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尔盖茨有点着急。他在媒体上公开批评特朗普:“你不信任任何中国人,不信任华为、不信任中国科学家、不信任中国程序员等技术人员。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其他科学家能值得你信任!”
原因是,微软级别最高的中国AI科学家——沈向洋,宣布回中国了。
他从一个研究员做起,在微软供职23年,一路成为微软必应和微软小冰的缔造者,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但如今,他选择了回中国,加入清华大学,成为双聘教授。
其实,不止是他。
比他再早3年,微软的另一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宣布回国;
同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维英离职,加入今日头条;
同样是这一年,微软语音和对话首席研究员俞栋离职,成立腾讯美国雅图AI实验室;
不止是微软,Facebook、谷歌等美国大公司,均有不少科技大牛陆续回国。
一场海外人才归国潮正在掀起,这才是比尔盖茨真正焦虑的原因。
01
2019年底,微软的官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感谢你,Harry!感谢您,沈向洋博士!你给研究院选的那块地毯,依然如故,时刻提醒着我们,做科研要脚踏实地,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喜欢的10102会议室,仍常常灯火通明,我们始终牢记,你相信创新“不易,却非不能”。
22,000余篇论文、4,000多项全球专利,我们不敢丝毫懈怠,因为你说过“为学,须先立志”。
在中国,汇产学研以用,架中外科技合作之桥梁,你是微软的中国先生,更是中国的微软大使。
在官网中赋诗送别,这是微软最高规格的离职待遇。
离职的人是在微软供职了23年的沈向洋,他是微软的全球副总裁,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同时,他还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66年,出生在南京溧水区的他,14岁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接着,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学院博士。
1994 年,读博中的沈向洋公布了第一个三维全真模型,当时这个领域在世界还是一片空白。
2年后,他的博士论文完成了世界上最早关于由照片转换成虚拟现实的研究。他所设计的四分树样条数函数算法,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参数估计算法之一。
同年,他又发明了同心拼图的方法,将四维全光函数简化为三维函数,大幅度降低了需采集的数据量。
年纪轻轻的沈向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这引起了硅谷华人前辈陆奇的注意。
在陆奇的引荐下,沈向洋进入微软总部的研究院,从事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
两年后,1998年,他作为华人科学家的代表,与李开复、张亚勤等人一起前往北京,参与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
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短短几年内,研究院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壮大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一个研究院,被麻省理工学院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第一排右二为沈向洋
2004年,沈向洋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长,他将更多微软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中国市场,促进中国IT的发展。
如今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素有“中国计算机届的黄埔军校”之称,为国内输送了大量顶尖优秀人才,其中不乏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小米集团创始人林斌等人。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半壁江山都受益于此。
2005年,沈向洋被召回微软总部。
回到美国后,他继续为微软打造了关键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同时还研发出了微软必应、微软小冰等一系列知名产品。
2013年11月,沈向洋被任命为微软执行副总裁。
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沈向洋的学术研究和成果不胜枚举。
他发表关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统计学习和机器人科学方面的100多篇论文,拥有超过50项美国专利。
201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所开发的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成为在ImageNet1000 这项视觉识别挑战中第一个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随之而来的是多项学术荣誉: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 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 201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8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而别看沈博士一副技术宅的样子,科研能力世界一流的他,同样有着过人的情商。
他为人谦逊,没有架子,爱与人打招呼,即便不认识对方,也一样挥手微笑,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极nice”。
工作上有过交集的人,他都记得姓名,也经常为一线码农亲身出谋划策,和他共事过的同事无一不怀念他,都期待有机会再回到他的团队做事。
据说,沈博士还喜欢自黑,发言前总爱用自己当年CMU打篮球时场上外号"single hand Jordan"(独臂乔丹)开场黑自己。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说:如果你在感情上难以支持微软,那是你还未曾遇见沈向洋。
这种性格,让他在十几年来为微软培养、招揽了众多人才。
而这样一位得力干将的离开,也彻底惹怒了比尔盖茨。
盖茨认为特朗普对中国人才和企业的限制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给美国科技界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要知道,微软拥有众多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成就了微软的众多优秀产品。
而放眼硅谷,华人的贡献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的接连离开,即使强大如美国科技界,也是不小的打击。
02
沈向洋是刚刚回国,但也有人早已带着我们急需的技术和经验回国,且已经做出成绩。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中国“缺芯少屏”。
因为,芯片的制作真的很难,需要的光刻机更是至今被外国垄断,导致中芯国际的7nm芯片陷入僵局。但和光刻机同等重要的另一个核心设备叫刻蚀机。
刻蚀机主要用来在芯片上进行微观雕刻,刻出又细又深的线条和接触孔,这些线条和接触孔的加工精度是头发丝直径的几万分之一,且不能有丝毫偏差。
没有刻蚀机,就无法制造芯片。
为中国填补这项空白的是上海的一家公司,叫中微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是尹志尧。
他60岁从硅谷回国,奋斗14年,为中国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等离子刻蚀机,如今5nm的技术已经投入使用。
在这之前,他是几代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及设备的发明人,被美国人誉为“硅谷之神”。
1980年,36岁的尹志尧在获北大化学系硕士学位之后,远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用了三年半,他拿到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此后20年,尹志尧一直在硅谷打拼。
他先后在英特尔、泛林、应用材料等半导体行业的国际巨头工作。归国前,他已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应用材料做到全球副总裁,等离子体刻蚀事业群总经理。
成为了当年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在半导体圈,尹志尧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他设计开发的刻蚀设备,产量几乎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个人在半导体行业拥有86项美国专利和200多项各国专利。
60岁准备退休的那年,尹志尧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回到中国。
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老同学的一句话。
当时担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江上舟,是尹志尧北京四中的校友。
他当时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拓荒者,曾鼓动张汝京等一大批硅谷华人回国创业。
一次国际半导体设备展上,他与尹志尧不期而遇。他问尹志尧:“看来刻蚀机比原子弹还复杂,我们能不能自己把它造出来?”
对于要不要回国,在美国已经生活20年的尹志尧有些犹豫。
江上舟又说:“我是个癌症病人,只剩下半条命,哪怕豁出命去,也要为国家造出刻蚀机,我们一起干吧!”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尹志尧,也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后来他面对媒体回忆说:“给外国人做了这么多年嫁衣,是时候给祖国和人民做点贡献了。”
2004年,尹志尧毅然离开美国,带着15人的专业团队飞抵上海,震惊了整个硅谷。
60岁的尹志尧在上海创立中微半导体,开始新创业。
他要做的就是刻蚀机,这一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一直被应用材料、泛林和东京电子等国际大公司垄断。
中微出现后,这一格局被打破了。
刚回国时,尹志尧和他的团队挤在上海市牛顿路一栋楼的小小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研究。
三年后,2007年,中微团队就研发出了第一代介质刻蚀机,在业内首次采用可单台独立操作的双反应台,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30%以上。
这是中国第一次能够生产这样高端的半导体设备。
目前,尹志尧的团队已开发出生产7nm到5纳米器件的设备,已经与世界最前沿技术比肩。
尹志尧这样形容中微的技术:“在米粒上刻字的微雕技艺上,一般能刻200多个字已经是极限,而我们的等离子刻蚀机在芯片上的加工工艺,相当于可以在米粒上刻1亿个字到10亿个字的水平。”
然而,回国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面临是“钱”的问题。
刚回国时,尹志尧本团队筹集了150万美金,加上上海政府资助的5000万元启动资金,本以为会绰绰有余。
结果没想到,不到一年就被花光了。
为了筹资,尹志尧跑遍所有可能注资的机构和企业,却没能拿回一分钱。
当时国内的投资机构,对这种扔进去几十个亿可能连个响都听不到的行业,并不感兴趣。
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硅谷。
结果消息一传出,数十家风投机构前来找尹志尧,愿意投入的资本比预期多出了三倍。
拿着这些投资,中微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钱的问题解决了,技术的问题又来了。
就在中微推出自己的产品后不久,尹志尧就被前东家应用材料告上了美国联邦法院。应用材料认为,一定是从应材出来到中微的人盗用了公司的技术,毕竟尹志尧很熟悉应材的技术。
熟悉中国芯片历史的人应该不陌生,这和中芯国际面临的遭遇如出一辙。
面临巨头公司的诉讼,尹志尧用两年半的时间和2500万美元的律师费,彻查了600万件内部文件,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终与应材和解。
之后几年,三大公司轮番来打官司,中微都没有败诉。
要知道,在专利诉讼方面,哪怕查出一行代码,在法庭上都是致命的打击。
但尹志尧没有让对手找出一丝漏洞。
2004年回国的时候,尹志尧带回的十几个顶尖专家,他深知高端产品风险巨大,所以及其小心。所有员工的电脑、U盘全都不让带,每人都签字画押,宣誓不带任何和前公司技术有关的东西。
而且,中微对竞争者的3000多个专利做了深入分析,确保自己的设计不会侵犯任何人的专利。
对中微自己独特的的设计,也申请了1000多个专利,还对竞争对手可能在哪些方面向我们发难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靠着这样,中微活了下来。
如今,中微已成为我国半导体高端设备的领军企业,国际半导体产业的一颗新星。
美国商业部在2015年宣布,“由于在已有一家中国的公司做出来和美国相当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刻蚀机”,所以去掉了对中国的出口控制。
美国半导体产业著名的市场分析公司VLSI Research在对全球半导体设备公司客户满意度的评比中,中微被评为第三名,仅次于荷兰的ASML光刻机公司和一个美国公司。
虽然如今我们据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但14年前尹志尧的毅然回国,给中国带回了超过20年的技术和经验,为中国半导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对中国芯片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贡献。
03
尹志尧回国创业时,最愁的事情之一是钱。
同样,有人在打拼多年后,投身于资本领域,为更多新的科技公司造血。
比如张宏江。
在Guide2Research全球顶级计算机科学家榜单中,他连续第三年居中国大陆榜单第一,全球排名第36位。
他提出的"目录式搜索"解决了视频搜索的难题,成为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
他还获得过IEEE和ACM两大计算机专业协会颁发的重大奖项,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1986年,石家庄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工作的张宏江,赴丹麦留学,他选择了遥感图像处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4年后,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领导了视频和图像内容分析与检索、计算机视觉和信息系统等多个研究课题。
又过了3年,他在《多媒体系统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他在这个领域的第一篇论文,建立了现代视频检索和内容查询的一个基本框架,这是在现代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一篇经典文献。
后来走进这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会借鉴或引用这篇论文。
他也因此成为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
1995年,张宏江博士加入美国硅谷的惠普实验室,任研究经理。
4年后,他应邀担任了国际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世界大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成为担任此职的第一位华人。
那时的张宏江,已经是美国业内知名的计算机大师。
1998年,比尔·盖茨在中国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张宏江受到了邀请,那时他意识到中国IT行业有很大潜力。
和沈向洋一样,他用了几天时间考虑,决定辞掉惠普的工作,回到中国,加入微软,参加中国研究院的创建。
此后12年间,他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并创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
他为微软亚洲工程院从美国引进了数百名高端技术人才,因此被业界称为"招人狂魔"。
"我不是为一家公司招人,说得高尚点,是一种使命感。中国的机会太好了,我要召唤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的人到中国来。"张宏江这样说。
这十几年来,张宏江的学术水平也一路高歌猛进。
他累计拥有近200项美国及国际专利,出版四本学术专著、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成为计算机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科学家之一,许多研究成果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参考文献。
2008年2月,张宏江博士荣获“2008年度美国亚裔工程师奖” ,当年全球仅有15位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作出杰出成就的亚裔工程师获得这一殊荣。
2010年,张宏江博士被微软公司授予“杰出科学家”职称。这是微软公司内研发人员的最高职称,微软全球共有十位研发领军人物获得这一职称。
如此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在2011年,宣布离开微软,加入金山,任集团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CEO)。
从科研转向企业管理,回归中国企业。
关于加入金山张宏江说,2011年夏天某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他帮朋友约雷军谈一个项目合作,在谈完所谓的正事以后,雷军话锋一转,问其是否愿意加盟金山当CEO。“太突然了,是我约的他,而且前后两个话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除了惊讶,张宏江当时第一反应是“我做不了。
一个干了一辈子技术的工程师,如何能够担当得了一个业务架构如此复杂公司的CEO呢?”
但这瞬间的不自信很快被感性上的不谋而合所驱散。
“我一直在寻找能离中国更“近”的地方”,张宏江说,其时他已在微软12年,由他一手带大的微软亚洲工程院已步入正轨,但自己没有为中国本土企业出过什么力。
最终,张宏江空降金山。
金山集团的转型后来有目共睹:分拆猎豹移动、金山办公、西山居、金山云等子公司,纷纷寻求独立上市,2014年集团实现营收33.5亿元,同比增长54%。
他是顶尖的技术狂人,又是成功的CEO,这一切经验促使他投入了资本领域。
2017年,张宏江离开金山,加盟源码资本,任投资合伙人。
这家企业投资了今日头条、美团、车和家等众多互联网公司。张宏江来到这里,将重点投入的是“智能+”领域。
这是一种全新的加码中国科技领域的方式。
尾声
曾经,我们苦恼于留学生们一去不回。
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1978-2006年近30年的时间,中国有106万人出国留学。
但这近30年的时间里,只有27.5万人学成后归国,不到三成。
人们陷入恐慌,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年,最后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不少人说,这一定会威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安全。
我们没有去拉着留学生们回来,毕竟人才是拉不回来的,他们会自动流入更能创造价值和过上美好生活的地方。
但时至今日,形势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2018年,大陆出国留学人数是66.2万;但同时,这一年,归国人数是51.9万,高达出国人数的78%。
不仅仅是他们,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科技大神们,正在回归中国。
Facebook华人科学家贾扬清跳槽阿里担任技术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维英加入今日头条,微软语音和对话首席研究员俞栋加入腾讯。
40年过去,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埋头苦干,中国许多领域的产业短板正在逐渐补齐。
你想做屏幕,可以去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你想做芯片,可以去海思、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等;你想做云计算,可以去阿里;你想做AI,可以去BAT以及许多初创的人工智能公司。
美国和硅谷,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甚至回国,你可以有更大的舞台,让你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和满腹抱负。
毕竟,一旦有了选择,谁不想在自己的国家呢?这里有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熟悉的一切。
而他们回国的意义,更不仅仅是提供当下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新的一批人才。
16年前,58岁的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卖掉房子,携全家一起飞回祖国,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担任全职教授。
他在清华成立了鼎鼎大名的“姚班”,2018年,这个班取代麻省理工成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冠军。
因为这个班,取得了令世界人所有最知名大学都要瞩目的成绩。
这里走出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楼天城,他在谷歌和百度工作后,创办了估计3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
这里走出了为支付宝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印奇、唐文斌和杨沐。后来,他们离职创办了旷视科技,他们的人脸识别精准率高达97.27%;
姚班15年培养的400名学生,累计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38篇,有49位学生被派到国际上参加学术会议,并作论文宣讲,近1/3的学生都有科研成就。
16年前回国时,姚期智被视为“另类”,但他将这个决定视作“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事情”。
有人曾经过问过姚期智对于这样的生活感到后悔过吗?他丝毫没有犹豫的说:“如果我没有走上这条道路,我才会后悔。”
而今,沈向洋们回国的意义正在于此,比尔盖茨的焦虑也正源于此。
一个个人才归来,无论他们踏入企业,亦或者进入高校,都将对中国的科技大有裨益。
毕竟,科技的崛起,依靠的正是人才。
这一战,是输是赢,尚未可知。
但肉眼可见的是,我们的筹码,正在日益增加,而这是一切的关键。