半年GDP增速的省份地域分布,可以发现,疫情下的经济表现,有着较强的地域规律。

比如半年GDP增速为正的16个省份,大多数都位于南方地区;增速为负的13个省份,大部分都位于北方。

这符合之前“中国经济真正的差距在南北,不在东西”的判断。事实上,不只是省一级的比较是如此,在城市方面也同样如此——上半年天津同比下滑3.9%,不出意外将被南京反超,掉出全国GDP十强,届时GDP十强将只剩北京一个北方城市。

整体而言,南方的民营经济更发达,北方更依赖于资源型产业,国企占比较大,这种经济结构在疫情中,会影响到各省份的抗压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疫情之下,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速,明显要快于沿海地区。比如半年GDP增速超1.0%的地区,全都位于内陆。

其实不只疫情期间,2008年金融危机后,沿海产业开始向内陆转移,大体量的固定投资,加上高铁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内陆省份迎来了快速工业化的时期,增长速度力压沿海省份。

疫情期间,这种增长势头得以延续。除了防控压力相对更轻,投资拉动效果更显著等因素以外,更在于一些既有的发展劣势,恰恰转化成了抗跌的优势。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比如这些身居内陆的省份,原本的外贸依存度就较低,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没有那么多挣扎中的外贸企业。

再比如,和广东、浙江等外来人口聚集地相比,中西部省份很多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就业群体多为本地或者周边人口。疫后复工复产阶段,沿海省份包机包专车接人复工的时候,这些地区的就业者却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工作岗位,复工复产的难度要小很多。

所以,上半年正增长的经济增速,固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抗压性,但这种抗压性未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牢固。增速快慢的变化,也未必意味着全新的局面。它所体现的,更多还是疫情对竞争逻辑的短期重塑。

因此上半年表现好的内陆省份,不能被逆风增长的表现冲昏头脑。随着疫情的结束,在疫情期间被亮眼增速所掩盖的一些发展问题,还是会再次呈现出来。要想延续增长势头,这些省份还是要早日实现转型升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