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国足老路!姚明要把被埋没的天才,重新挖出来

多年来,CUBA的火着了又灭,灭了再着,往复循环。

2011年,当清华大学的王牌球员曾令旭,赛季拿下23分5.5板,半决赛带队和“CUBA王者”华侨大学苦战3加时落败时——无人不确信,这个出生于辽宁丹东的1米93高大后卫,将把传奇延续到职业赛场。


当年清华核心曾令旭



如今新疆主控曾令旭,2年前,他曾是CBA国内球员助攻王

彼时,江苏连云港出生的袁堂文,还只是个十多岁会运球的小胖子。

9年过去,袁堂文现在在四川队担任控球后卫,CBA职业球员。

从赛季初上场8分钟,7分钟,接着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受伤,断断续续上场,身为控球后卫,只能眼睁睁看着球在外援手中运到24秒行将到时。







再到今年6月的复赛:26分钟,48分钟,40分钟,前4场比赛,袁堂文交出了场均11.75次助攻的答卷,许多四川球迷甚至在网上发帖“早让袁堂文上就好了!”的感慨。

等到复赛第一阶段结束,袁堂文传出66次助攻,场均助攻数与孙铭徽并列复赛后联盟第一,单场16次助攻更是打破了四川队队史助攻纪录。

那袁堂文的路,可以复制吗?




从CUBA赛场进入到CBA,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或许,其中还有悬崖峭壁。

我第一次见到袁堂文,还是3年前,在厦门大学球馆的健身房里,他一个人在练卧推。

清爽短发,穿一件浅色背心,身体略显单薄,一个人呼哧呼哧在那练力量。

先是卧推,然后锻炼大腿肌肉群,偶尔停下来休息会,会跟身边人插科打诨聊两句。

健身房在球馆的一侧,透过窗外看去,是厦门大学新修建的田径场,还有整片几十块篮球场,天蓝色的天和天蓝色的球场,浑然一体。

那时的小袁(习惯在大学这么叫他,也有人叫他“袁队”)正在为大学的荣誉冲刺,客观的说,袁堂文的身体素质放在CUBA还行,但在CBA后卫线上不算出众:

身高:1.83米

臂展:1.82米

体重:83公斤

这样的数据,放在大街上也就是一个稍微高壮点的普通人,但一上篮球场,袁堂文的隐藏能力就会被激发,他的的视野和球场嗅觉(抢断,快攻)比大学大多数后卫都要高上一档,这也帮助他成为CUBA历史助攻王。



就在2019年6月14日,第21届CUBA精英四强赛,厦门大学对阵北京大学的比赛中,他吸引夹击,击地塞给球队中锋程峰的手中,上篮命中,小袁得到个人大学生涯第308次助攻。正式超越前辈古加尼的307次,成为CUBA历史助攻王。

他当时的对手,还有后来在北控打球的王少杰。

跟许多大家认知的“体育生”一样,袁堂文的路是从体校开始,连云港体校,到后来的篮球名校南京九中。

大家熟知的胡雪峰、唐正东、易立都是南京九中毕业的,许多江苏人更乐意于把南京九中称为江苏篮球的“黄埔军校”。







从小,袁堂文就看江苏队胡雪峰的集锦“看完视频,我自己也会学习一下如何传球,学习人家的传球动作。”

那时的袁堂文对未来充满憧憬 “很兴奋吧,毕竟来到这么一个有名的篮球学校,接触到一个新的环境,肯定会有点紧张,自己也在想着如何融入。”

数不尽的折返跑,传球训练,让袁堂文在去到中国台湾的“海峡两岸邀请赛”上一战成名:面对后来去NCAA的“台湾第一高中生”高国豪,袁堂文得到9分7板9助攻,带队取得胜利。

厦门大学盯上了他,顺利招募袁堂文进厦大,在职业队青训和大学篮球两条路上,他选择了后者。

“考虑更多的还是学业吧,不想那么早放弃自己的学业,因为如果去青年队的话,肯定没办法像我在南京九中那样学业和训练兼顾。”

两条路哪条更好,没有答案,他当时在南京九中队友王仔路,后来走了青训的道路,现在也在CBA打上球,成为浙江稠州的一员。




王仔路上赛季一度挤进稠州银行的轮换,场均能打20分钟,

厦门潮湿,炎热,夏天有时候会怀疑,这里是不是没有空调活不下去。

但是训练和空调没有缘分,袁堂文从替补打起,跟着全队一起跑田径场,调侃队伍是“爱好篮球的厦门大学田径队”。

再就是后来和厦大一起冲到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个人成为历史助攻王。

毕业后,顺着中国篮球大势,参加CBA选秀。

被问起和青年队球员有什么差别时,他回答在我看来比较“圆润”:

“可能青年队球员的话,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更好一点,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专业队的身体训练,包括每天饮食上的安排,比我们大学的更规范。”

“大学生球员的话,可能球场上的创造力(更丰富),能够自由发挥,劣势的话,可能还是身体上面吧,到职业赛场上可能还有点吃亏。”

出色的大局观,传球视野极佳的袁堂文,在选秀大会上格外热门。

本来有可能是福建、江苏和其他几支队对他展开争夺战,未曾想四川队“半路截胡”拿下了他,将他作为球队的替补后卫培养。



袁堂文被选中

看他走过的路,似乎在现在的中国篮球是一条“不寻常的路”:体校、篮球名校、大学篮球、职业队。

这条路上,有着差不多经历的球员,后来也能长时间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屈指可数。

——韩德君算一个。


武汉理工时期的韩德君



2005年,慈眉善目,平头,喜欢笑,胳膊粗壮,块头很大。

他代表武汉理工大学征战CUBA,待了三年,场均可以拿下15.8分,还有恐怖的15个篮板和1.8次盖帽。

有他在,武汉理工就是CUBA的强队之一。特别是韩德君大三那年,球队居然一路过关斩将,闯进总决赛,和后来的王朝球队华侨大学拼到力竭,屈居亚军。

韩德君之所以会上大学,不走大家普遍认为的“青训之路”,是因为15岁的韩德君,虽然入选了辽宁少年队,但却没有进到最后大名单中。

无奈,只得读大学了,来到武汉理工。

三年后,辽宁队的管理层居然发现自己曾经错过了韩德君,悔不该当初,随即发出邀请。

——曾令旭算一个。



时间来到2011年,第13届CUBA,清华大学的表现让所有人惊艳。

而其中最好的球员,是一位叫做曾令旭的后卫。

2011年是他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全国赛上,不凡的身体素质交出了场均26.8分6.7板6.5助3.5抢断的成绩单。

成绩单,满分,曾令旭,让所有人难忘。

他不应该待在大学,应该马上去打职业。

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包括他自己。

——后面的人呢?2016年,选秀大会继续进行。




这一年CBA看似“收入颇丰”,一下子有3名大学球员成功进入联赛。

等待他们的,是光明的未来,还是阴冷的板凳,谁也不知道。

但可以知道的一点:他们都是大学的明星球员,我很想加一个括号——超级明星。

北京大学郭凯,状元,球风硬朗,样貌堂堂。







大学前,在清华附中打球,曾经在一个训练营里和丁彦雨航做队友。

身高2米03,机动性强,在大学篮球界没多少人可以限制住他。

选秀大会后,他去了佛山队,也就是现在的时代中国广州。

中国民航大学谷玥灼,人送外号“民航战斗机”,身高1米93,体重93公斤。




跟现在中国民航大学常年八强的成绩不同,谷玥灼在的时候,连续两年率队打进四强。

2015年,民航全国第二,也就是谷玥灼的倒数第二个赛季。

他在CUBA场均接近19分,命中率47%。

谷玥灼像一架战斗机,在大学赛场疯狂轰炸。

还有一位,太原理工大学王洪。






他的身体条件不占优势:身高1米8,体重70公斤。

但是速度极快,视野宽广,在大学赛场除了能场均拿到13分,还可以贡献3次助攻左右。

也许有人对他的前路不太看好,但是小个子的能量,有时候不能轻瞧。

进入CBA的郭凯,本以为是状元临门,天之骄子。

谁知道,三个赛季他才站稳脚跟,1000多个日夜,他都在经历从大学明星,到板凳球员的失落。

身高2米03,打内线太矮,体重95公斤,太轻。在大学可以使出的招数,在职业赛场都遇到了麻烦。菜鸟赛季,全年上场18次,每次11分钟,场均得分不到2分,还老受伤。

2017年1月13日,这天郭凯只打了8分钟,防守对抗中摔在地上,站不起来。第2-4腰椎左侧横突骨折,赛季报销。

郭凯是幸运的,球队没有位置的情况下,他伤愈复出后去到了东南亚联赛打球,场均10.6分6.3板1.3盖帽,ABL和CBA的长途跋涉,赛事交替,让他状态保持得不错。

最终,他再次在广州队稳定下来,稳定出场,以一个大学球员的身份。






“我觉得我自己比较幸运。其他球员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告诉我应该在场上怎么做。”

郭凯也是不幸的,两年内,他努力康复,想回到赛场,每个夏天都努力训练。但是命运不放过他,就像烈火烧尽,满地灰烬。

2019年11月8日,郭凯右脚脚底筋膜撕裂,他气得眼泪都要出来了“老天好像在跟我开玩笑,辛辛苦苦练了一个夏天,信心满满想在这个赛季证明自己,付出跟回报真的成正比吗?”

如果不是后来疫情将赛季延后,恐怕他就要赛季报销。

而谷玥灼和王洪依然在职业赛场上,为出场时间而努力训练。


谷玥灼,现在是郭凯的队友

王洪,如今效力于江苏

——不同于2016年的三位“超级明星”,2017年的选秀有一些“暗淡”。

清华大学的班铎去了山西汾酒队。

北京大学的刘鸿博去了青岛双星队。

江苏肯帝亚队则选中清华大学的刘磊。

班铎在上个赛季,只有5次出场机会,每场不到1分钟。刘鸿博最出名的一次出境,是在《我要打篮球》里面展现急速突破,稳定中投和大局观,这对打过职业比赛的他来说,小意思。不过他早就已经退役了。

清华大学的刘磊,我最近一次见到他,嗯,是在重庆丰都打得CBDL(CBA发展联盟),他代表NBL湖南勇胜打比赛。

小伙子比以前更瘦了不少。

——转眼,2018年。

太原理工大学的绝对主力王思奇,身高1米93,是CUBA少有的可以打1到4号位的球员。

有的词可以形容他——“锋卫摇摆人”。

山东农业大学的栾晓军也不错,表现很全面,2米07的身高使他在大学赛场予取予求。他们俩的职业赛场经历,鲜有上场。

还有一个,一如13年前的韩德君一样,熊熊烈火,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他敢跟俱乐部总经理大放厥词“我觉得CBA和CUBA都是篮球,应该没什么不同。”

他可以放平心态,从一个北京大学的顶级内线,转换为一个几乎上不了场的替补中锋。

他卸下了40斤的肥肉,只为能跑快一些,追上梦想中的自己。

他是万圣伟,手握两枚总冠军戒指,卖出去一个。

这只是他的第二个赛季。


今年联赛第7轮,万圣伟面对周琦防守,准绝杀新疆

——最后,就是2019年了。

王少杰和袁堂文,正如火与冰,一个状元,一个探花。

在大学赛场,上个赛季的CUBA二人虽不在同一个位置,但在我看来,表现其实差不太多。

难在定位。

袁堂文在四川队越打越好,从一分钟也上不了,到球队首发后卫。


随着状态提升,袁堂文CUBA基德的名号已经传进了CBA球迷圈



王少杰更像是“钦定”的人,从大学赛场上看,就不像是个“大学球员”。

他在北京大学队内策应,寻找空切的锋线,外围空位的后卫。

没有人能打开局面时(比如对清华,厦大),王少杰会被教练委以重任,拉到低位一打一。

推快攻,组织,策应,低位单打一把抓。

CUBA总决赛上,马布里早早就来到场边,看看这个“准状元”是怎么打球的——结果没让他失望,22分16篮板,拿下大号两双的王少杰带队赢下“五道口德比”,又送清华一个亚军。

后续在北控的征程,只是开始,远没有结束。

王少杰刚刚获得联赛月度最佳星锐,虽然这个靠投票投出来的奖存在很大争议



回到题目:大学篮球能出几个袁堂文、王少杰?

在中国,大学篮球一直不太被看好。

五年前,有媒体做过一份“国内体育品牌商业价值排行”。

CBA联赛排在第2位,CUBA大学生联赛则排在第87位。

很奇怪,两个联赛本应该是国内最受欢迎的两个篮球联赛,商业价值却差之千里。

那个时候的CUBA,底气不足。

甚至,有人把CUBA和美国的NCAA联赛相比,在我看来明显不切实际:

NBA在疯狂三月都不敢和NCAA热度相比,怎么能把CUBA放在火上烤?两者的运动人群基数差距实在太大。

NCAA在美国极为火爆,淘汰赛动辄几万人现场观赛

NCAA不只有篮球,还有其他体育项目联赛,包括橄榄球和棒球(在美国,都比篮球更受欢迎),每年,热门项目赚的钱,往往会用在扶持冷门项目上。

加上美国的体育人口基数远大于中国,NCAA和NBA之间完善的人才输送链条,所以有如此影响力也不奇怪。

但在中国,得特殊对待,好不容易出一个王少杰或者万圣伟,咱们得努力保护着,希望能带出更多苗子以希望。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98年开始,到现在也20年了。

从第一届到现在,20个年头,改变很多。

刚开始的第一年,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与杭州恒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

一个国家级的协会,和一家公司推出?

这也代表了它的属性:利用体制的影响和权威,加上公司的商业运作去做大。

第一年就2600场比赛,弄的不错,赛制改了又改,一路办到今年的22届。

——第二届开始,分了四个赛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第六届,全国已经有700多支队参加了。

后来办的越久,规模越大,人数参与越多,隐约让人觉得“这个联赛以后就是中国的NCAA啊,一定会火的”。

可惜,并没有。

数据说话:每年从NCAA进到NBA的球员,占了NBA的70%,每年从CUBA进到CBA的球员,占了CBA的1%。

也就是说,很多你在大学看到风靡一时的球员,4年过后(封顶5年),他们基本上就渺无音信。

可能你在某个企业杯,或者野球赛上,会看见他们匆匆的身影,打完球,拿完钱,回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当中去。

这么多年出来的球员屈指可数,CUBA和CBA的断层,是CUBA之所以火不起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当年CUBA还请了刘欢唱主题曲,但是现在正版格式的原版音乐在网上都很难再找到

但是,CUBA的潜力无限。

为什么我这么说?

我关注大学篮球很多年了,篮球这项运动,说白了,就是看着10个运动员在场上跑,谁能把球投进就谁赢,然后再配上一个场边忽忽悠悠咋咋呼呼的教练。

观众想看的是篮球本身吗?——不是,大家真正想看的,是谁在打篮球。因此取决于水平高低,取决于有没有归属感。

说到归属感,大学篮球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去年底,12月的一场比赛,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四川赛区)迎来了男子决赛,成都体院对西南交大。

现场围满了球迷,有些球迷早早到场,饭都没顾上吃,因为“来晚就没位置了。”

整场乌压压地坐满了人,比赛过后,官方统计了数据:

7148名观众到场,创下CUBA基层赛单场上座纪录。

7148人来看一场比赛,什么概念?

一般NBA上座率一般的球队,每场会到12000-14000人。

两年前,CBA联赛的平均上座率是4650人,今年,基本上按趋势可以增加50%(特别是北京,广东这样的球市)。

而CUBA的一场基层赛决赛,居然可以达到7000+人,不可思议。

在我看来,得益于主客场,也归功于归属感。


以往的CUBA联赛,大都是打“赛会制”,就是所有队集中到一个地方,打完收工回家。

我见过最奇葩的,是两年前,把全国赛24强放在长春打,主场是警官学院......而这24强里面,没有警官学院。

如果我是那里的学生,可能到现场看比赛的时候都提不起劲

——谁赢谁输,跟我有什么关系。

然后就是去年,2018-2019赛季,第21届CUBA联赛进行了史上最大力度的赛制改革——在部分符合条件的基层赛区和所有八强赛场次,推行主客场制。

这个变化,点燃了球迷热情。

变化是一点一点开始的。

去年,我在中国矿业大学看了东南赛区。

矿大格外重视那次比赛,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居然还意外地看到一整面墙那么大的屏幕,在播放球馆里的CUBA。

——进不去球馆的学生们,在大冷天全都涌进食堂看比赛。

去年CUBA北大VS清华,现场人挤人



虽然还是赛会制,但至少让参赛学校主办。

后来的八强赛,则全部实行主客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

再到今年,基层赛许多赛区就开始主客场。

大学篮球的氛围,在慢慢变好。

名校毕业,闯荡职业赛场,从球队核心,到板凳坐穿。

这条路不好走,也许从毕业那刻开始,一切都已注定。

只能忍,也只能拼。当所有人都对他们期待,或者失望。当离开大学,从几千人的球馆,到上万人的球馆,那里他发现自己只是配角,不再是主角。

也许青年队的球员知道自己的路就是篮球,发狠练习,不作他想。

大学对于球员来说,更加丰富一些,也诱惑多一些,夹在其中的大学球员能打出来的又能有多少呢?但这也是“体教结合”的矛盾。

既要你读书,又要你全身心打球,还需要你比青训球员具备更多的个人素质。

就像是中国篮球的夹心层,有临近毕业的球员甚至跟我抱怨:

“毕业后打不上职业,学校也不能帮我们安排工作,不知道要做什么。”

CBA的大学生们,冷暖自知。



袁堂文、王少杰是幸运的,他们从大学球员里面打了出来。

更多的球员,仍然在找寻方向。

去年的选秀大会上,当袁堂文被四川队选上后,他的表情闪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惊喜和不确定,随后镇定

面对采访,他坦然回答

“开心,因为我以后可以天天吃火锅了。”

一年后,在他拿到16助攻之后我再问他,他告诉我

“分心的事少了,越来越习惯职业赛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