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卖10亿 中国最顶级的奢侈品商场 背后是谁?(组图)

作者:王不易

北京SKP保安拒绝外卖员入内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停留了两天,最终以北京SKP的一纸声明落幕。这不是北京SKP第一次“出圈”,上一次是2019年11月14日至24日店庆,北京SKP日消费者人数达7万,11月16日单日卖出了10.1亿元。一天的销售额顶北京某些商场一年的业绩。

图源:SKP官方声明

金钱神话就这样被书写。隔了几个月后,一个外卖员被挡在了门外。

SKP有多壕?

简单介绍的话,北京SKP位于朝阳区大望路商圈,长安街东延线上,毗邻CBD,它是目前中国最顶级的高端百货商场。

“全世界的奢侈品,如果在北京SKP买不到,那全国哪里都买不到。”——这是北京SKP柜姐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们常挂在嘴边的第二句话是:“这款限量,全国就一个。”第一句话是底气,第二句话是咒语,吸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铸造SKP神话。

B站UP主“终极小鹏”曾于非周六日来到北京SKP停车场,他发现:三层停车场基本停满,京A牌照多、埃尔法多、奔驰多、大G也多,而且埃尔法都配有司机。劳斯莱斯排队在北京SKP不是段子。

图源:BILIBILI

去年SKP店庆曾引起过社交媒体的狂欢,单日单店10.1亿的数字神话之外,《在北京SKP,我感受了下富豪是如何花钱的?》《2019 SKP店庆异闻录》这些文章具体描述了店庆当日的疯狂:商场开门前就大排长队,一开门便百米冲刺,买几万的包像买白菜一样,没有中场休息,只有买买买。

SKP店庆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是因为从不打折的SKP会在店庆这天放出重磅优惠:每消费1000元,返100元的电子礼金,可叠加消费。所以有博主出招,店庆买名表是最划算的,因为买10万就能返1万。

店庆当日,馆内广播不断重复:“消费满500万送劳力士一块。”

这就像给一张1000块的优惠券让你去买总价几百万的豪车,普通人只会当个段子一哂而过。但SKP的店庆优惠炸出了全北京的有钱人。那是属于他们的“双11”。

SKP店庆有个传统,每当全馆当日销售目标达成时,商场内会响起交响乐。

这样的交响乐已经连续几年响起了。

2007年4月开业的北京SKP,自开业起,连续4年保持年销售额30%的增长,2011年,以65亿销售额拉下“中国百货店王”杭州大厦,成为“新店王”。2017年北京SKP销售额达125亿元,位列全球同业第二,仅次于伦敦老牌百货店哈罗德。2018年,北京SKP销售额达135亿元,比第二名南京德基广场多出35亿。2019年,北京SKP销售额达153亿元,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南京德基广场122.4亿元、杭州大厦105亿元。

连续十年,北京SKP的“店王”地位无可撼动。

2019年底SKP还有另外一件大事。它跨过长安街,开了一个南馆SKP-S,仅装修就花了3亿。这个年轻版的SKP,开业得预约才能进,但依旧刷爆了朋友圈和社交媒体。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写过一本书——《第四消费时代》,将产业革命后的日本消费社会分为4个阶段,中国目前的高端消费现象很像他笔下的第三阶段:2000年左右,日本开始出现LV热潮,那时每五六个日本人,必有一人用LV包。

这段热潮持续了5年左右,如今日本人已步入第四消费时代,不再追崇奢侈品,以舒适度和质量为第一选择标准。

相反的,中国似乎进入了奢侈品消费时代。2012年至2018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贡献率超50%,2018年消费额达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疫情期间,各大奢侈品品牌纷纷提价,可越提价越激发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今年4月,北京SKP的搜索量提升了30倍。

中国奢侈品消费还有两个趋势:一是向国内回流。预计到2025年,中国境外和境内奢侈品消费将会持平。二是年轻化。“80后”与“90后”分别贡献了中国奢侈品总消费的56%与23%。

这是北京SKP神话崛起的背景,也是它再造一个年轻版SKP-S的原因。

神话的背后

北京SKP以前其实不叫SKP,叫新光天地。最早是由台湾新光三越百货和北京华联集团共同创立,各出资1.25亿元。如今SKP第一大股东为新加坡公司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持股比例为60%,第二大股东为北京华联,持股比例为40%。

图源:企查查

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百货公司在大陆很有市场。如台湾远东百货、新光三越百货、太平洋百货进入大陆都很早,而且台湾的百货经营模式很成熟,太平洋百货一度是大陆百货公司模仿的对象。早一批成立的北京百货商场,譬如西单商圈的汉光百货、君太百货,背后几乎都有台湾团队的影子。北京SKP也引入了台湾的设计和运营团队。

后来一段时期,大陆百货公司其实都在去台湾化,不过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合作时,还是台湾百货与大陆市场的蜜月期。2002年,北京华联董事长吉小安开始国际化布局,目光转向台湾百货业。2005年,他和新光三越总经理吴昕达第一次接触。

二者各取所需——新光三越没有大陆百货营业执照,而北京华联有着“国家队”的背景,手握华联综超和华联商厦两家上市公司,实力雄厚;华联则看中了新光三越的百货经验——最终达成合作。

身为新光集团的第三代,吴昕达很有雄心壮志,一心要把新光天地做成中国最大的百货店。

新光三越对新光天地最初的高奢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它已是台湾响当当的老牌百货,在与同期的金融街购物中心、CBD商圈的银泰中心争夺高端品牌资源时,有足够的话语权。新光天地一开业就引入了超900个品牌,包括Prada、Gucci、Chanel、Fendi等。当时有一个插曲:LV因已在国贸商城布局,虽然新光天地百般争取,LV还是拒绝了,谁知新光天地火了,据说LV管理层很后悔。

新光天地最终确实成了“中国店王”,不过不是在吴昕达手上。

自合作起,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就不大对付,有人将其比喻为有日本血统的台湾蜀黍与家世显赫的北京大妞的联姻,极难磨合。2012年6月,新光三越彻底退出新光天地。

新光三越拿回了“新光天地”的名字,北京SKP就此诞生。SKP是Shin Kong Place的缩写,其实还是新光天地。

2015年店庆月,“新光天地”的招牌被拆换,地铁通道标识全换,北京不再有新光天地,连客服接电话都得说“您好,这里是北京SKP”,说错一次罚款50元。[1]

北京华联主导下的SKP时代来临。

同样是2012年,北京华联集团旗下石景山区华联商厦受万达广场挤压悄然关门,释放了一个不良信号。华联商厦曾经风光无两,是华联最重要的零售业务布局。但在那个时间点上,受电商等冲击,全国的百货业态都在走下坡路,有的向购物中心转型,有的自乱阵脚,只能关店止损。譬如百盛百货,从2012年起陆续关店,2016年一年就关掉了6家。新世界百货也备受煎熬。

华联商厦在那几年试图向家庭社区百货转型,但业绩不佳。

SKP的稳步成长,为华联点亮了一盏灯。百货业都瞪大眼睛看着这个奇迹。

吉小安开始复制SKP模式。2018年,西安SKP开业,辐射整个西北地区,2019年业绩逼近42亿元。2020年,成都SKP项目开工。

吉小安露面不多,常活在传闻里。最近一次出现是去年北京SKP店庆破记录之后,调研团来到SKP,他全程陪同,说了几句话:1、专心做零售,不赚快钱、“大钱”,不投资房地产和金融业;2、不搞打折促销,不接受团体消费和旅游团;3、要坚持水准。根据不同楼层的商品特点设计不同的气味和音乐,店庆当日预备茶点、专车接送,这都是水准的一部分。[2]

北京折叠

北京的百货历史并不长。

1955年,北京最牛的百货大楼要数“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当天,客流量达16.4万人,闭店后,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筐。[3]当时有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这就是五十年代的SKP。

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八九十年代,百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王府井百货成了当之无愧的C位,高端消费的象征。《华尔街日报》写道:“中国人正在学会享受购物的快乐。”

但那个年代奢侈消费对北京人来说还很遥远,国际奢侈品牌认知度极低。1992年“燕莎”和“赛特”两大商场开业后,一瓶香水卖几千,一只手表十几万,让市民们开了眼界。30多家媒体报道这种“奢侈”,就像今天报道SKP一样。[4]

1990年,国贸商城对外营业,是北京最早销售高端品牌的商场。位于CBD中心的国贸商城,周围环绕着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就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岛。渐渐地,除了国贸商城,北京发展出翠微百货、王府井中环、金融街购物中心、金宝汇、北京SKP几大高端奢侈品商业体,也不过是十几年间的事。

北京SKP择的那块地方,原来是北京老发电厂,2003年,老发电厂搬迁,这块地就空下了。国华置业拿下了这块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地,建了华贸中心。即便有了华贸中心,2004年时,这地方还是城乡结合部。人们从这里换车去通州,路边摆满了卖红薯和烤串的小摊,尘土飞扬。[2]

就连SKP2019年租下来建南馆的那栋楼,2015年时还是一栋烂尾楼。

华贸中心聚集了两幢豪华酒店、两幢五星级酒店和三幢甲级写字楼。SKP选择了这里,占足了后发优势。随着北京城市发展,中心人口向外围扩散,中心商业区向周围转移,SKP所在的大望路成了新的金钱漩涡。

SKP南馆所在的商业楼,前身是“长安8号”,北京著名的烂尾楼,从2004年到2015年佳兆业接手前,没有哪个项目能顺利完成。传闻它中了长安街以南的魔咒:以长安街为界,北边风水更好,著名商圈都在北边,但跨过长安街就是一片死水,前有南西单,后有“长安8号”,被称为“商业百慕大”。

但吉小安还是跨过了长安街。2019年底,寒冷的天气里,SKP-S请来了一支舞狮队来庆祝开馆。或许是因为北京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新增总商业规模,或许是因为对奢侈消费的未来充满信心,吉小安布下了这枚棋子。

2019年店庆结束后,柜姐向左,赶末班车回通州,年轻人向右,骑着共享单车回2公里外的红庙老破小。不只是外卖员,7万消费者里,大部分人都不曾真正进入过SKP的世界。

但这并不妨碍SKP成为一股商业热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